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08:51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核心概念:世界市场、殖民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经营方式。
关键问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商业贸易发展变化之间有何关系
【重要概念】
1.世界市场: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 的场所和领域,它突破国家的界限,把从事商品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连成一体。广义的世界市场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早期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以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为主。
商品交换
2.资本原始积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主体 的一种 ,它以 、正义的方式为 的兴起和发展筹措其所必需的 ,是资本孕育和资本经营的重要基础。
3.资本输出: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者资本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
后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筹措资本
非常方式
违背公平
新生经济
初始资本
垄断阶段
必备知识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过程 概况 结果
初步
形成 (1) 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
(2)17—18世纪,
等建立海外殖民地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荷、英、法
基本
形成 (1)基础: 后,
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
和更多的原材料
(2)条件:蒸汽机车和 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资产阶级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工业产
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
之中
工业革命
大机器工厂
世界市场
轮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
形成 途径: 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必修融合] 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维深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整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客观进步性:是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贸中心转移
1.欧洲贸易中心:从欧洲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
转移到 。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 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地中海
大西洋沿岸
伦敦
2.亚洲贸易中心: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在 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1)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 至 的贸易航线。
(2)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 航线。
(3)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东亚海域
中国澳门
日本
大帆船贸易
[必修融合] 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1)背景: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表现
国家 贸易网络 影响
葡萄牙 以中国澳门为主要中转站,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①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西班牙 横跨太平洋贸易,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二)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1.世界
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
商品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 开业;
出现了粮食交易所, 办起了综合交易所
银行 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
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安特卫普
阿姆斯特丹
伦敦
英格兰银行
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 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百货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 开业;1892年,
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新型
贸易公司 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 ,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 。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 ,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 发挥了重要作用
伦敦
巴黎
德国
东印度公司
西印度公司
垄断贸易
资本原始积累
股份制
[教材史料导读]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伦敦证券交易所》图片,指出其史料价值。
[提示] 图片为图像史料,能够为研究英国乃至世界商业贸易经营方式的变化和金融机构的现代化提供依据。
2.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银行 (1)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
(2)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 ,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股票 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 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和 发行的股票;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
百货公司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
汇丰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
民用股份制企业
开平矿务局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先施百货公司
(三)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
1.背景: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2.表现
(1) 、咖啡、可可和茶叶等进入欧洲市场。
(2)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转变为供普通人消费的 。
(3)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殖民者掳掠黑人奴隶的场所, 也成为贸易商品。
(4)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 ,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烟草
大众化商品
奴隶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四)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1.17世纪, 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 。
英国
世界贸易中心
[知识点拨]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贸易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
(2)商品种类增多:蔗糖、马铃薯、香料、茶叶、象牙和奴隶等,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3)市场联系便捷:新航路的开辟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加快,运载量迅速增大。
(4)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5)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价格革命使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 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 的新格局。

多中心
主题探究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发展
视角1 概况看表现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指出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1)欧洲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出现银行、各类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商品流通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视角2 微观看细节
材料一 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广阔区域的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这个公司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非洲的好望角,南亚的锡兰和马拉巴海岸,以及东南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问题] (2)据材料一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建立的背景与影响。
[提示] (2)特点: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具有贸易垄断权;具有政治、军事、铸币等特权。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与资金;荷兰政府对海外扩张的支持,提供了政策和军事上的保障。
影响: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增强荷兰对外扩张实力;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加剧殖民国家间的矛盾。
材料二 清朝末年,时局纷乱,金融业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外商银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出现在中国,凭借种种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赚取了惊人的利润。利润当然会自发地引导金融创新,很多金融组织就在这种无政府环境下长了出来。中国并没有真正的银行,但起到融资功能的钱庄票号早已存在,而且实力雄厚、经验丰富,1897年,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不久,清政府的国有银行——户部银行也宣告成立。1908年7月,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重订则例二十四条,资本银增为一千万两,官商各半,共同起到中央银行的
作用。
——摘编自梁捷《中国银行业的兴起》等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银行业兴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3)特点:大多数处于无政府状态;具有半殖民地的特征;受外国影响较大;继承性和创新性;缺乏独立性。
原因:时局纷乱,清政府无暇顾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实业救国的推动。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欧洲近代金融兴起的不同
之处。
[提示] (4)背景:近代中国金融的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较大;欧洲现代金融的兴起以欧洲商贸发展为内动力。
出现时间:中国起步较晚;欧洲起步时间早。
金融机构:中国的传统金融模式仍发挥重要作用,整体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欧洲新式金融机构发展较快。
地位: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但对列强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欧洲在世界现代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 国家
甲 乙 德国 丙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根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问题] (5)已知材料三表格中的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俄国。试判断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
[提示] (5)甲:英国;乙:美国;丙:法国。
(6)表中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提示] (6)问题: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大幅下降;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则有所提高。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原因:英国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并通过各种方式发展世界贸易;法国也较早进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斗争。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中后期,美国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技术革新成果显著,英、法技术更新缓慢。
视角3 宏观看联系
[问题] (7)据本课探究内容,运用相关史实试论述本课教材两个子目“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提示] (7)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梳理世界商业贸易在贸易市场、商品种类、商业组织形式、商路中心的转移、世界商业贸易格局的变化等方面的史实回答问题。
示例: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欧洲列强将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商业资本获得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场所;与此同时,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英国相继崛起。从空间上看,商品市场空前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数量急剧增多,在欧、亚市场上,出现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玉米、马铃薯等新物种;亚洲、非洲出产的大米、蔗糖、茶叶等也大量涌入欧洲、美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国家,逐渐成为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商业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张。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形成了紧密的关联。
[深化拓展]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格局特点
阶段 原因 贸易范围 国际贸易格局
15世纪以前 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限制 限于各洲内部、亚欧大陆之间 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16世纪至工业革命前 新航路开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 洲与洲之间的贸易扩展;初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17世纪,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后来英国取代荷兰控制海上贸易
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工业革命,蒸汽机车和轮船出现 联系日益紧密;更多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 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多中心新格局
特别注意:
(1)资本主义经济的外向性、扩张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不同阶段具体表现形式有差别)。
(3)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信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近代中国新的商业经营方式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大的震动。
2.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压力下,中国整个社会体制被迫进行改革,传统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完成转型。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新的商业经营形式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4.西方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传入中国,为中国所学习和借鉴。
5.部分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先进中国人,掌握西方先进的商业经营方式,并且立志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与外商争夺市场。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近代商业贸易发生变化: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贸易格局转变。商业贸易的变化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年份 1665—
1669 1670—
1679 1680—
1688 1689—
1696 1697—
1702
盐(千蒲式耳) 6 26 30 239 300
烟草
(百万磅) 0.00 0.20 0.68 1.49 1.75
蔗糖
(千英担) 0.7 4.9 5.7 8.0 11.6
随堂训练
1.下表是1665—1702年利物浦盐出口、烟草与蔗糖进口情况(部分),下列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
A
[A]世界市场的逐渐发展 [B]黑奴贸易规模缩小
[C]物种交流的不断深入 [D]消费习惯出现变化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利物浦的盐出口、烟草与蔗糖进口在1665年到1702年期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随着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英国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利物浦作为英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其盐出口和烟草、蔗糖进口的增长反映了世界市场逐渐发展,故选A项。黑奴贸易在17、18世纪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规模缩小,排除B项。物种交流主要是指物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和交流,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利物浦的盐出口和烟草、蔗糖进口的贸易情况,而不是物种交流的情况,排除C项。消费习惯出现变化是贸易扩展的结果,排除D项。
2.“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人主导的、航行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贸易。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通过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产自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导致了印度洋贸易地位衰落
[B]建立了以西班牙为中转的贸易网
[C]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快速发展
[D]引发了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逆转
C
【解析】 据材料“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通过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
“产自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丝绸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马尼拉大帆
船”推动了太平洋贸易的快速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洋贸易地位衰落的相关信息,且“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印度洋贸易地位一定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的贸易网只是西班牙人主导,而不是以西班牙为中转,排除B项;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前后中国对外贸易都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对外贸易格局没有发生逆转,排除D项。
3.下面为某学者制作的16—17世纪欧洲部分新型商贸机构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欧洲(  )
D
时间 国家 机构名称
1531年 荷兰 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600年 英国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年 德国 纽伦堡银行
[A]封建经济已经崩溃
[B]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价格革命影响巨大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证券交易所、银行等新型商贸机构,表明其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这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D项;封建经济已崩溃的表述不符合当时欧洲的史实,排除A项;仅从部分商贸机构,无法得出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革命的影响,而非价格革命,排除C项。
4.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材料产地,20世纪初北京日用杂货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来自口岸进口的外国商品,这说明当时民众的生活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A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的经济行为,材料的内容属于商品输出的范畴,并非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首屈一指”的结论,排除C项;这一时期(属于清末新政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呈现初步发展的特征,并未趋于停滞,且由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D项结论,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课时作业
(总分:53分)
基础巩固练
1.16世纪初,西班牙某城市的一位商人在日记中写道:“以往我们的市场上只有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货物,如今来自遥远大陆的香料、丝绸、茶叶等商品堆积如山,价格却比以前更为亲民。而且,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组织和交易场所,大量的财富似乎在一夜之间涌现,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因为债务问题而破产。”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哪一因素导致的(  )
[A]欧洲各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新型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各地商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商业竞争和风险,故选B项;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解体是一个长期过程(16世纪初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仍然是封建制度),且与材料中的商业现象不构成因果联系,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主要是在17、18世纪,且属于政治革命,与材料中的商业现象联系不大,排除C项;新型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主要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16世纪初”不吻合,排除D项。
2.1496—1498年,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进口香料1 060~1 200吨,从贝鲁特(黎巴嫩)进口270~420吨,但1501—1506年从两地的年均进口量分别降至335吨、45吨。据此可知(  )
[A]欧洲对香料的需求减少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意大利人主导欧亚贸易
[D]世界市场发展速度渐缓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501—1506年的数据和1496—1498年的数据相比,威尼斯年均进口香料的数量大幅下降,说明威尼斯的商业地位下降,这是因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选B项;威尼斯香料进口数量下降,不能说明欧洲对香料的需求减少了,排除A项;威尼斯进口香料的数量大幅度下降,恰好说明,意大利失去了往日荣光,失去了在欧亚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而非渐缓,排除D项。
3.近代欧洲,商品、粮食及综合交易所率先在比利时、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开办百货公司,之后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这反映出(  )
[A]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
[D]价格革命引起商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西欧出现了交易所、银行等多种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说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排除B、C两项;材料仅有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的相关信息,并未提到价格革命,且价格革命并非商业革命的引导因素,排除D项。
4.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力。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
[A]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
[B]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由政府主导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经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印度股份制贸易公司由国家授权,在东印度进行垄断贸易、殖民掠夺,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故选C项;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力”说明经济目的大于政治目的,排除B项;“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说明东印度公司由商人主导建立,排除D项。
5.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表中反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1872年 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
1882年 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1897年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 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A]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
[B]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
[C]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D]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据“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证券机构”“大型百货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机构都属于近代中国出现的新的经济机构,说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故选D项;1900年香港成立先施百货公司时洋务运动已经结束,不属于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也提及了香港,且并未对上海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排除B项;上海轮船招商局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C项。
6.下表为1840—1911年洋货主要消费的情况。“洋货”一般指外国商船运来的海外物品,多为欧洲商品。据此可知(  )
时间 洋货种类
1840—1870年 钟表、玻璃制品、毛织品等奢侈品
1870—1890年 五金、眼镜、火柴、化妆品等时尚品
1890—1911年 洋布、煤油灯、肥皂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A]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民众日常生活
[B]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 C
【解析】 1840—1911年,洋货消费种类逐渐从奢侈品扩展到日常生活用品,这表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故选C项;虽然洋货消费品种类不断增加,但不能就此得出民众在观念上全盘西化,A项说法绝对,排除;表格主要体现的是主要消费洋货种类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洋货消费在增加,但传统经济形式依然存在,“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了历史舞台”说法错误,排除D项。
7.在中世纪,“胡椒袋”是欧洲有钱人的外号,胡椒面在称重时要关紧大门,以免被过堂风吹跑。但是到了16、17世纪,胡椒却成为欧洲市场上的大众化商品。这种变化(  )
[A]反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B]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出现
[C]受到外来物种引进的影响
[D]得益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答案】 D
【解析】 欧洲中世纪时期,胡椒是来自东方的稀缺商品,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洲之间开始了直接的贸易,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胡椒等香料贸易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胡椒成为大众化的商品,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初期,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使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亚洲,反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胡椒等香料在欧洲成为大众化的商品是商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商业革命的原因,B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并无信息支撑胡椒在欧洲引进种植,也未涉及其他物种取代胡椒,排除C项。
8.1750年,北美洲某报纸上有广告称:“华尔街的罗谢尔和夏普进口了来自英国伦敦的一些商品以低价出售,包括咸菜……绿茶、胡椒……瓶装腌制蘑菇、腌制洋葱、酱(油)等一批价格优惠的商品。”这主要反映了(  )
[A]近代世界商品贸易的发展
[B]地理大发现后的物种交流
[C]西方在商贸中的垄断地位
[D]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性交流
【答案】 A
【解析】 1750年正处于工业革命前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材料中提到的从英国伦敦进口商品并在华尔街以低价出售,正是近代世界商品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故选A项;虽然地理大发现确实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品贸易,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西方在商贸中的垄断地位,只是描述了从英国进口商品并在北美洲销售的情况,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750年工业革命还未开始,尚未进入工业化时代,排除D项。
9.据下表信息,可推知(  )
英、德、美三国出口值比较(以1913年价格计算,单位:百万美元)
国别 年份 制造业出口值 总出口值
英国 1899年 1 327 1 978
1913年 1 970 2 556
德国 1899年 782 1 121
1913年 1 726 2 405
美国 1899年 423 1 661
1913年 846 2 484
[A]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英国经济霸主地位面临挑战
[C]欧美国家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9年到1913年英国制造业出口值、总出口值与德国、美国相比,虽然总量仍然处于第一,但差距逐渐缩小,这表明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英国的地位受到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突出的德国和美国的挑战,故选B项;制造业出口值和总出口值的差异体现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材料不能体现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英美德三国制造业出口国家并非面向欧美,而是面向世界,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美国制造业出口值和总出口值仍低于英国,表明此时美国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3·浙江6月选考,13)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尽管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院却只有两人追随其后。直到1749年,一位英国政党领袖还说:“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
[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
[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
[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新的经营方式出现,但是英国的贵族并不热心于参股英格兰银行,这说明当时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英国的贵族依然热衷于传统的投资,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排除A项;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排除B项;“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与材料本身并无关联,排除D项。
11.(2021·天津卷,10)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葡萄牙人从非洲抓走黑人,美洲种植园使用黑人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即欧洲人将欧洲的商品转运到非洲,从非洲换取或掳掠黑人,将黑人运到美洲卖为奴隶,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2.(2024·甘肃卷,6)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答案】 C
【解析】 材料时间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材料中列强向中国倾销棉纱、进口棉花,出现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表明中国的棉花和棉纱的生产和销售明显受到列强主导的国际市场影响,这说明中国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故选C项;“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民族企业刚刚起步,深受国际市场影响,排除A项;此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项;由于受到列强侵略和倾销商品的影响,传统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排除D项。
13.(2024·浙江6月选考,5)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可得,材料中的企业属于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股份制,符合题目中对资本和股份的描述,C项正确;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这个公司除了提供买卖股票的业务,还提供股票抵押、企业介绍等业务,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项;先施百货公司成立时间较晚,不符合1875年的时间背景,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不符合股份制的特点,排除D项。
14.(14分)东印度公司的“东印度”是对包括今天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通称。17—19世纪,英国、荷兰、瑞典等国都曾成立过东印度公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
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 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1年成立。1732年派出第一艘商船前往广州从事对华贸易。船上首席大班科林·坎贝尔同时兼任瑞典国王派往中国的全权代表。坎贝尔的日记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期间的所有事务。以下是其日记摘录:当欧洲商人行事与中国法律或者官员命令相违背时,中国官府不会顾及其身份,不管是官员还是水手。中国官员很快就找到他所属船只的大班,迫使他们交一笔钱财抵罪,否则就会把他们赶出商馆或者关入监牢,直至支付了这笔费用。如果中国官员无法顺利联络到大班的话,他们也有更常用的办法:即逼迫船的保商支付这笔钱,否则把保商关到监牢里,直到给了钱为止。
——摘编自江滢河《<科林·坎贝尔日记>
初探——早期瑞典对华贸易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的背景。(6分)
(2)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说明科林·坎贝尔的日记对研究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史料价值。(8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荷等商业强国崛起;17世纪,英、法、荷等国在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展开激烈争夺;英国为了垄断海外贸易,同荷兰、法国竞争。(6分)
(2)材料中中国官员处罚违反中国法律的欧洲商人等信息,反映了中瑞的贸易活动状况,对研究当时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具有重要价值。科林·坎贝尔是18世纪前期瑞典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贸易的亲历者,其日记是研究当时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手史料;但是个人日记具有主观性,需要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核心概念:世界市场、殖民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经营方式。 关键问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商业贸易发展变化之间有何关系
【重要概念】
1.世界市场: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突破国家的界限,把从事商品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连成一体。广义的世界市场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早期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以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为主。
2.资本原始积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主体筹措资本的一种非常方式,它以违背公平、正义的方式为新生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筹措其所必需的初始资本,是资本孕育和资本经营的重要基础。
3.资本输出: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者资本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过程 概况 结果
初步 形成 (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2)17—18世纪,荷、英、法等建立海外殖民地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基本 形成 (1)基础: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更多的原材料 (2)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资产阶级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最终 形成 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必修融合] 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维深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整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客观进步性:是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贸中心转移
1.欧洲贸易中心:从欧洲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亚洲贸易中心: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1)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中国澳门至日本的贸易航线。
(2)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
(3)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必修融合] 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1)背景: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表现
国家 贸易网络 影响
葡萄牙 以中国澳门为主要中转站,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①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西班牙 横跨太平洋贸易,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二)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1.世界
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
商品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
银行 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百货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新型 股份制 贸易公司 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材史料导读]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伦敦证券交易所》图片,指出其史料价值。
[提示] 图片为图像史料,能够为研究英国乃至世界商业贸易经营方式的变化和金融机构的现代化提供依据。
2.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银行 (1)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 (2)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股票 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和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百货公司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三)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
1.背景: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2.表现
(1)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进入欧洲市场。
(2)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转变为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
(3)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殖民者掳掠黑人奴隶的场所,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
(4)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四)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1.17世纪,英国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知识点拨]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贸易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
(2)商品种类增多:蔗糖、马铃薯、香料、茶叶、象牙和奴隶等,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3)市场联系便捷:新航路的开辟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加快,运载量迅速增大。
(4)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5)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价格革命使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主题探究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发展
视角1 概况看表现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指出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1)欧洲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出现银行、各类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商品流通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视角2 微观看细节
材料一 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广阔区域的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这个公司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非洲的好望角,南亚的锡兰和马拉巴海岸,以及东南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问题] (2)据材料一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建立的背景与影响。
[提示] (2)特点: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具有贸易垄断权;具有政治、军事、铸币等特权。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与资金;荷兰政府对海外扩张的支持,提供了政策和军事上的保障。
影响: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增强荷兰对外扩张实力;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加剧殖民国家间的矛盾。
材料二 清朝末年,时局纷乱,金融业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外商银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出现在中国,凭借种种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赚取了惊人的利润。利润当然会自发地引导金融创新,很多金融组织就在这种无政府环境下长了出来。中国并没有真正的银行,但起到融资功能的钱庄票号早已存在,而且实力雄厚、经验丰富,1897年,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不久,清政府的国有银行——户部银行也宣告成立。1908年7月,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重订则例二十四条,资本银增为一千万两,官商各半,共同起到中央银行的作用。
——摘编自梁捷《中国银行业的兴起》等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银行业兴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欧洲近代金融兴起的不同之处。
[提示] (3)特点:大多数处于无政府状态;具有半殖民地的特征;受外国影响较大;继承性和创新性;缺乏独立性。
原因:时局纷乱,清政府无暇顾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实业救国的推动。
(4)背景:近代中国金融的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较大;欧洲现代金融的兴起以欧洲商贸发展为内动力。
出现时间:中国起步较晚;欧洲起步时间早。
金融机构:中国的传统金融模式仍发挥重要作用,整体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欧洲新式金融机构发展较快。
地位: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但对列强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欧洲在世界现代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 国家
甲 乙 德国 丙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根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问题] (5)已知材料三表格中的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俄国。试判断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
(6)表中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提示] (5)甲:英国;乙:美国;丙:法国。
(6)问题: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大幅下降;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则有所提高。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原因:英国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并通过各种方式发展世界贸易;法国也较早进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斗争。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中后期,美国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技术革新成果显著,英、法技术更新缓慢。
视角3 宏观看联系
[问题] (7)据本课探究内容,运用相关史实试论述本课教材两个子目“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提示] (7)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梳理世界商业贸易在贸易市场、商品种类、商业组织形式、商路中心的转移、世界商业贸易格局的变化等方面的史实回答问题。
示例: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欧洲列强将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商业资本获得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场所;与此同时,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英国相继崛起。从空间上看,商品市场空前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数量急剧增多,在欧、亚市场上,出现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玉米、马铃薯等新物种;亚洲、非洲出产的大米、蔗糖、茶叶等也大量涌入欧洲、美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国家,逐渐成为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商业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张。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形成了紧密的关联。
[深化拓展]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格局特点
阶段 原因 贸易范围 国际贸易格局
15世纪以前 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限制 限于各洲内部、亚欧大陆之间 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续 表
阶段 原因 贸易范围 国际贸易格局
16世纪至工业革命前 新航路开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 洲与洲之间的贸易扩展;初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17世纪,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后来英国取代荷兰控制海上贸易
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工业革命,蒸汽机车和轮船出现 联系日益紧密;更多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 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多中心新格局
特别注意:
(1)资本主义经济的外向性、扩张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不同阶段具体表现形式有差别)。
(3)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信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近代中国新的商业经营方式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大的震动。
2.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压力下,中国整个社会体制被迫进行改革,传统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完成转型。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新的商业经营形式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4.西方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传入中国,为中国所学习和借鉴。
5.部分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先进中国人,掌握西方先进的商业经营方式,并且立志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与外商争夺市场。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近代商业贸易发生变化: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贸易格局转变。商业贸易的变化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随堂训练
1.下表是1665—1702年利物浦盐出口、烟草与蔗糖进口情况(部分),下列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
年份 1665— 1669 1670— 1679 1680— 1688 1689— 1696 1697— 1702
盐(千 蒲式耳) 6 26 30 239 300
烟草 (百万磅) 0.00 0.20 0.68 1.49 1.75
蔗糖 (千英担) 0.7 4.9 5.7 8.0 11.6
[A]世界市场的逐渐发展
[B]黑奴贸易规模缩小
[C]物种交流的不断深入
[D]消费习惯出现变化
【答案】 A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利物浦的盐出口、烟草与蔗糖进口在1665年到1702年期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随着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英国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利物浦作为英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其盐出口和烟草、蔗糖进口的增长反映了世界市场逐渐发展,故选A项。黑奴贸易在17、18世纪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规模缩小,排除B项。物种交流主要是指物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和交流,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利物浦的盐出口和烟草、蔗糖进口的贸易情况,而不是物种交流的情况,排除C项。消费习惯出现变化是贸易扩展的结果,排除D项。
2.“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人主导的、航行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贸易。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通过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产自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导致了印度洋贸易地位衰落
[B]建立了以西班牙为中转的贸易网
[C]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快速发展
[D]引发了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逆转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通过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产自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丝绸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马尼拉大帆船”推动了太平洋贸易的快速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洋贸易地位衰落的相关信息,且“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印度洋贸易地位一定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的贸易网只是西班牙人主导,而不是以西班牙为中转,排除B项;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前后中国对外贸易都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对外贸易格局没有发生逆转,排除D项。
3.下面为某学者制作的16—17世纪欧洲部分新型商贸机构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欧洲(  )
时间 国家 机构名称
1531年 荷兰 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600年 英国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年 德国 纽伦堡银行
[A]封建经济已经崩溃
[B]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价格革命影响巨大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证券交易所、银行等新型商贸机构,表明其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这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D项;封建经济已崩溃的表述不符合当时欧洲的史实,排除A项;仅从部分商贸机构,无法得出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革命的影响,而非价格革命,排除C项。
4.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材料产地,20世纪初北京日用杂货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来自口岸进口的外国商品,这说明当时民众的生活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A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的经济行为,材料的内容属于商品输出的范畴,并非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首屈一指”的结论,排除C项;这一时期(属于清末新政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呈现初步发展的特征,并未趋于停滞,且由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D项结论,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课时作业
(总分:53分)
基础巩固练
1.16世纪初,西班牙某城市的一位商人在日记中写道:“以往我们的市场上只有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货物,如今来自遥远大陆的香料、丝绸、茶叶等商品堆积如山,价格却比以前更为亲民。而且,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组织和交易场所,大量的财富似乎在一夜之间涌现,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因为债务问题而破产。”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哪一因素导致的(  )
[A]欧洲各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新型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各地商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商业竞争和风险,故选B项;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解体是一个长期过程(16世纪初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仍然是封建制度),且与材料中的商业现象不构成因果联系,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主要是在17、18世纪,且属于政治革命,与材料中的商业现象联系不大,排除C项;新型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主要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16世纪初”不吻合,排除D项。
2.1496—1498年,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进口香料1 060~1 200吨,从贝鲁特(黎巴嫩)进口270~420吨,但1501—1506年从两地的年均进口量分别降至335吨、45吨。据此可知(  )
[A]欧洲对香料的需求减少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意大利人主导欧亚贸易
[D]世界市场发展速度渐缓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501—1506年的数据和1496—1498年的数据相比,威尼斯年均进口香料的数量大幅下降,说明威尼斯的商业地位下降,这是因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选B项;威尼斯香料进口数量下降,不能说明欧洲对香料的需求减少了,排除A项;威尼斯进口香料的数量大幅度下降,恰好说明,意大利失去了往日荣光,失去了在欧亚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而非渐缓,排除D项。
3.近代欧洲,商品、粮食及综合交易所率先在比利时、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开办百货公司,之后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这反映出(  )
[A]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
[D]价格革命引起商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西欧出现了交易所、银行等多种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说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排除B、C两项;材料仅有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的相关信息,并未提到价格革命,且价格革命并非商业革命的引导因素,排除D项。
4.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力。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
[A]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
[B]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由政府主导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经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印度股份制贸易公司由国家授权,在东印度进行垄断贸易、殖民掠夺,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故选C项;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力”说明经济目的大于政治目的,排除B项;“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说明东印度公司由商人主导建立,排除D项。
5.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表中反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1872年 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
1882年 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1897年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 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A]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
[B]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
[C]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D]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据“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证券机构”“大型百货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机构都属于近代中国出现的新的经济机构,说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故选D项;1900年香港成立先施百货公司时洋务运动已经结束,不属于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也提及了香港,且并未对上海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排除B项;上海轮船招商局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C项。
6.下表为1840—1911年洋货主要消费的情况。“洋货”一般指外国商船运来的海外物品,多为欧洲商品。据此可知(  )
时间 洋货种类
1840—1870年 钟表、玻璃制品、毛织品等奢侈品
1870—1890年 五金、眼镜、火柴、化妆品等时尚品
1890—1911年 洋布、煤油灯、肥皂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A]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民众日常生活
[B]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 C
【解析】 1840—1911年,洋货消费种类逐渐从奢侈品扩展到日常生活用品,这表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故选C项;虽然洋货消费品种类不断增加,但不能就此得出民众在观念上全盘西化,A项说法绝对,排除;表格主要体现的是主要消费洋货种类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洋货消费在增加,但传统经济形式依然存在,“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了历史舞台”说法错误,排除D项。
7.在中世纪,“胡椒袋”是欧洲有钱人的外号,胡椒面在称重时要关紧大门,以免被过堂风吹跑。但是到了16、17世纪,胡椒却成为欧洲市场上的大众化商品。这种变化(  )
[A]反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B]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出现
[C]受到外来物种引进的影响
[D]得益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答案】 D
【解析】 欧洲中世纪时期,胡椒是来自东方的稀缺商品,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洲之间开始了直接的贸易,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胡椒等香料贸易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胡椒成为大众化的商品,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初期,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使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亚洲,反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胡椒等香料在欧洲成为大众化的商品是商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商业革命的原因,B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并无信息支撑胡椒在欧洲引进种植,也未涉及其他物种取代胡椒,排除C项。
8.1750年,北美洲某报纸上有广告称:“华尔街的罗谢尔和夏普进口了来自英国伦敦的一些商品以低价出售,包括咸菜……绿茶、胡椒……瓶装腌制蘑菇、腌制洋葱、酱(油)等一批价格优惠的商品。”这主要反映了(  )
[A]近代世界商品贸易的发展
[B]地理大发现后的物种交流
[C]西方在商贸中的垄断地位
[D]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性交流
【答案】 A
【解析】 1750年正处于工业革命前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材料中提到的从英国伦敦进口商品并在华尔街以低价出售,正是近代世界商品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故选A项;虽然地理大发现确实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品贸易,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西方在商贸中的垄断地位,只是描述了从英国进口商品并在北美洲销售的情况,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750年工业革命还未开始,尚未进入工业化时代,排除D项。
9.据下表信息,可推知(  )
英、德、美三国出口值比较(以1913年价格计算,单位:百万美元)
国别 年份 制造业出口值 总出口值
英国 1899年 1 327 1 978
1913年 1 970 2 556
德国 1899年 782 1 121
1913年 1 726 2 405
美国 1899年 423 1 661
1913年 846 2 484
[A]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英国经济霸主地位面临挑战
[C]欧美国家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9年到1913年英国制造业出口值、总出口值与德国、美国相比,虽然总量仍然处于第一,但差距逐渐缩小,这表明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英国的地位受到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突出的德国和美国的挑战,故选B项;制造业出口值和总出口值的差异体现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材料不能体现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英美德三国制造业出口国家并非面向欧美,而是面向世界,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美国制造业出口值和总出口值仍低于英国,表明此时美国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3·浙江6月选考,13)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尽管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院却只有两人追随其后。直到1749年,一位英国政党领袖还说:“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
[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
[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
[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新的经营方式出现,但是英国的贵族并不热心于参股英格兰银行,这说明当时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英国的贵族依然热衷于传统的投资,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排除A项;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排除B项;“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与材料本身并无关联,排除D项。
11.(2021·天津卷,10)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葡萄牙人从非洲抓走黑人,美洲种植园使用黑人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即欧洲人将欧洲的商品转运到非洲,从非洲换取或掳掠黑人,将黑人运到美洲卖为奴隶,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2.(2024·甘肃卷,6)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答案】 C
【解析】 材料时间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材料中列强向中国倾销棉纱、进口棉花,出现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表明中国的棉花和棉纱的生产和销售明显受到列强主导的国际市场影响,这说明中国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故选C项;“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民族企业刚刚起步,深受国际市场影响,排除A项;此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项;由于受到列强侵略和倾销商品的影响,传统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排除D项。
13.(2024·浙江6月选考,5)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可得,材料中的企业属于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股份制,符合题目中对资本和股份的描述,C项正确;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这个公司除了提供买卖股票的业务,还提供股票抵押、企业介绍等业务,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项;先施百货公司成立时间较晚,不符合1875年的时间背景,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不符合股份制的特点,排除D项。
14.(14分)东印度公司的“东印度”是对包括今天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通称。17—19世纪,英国、荷兰、瑞典等国都曾成立过东印度公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
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 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1年成立。1732年派出第一艘商船前往广州从事对华贸易。船上首席大班科林·坎贝尔同时兼任瑞典国王派往中国的全权代表。坎贝尔的日记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期间的所有事务。以下是其日记摘录:当欧洲商人行事与中国法律或者官员命令相违背时,中国官府不会顾及其身份,不管是官员还是水手。中国官员很快就找到他所属船只的大班,迫使他们交一笔钱财抵罪,否则就会把他们赶出商馆或者关入监牢,直至支付了这笔费用。如果中国官员无法顺利联络到大班的话,他们也有更常用的办法:即逼迫船的保商支付这笔钱,否则把保商关到监牢里,直到给了钱为止。
——摘编自江滢河《<科林·坎贝尔日记>
初探——早期瑞典对华贸易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的背景。(6分)
(2)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说明科林·坎贝尔的日记对研究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史料价值。(8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荷等商业强国崛起;17世纪,英、法、荷等国在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展开激烈争夺;英国为了垄断海外贸易,同荷兰、法国竞争。(6分)
(2)材料中中国官员处罚违反中国法律的欧洲商人等信息,反映了中瑞的贸易活动状况,对研究当时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具有重要价值。科林·坎贝尔是18世纪前期瑞典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贸易的亲历者,其日记是研究当时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手史料;但是个人日记具有主观性,需要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