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09:47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核心概念:陆路交通、水路交通、运河系统。
关键问题:
(1)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有
哪些
(2)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进步有何促进作用
【重要概念】
1.驿道: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属于重要的 之一,主要用于 、 。
2.京杭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的 。开掘于 ,完成于
,繁荣于唐宋, ,疏通于明清。运河北起 ,南至 ,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大运河对中国
,特别是对 起到了推动作用。
军事设施
转输军用粮草物资
传递军令军情
人工运河
春秋时期
隋朝
取直于元代
北京
杭州
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
发展与交流
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
3.轮船招商局:清末设立的大型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清政府经营的第一家近代 。 ,由 代表 招商筹办,实际上是
,总局设在 。轮船招商局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次采用 ,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民用企业
1872年
洋务派
李鸿章
官督商办
上海
股份制
必备知识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发展原因 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代表成就 陆路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 ”的盛况
生产力的发展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 、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 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朝:贯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朝:驿道以 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了以 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驰道
咸阳
丝绸之路
长安
大都
水运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 ,沟通了长江和 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沟通了中国 和北方
④元朝: 的长度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 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
的新通道
②17世纪荷兰 建立运河系统
灵渠
珠江
洛阳
南方
京杭大运河
米迪
大西洋
阿姆斯特丹
[必修融合] 秦朝修驰道、直道等,元朝修驿道、设驿站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概念区分] 驰道、直道和五尺道
驰道 从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重要地方的交通干线
直道 咸阳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五尺道 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一带,仅能容下一辆马车通过,故名“五尺道”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国 西汉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 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宋元 造船工艺和 有了重大进步,使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明朝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
等地
成果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 ”
朝鲜半岛
航海技术
东非沿岸
海上丝绸之路
西方 古代
西
方 近代 新航路
开辟 时间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概况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 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
③ 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开辟了 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 ,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非洲
美洲
麦哲伦船队
北大西洋
直接联系
开凿
运河 ①1869年开通的 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 通航,极大地缩短了 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大西洋
[必修融合]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西方 条件 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发明 1814年, 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 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工业革命
斯蒂芬森
中国 成就 ①唐胥铁路: 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 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局限 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 手中
1881
詹天佑
列强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西方 ①1807年,美国人 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 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轮船出现
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 ”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 的序幕
②1872年,官督商办的 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富尔顿
内燃机
黄鹄号
近代造船工业
轮船招商局
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 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德国人
[思维深化] 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推动因素 阻碍因素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西方列强的控制
中国政府的推动 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政局动荡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资金、技术的缺乏
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传统观念的束缚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 ”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 ,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车同轨
中央集权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清江浦因 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 的开通而衰落
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 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美国的 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通海运河的建成,使 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京杭大运河
津浦铁路
京汉
郑州
伊利运河
曼彻斯特
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到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
1878年, 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97年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电报、电话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民信局
天津海关书信馆
大清邮政官局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学思之窗”,运河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提示] 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改变世界航运格局,影响运河中心国家命运;引发大国竞争,甚至战争。
主题探究 古代与近代交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变迁
视角1 古代交通的发展
材料
一、古代交通发展与社会生活
图1
[问题] (1)材料中的四幅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秦朝、南宋、元朝、明朝)的交通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图4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提示] (1)图1显示该朝都城为临安,海上贸易路线大致分为两条:从明州出发去往东方的高丽、日本;从泉州、广州等地出发经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非洲,据此推断图1为南宋。
图2显示该朝都城为大都,且开通了大运河,并进行了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据此推断图2为元朝。
图3显示该朝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络,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据此推断图3为秦朝。
图4显示该交通线以刘家港为起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据此推断图4为明朝。
视角2 交通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问题] (2)依据教材“秦朝道路示意图”,指出秦朝道路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秦朝道路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 (2)特点:水陆交通均有发展(驰道、直道、五尺道、灵渠);以都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政府主导兴建;道路建设与军事防御、经济交流等功能相结合;道路网络覆盖范围广。
历史条件:经济方面,生产力进步,小农经济发展。政治方面,国家统一安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地方管理和国家动员能力的提高。技术方面,地理、数学等与道路修建相关的科技的发展。历史方面,前代道路交通的基础;统治者、地方官员的支持推动。交流方面,国家管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需求。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方便了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有利于军事防御;对后世交通道路的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化拓展] 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交通
角度 建立完善交通网络,有利于交通通信、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政治
角度 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经济
角度 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便利对外贸易等
思想文
化角度 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视角1 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航路建立
材料一 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变迁
二、近代交通进步与社会生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将下表补充完整。
论点提炼 事实说明
从区域性的海上丝绸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
①   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②       明中叶以前,中国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亚非
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③
     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后,④      
由以⑤     交换为主到各种物品与文化的传播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宝及丝绸、瓷器、香料等;新航路开辟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
殖民扩张(或暴力掠夺)
伴随着欧洲人到来的是殖民、劫掠、征服
奢侈品
视角2 交通与经济发展
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英国史学家道格拉斯·费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是棉花、煤、铁及运输”……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促成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18世纪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但此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
《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提示] (2)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采煤、运输棉纺织业和冶金业迅速发展,煤炭等大宗物资与商品的运输成为运河时代兴起的直接动因,工业化催生了近代交通运输革命。在铁路交通兴起之前,低廉的运价与丰厚的利润刺激了英国近代运河运输业的发展与兴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轮船的发明推动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运河交通网连接的大都是工业城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与农村辐射扩散。但随着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铁路运输业兴起,运河时代也趋于终结。
总之,英国运河时代是蒸汽时代经济生活商业化与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合拍、共生现象,其兴衰是工业革命发展演变过程的缩影与历史见证。
[深化拓展] 近代西方交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以来,殖民扩张,推动海运发展;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变革,如火车、汽船。
(2)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的要求。
(3)思想文化交流的需要。
(4)科技的发展及工具的改进。
2.影响
(1)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布局变化;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便利列强对外殖民扩张;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3)便利人们出行,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丰富生活;增强人们的规则
意识。
(4)推动社会转型。
视角3 近代中国交通的艰难发展
材料三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观点一 “倘任其修筑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于大局更有关系。”
“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平民之利而归之官……与民争利,祸亦随之。”
观点二 “洋人之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富,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亦必隐图其狡逞。”“铁路之利于漕务、服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
资料(1863—1911)》整理
[问题]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3)分歧:观点一反对修建铁路,观点二支持修建铁路。
看法: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铁路的修建对传统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修铁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国力,救亡图存。
[问题] (4)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你对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认识。
[提示] (4)经济发展、交流需求、技术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革新;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陆交通建设。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走向一个整体,各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随堂训练
1.秦朝修建的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沿线修建有众多烽火台、关隘、行宫等建筑。《史记·匈奴列传》载“去长安八千里,正南北相直道也”。据此可知,秦直道的修建(  )
[A]加强了北部边境防御
[B]旨在促进民族交融
[C]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
[D]方便帝王云游享乐
A
【解析】 秦直道是一条连接咸阳与北方边境的重要通道,沿线修建烽火台、关隘等建筑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军事防御,故选A项;秦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军事防御,排除B项;秦直道的修建是在秦朝统一之后进行的,排除C项;从享乐角度看,道路应修往东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观察并分析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
[A]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D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解析】 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都城大都(北京)连接杭州,这体现出两朝政治中心的变迁,故D项正确。
3.大航海时代开始后,好望角航线成为东西方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世界经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但到了19世纪晚期,好望角航线却渐渐衰弱下去。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  )
[A]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B]空运占据主导地位
[C]与美洲贸易的冲击 [D]路途遥远、成本高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使好望角航线的重要性大大下降,A项正确;空运占据主导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美洲贸易的冲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好望角航线的路途遥远、成本高不是19世纪晚期才出现的,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
4.(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
1 000英里扩展至近4 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
[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
[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
A
【解析】 材料现象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扩大了内陆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以扩大生产,从而扩大资本积累,故选A项;优化产业布局和推广机器生产都是修建运河可能带来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C两项;改善交通条件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扩大资本积累,排除D项。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核心概念:陆路交通、水路交通、运河系统。 关键问题: (1)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 (2)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进步有何促进作用
【重要概念】
1.驿道: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
2.京杭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3.轮船招商局:清末设立的大型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清政府经营的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由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招商筹办,实际上是官督商办,总局设在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次采用股份制,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发展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代表成就 陆路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朝:贯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水运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的长度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必修融合] 秦朝修驰道、直道等,元朝修驿道、设驿站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概念区分] 驰道、直道和五尺道
驰道 从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重要地方的交通干线
直道 咸阳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五尺道 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一带,仅能容下一辆马车通过,故名“五尺道”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中 国 西汉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宋元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明朝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成果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西 方 古代
续 表
西 方 近代 新航路 开辟 时间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概况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开凿 运河 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必修融合]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西方 条件 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发明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 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中国 成就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局限 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西方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轮船出现
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思维深化] 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推动因素 阻碍因素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西方列强的控制
中国政府的推动 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政局动荡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资金、技术的缺乏
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传统观念的束缚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到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电报、电话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学思之窗”,运河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提示] 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改变世界航运格局,影响运河中心国家命运;引发大国竞争,甚至战争。
主题探究 古代与近代交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变迁
一、古代交通发展与社会生活
视角1 古代交通的发展
材料
图1
[问题] (1)材料中的四幅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秦朝、南宋、元朝、明朝)的交通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图4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提示] (1)图1显示该朝都城为临安,海上贸易路线大致分为两条:从明州出发去往东方的高丽、日本;从泉州、广州等地出发经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非洲,据此推断图1为南宋。
图2显示该朝都城为大都,且开通了大运河,并进行了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据此推断图2为元朝。
图3显示该朝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络,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据此推断图3为秦朝。
图4显示该交通线以刘家港为起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据此推断图4为明朝。
视角2 交通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问题] (2)依据教材“秦朝道路示意图”,指出秦朝道路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秦朝道路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 (2)特点:水陆交通均有发展(驰道、直道、五尺道、灵渠);以都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政府主导兴建;道路建设与军事防御、经济交流等功能相结合;道路网络覆盖范围广。
历史条件:经济方面,生产力进步,小农经济发展。政治方面,国家统一安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地方管理和国家动员能力的提高。技术方面,地理、数学等与道路修建相关的科技的发展。历史方面,前代道路交通的基础;统治者、地方官员的支持推动。交流方面,国家管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需求。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方便了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有利于军事防御;对后世交通道路的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化拓展] 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交通 角度 建立完善交通网络,有利于交通通信、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政治 角度 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经济 角度 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便利对外贸易等
思想文 化角度 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二、近代交通进步与社会生活
视角1 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航路建立
材料一 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变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将下表补充完整。
论点提炼 事实说明
从区域性的海上丝绸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①      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②      明中叶以前,中国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续 表
论点提炼 事实说明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③     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后,④     
由以⑤     交换为主到各种物品与文化的传播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宝及丝绸、瓷器、香料等;新航路开辟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
[提示] (1)①亚非;②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③殖民扩张(或暴力掠夺);④伴随着欧洲人到来的是殖民、劫掠、征服;⑤奢侈品。
视角2 交通与经济发展
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英国史学家道格拉斯·费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是棉花、煤、铁及运输”……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促成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18世纪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但此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
《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提示] (2)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采煤、运输棉纺织业和冶金业迅速发展,煤炭等大宗物资与商品的运输成为运河时代兴起的直接动因,工业化催生了近代交通运输革命。在铁路交通兴起之前,低廉的运价与丰厚的利润刺激了英国近代运河运输业的发展与兴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轮船的发明推动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运河交通网连接的大都是工业城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与农村辐射扩散。但随着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铁路运输业兴起,运河时代也趋于终结。
总之,英国运河时代是蒸汽时代经济生活商业化与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合拍、共生现象,其兴衰是工业革命发展演变过程的缩影与历史见证。
[深化拓展] 近代西方交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以来,殖民扩张,推动海运发展;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变革,如火车、汽船。
(2)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的要求。
(3)思想文化交流的需要。
(4)科技的发展及工具的改进。
2.影响
(1)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布局变化;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便利列强对外殖民扩张;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3)便利人们出行,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丰富生活;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
(4)推动社会转型。
视角3 近代中国交通的艰难发展
材料三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观点一 “倘任其修筑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于大局更有关系。”“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平民之利而归之官……与民争利,祸亦随之。”
观点二 “洋人之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富,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亦必隐图其狡逞。”“铁路之利于漕务、服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
资料(1863—1911)》整理
[问题]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你对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认识。
[提示] (3)分歧:观点一反对修建铁路,观点二支持修建铁路。
看法: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铁路的修建对传统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修铁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国力,救亡图存。
(4)经济发展、交流需求、技术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革新;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陆交通建设。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走向一个整体,各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随堂训练
1.秦朝修建的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沿线修建有众多烽火台、关隘、行宫等建筑。《史记·匈奴列传》载“去长安八千里,正南北相直道也”。据此可知,秦直道的修建(  )
[A]加强了北部边境防御
[B]旨在促进民族交融
[C]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
[D]方便帝王云游享乐
【答案】 A
【解析】 秦直道是一条连接咸阳与北方边境的重要通道,沿线修建烽火台、关隘等建筑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军事防御,故选A项;秦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军事防御,排除B项;秦直道的修建是在秦朝统一之后进行的,排除C项;从享乐角度看,道路应修往东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观察并分析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都城大都(北京)连接杭州,这体现出两朝政治中心的变迁,故D项正确。
3.大航海时代开始后,好望角航线成为东西方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世界经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但到了19世纪晚期,好望角航线却渐渐衰弱下去。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  )
[A]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B]空运占据主导地位
[C]与美洲贸易的冲击 [D]路途遥远、成本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使好望角航线的重要性大大下降,A项正确;空运占据主导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美洲贸易的冲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好望角航线的路途遥远、成本高不是19世纪晚期才出现的,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
4.(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 000英里扩展至近4 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
[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
[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
【答案】 A
【解析】 材料现象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扩大了内陆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以扩大生产,从而扩大资本积累,故选A项;优化产业布局和推广机器生产都是修建运河可能带来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C两项;改善交通条件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扩大资本积累,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3分)
基础巩固练
1.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文献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这说明周代(  )
[A]驿道网络极大发展 [B]驿道制度完全确立
[C]驿道设施已经完备 [D]驿道建设已见雏形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可知,王室与诸侯联系的大道平坦笔直,据材料“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可知,大道设有庐、宿、市,负责提供饮食、住宿、补给等,说明周代的“大道”已经具备驿道的雏形,故选D项;受技术、制度等因素制约,周代的驿道并没有形成网络,也未完全确立驿道制度,且驿道设施已经完备表述绝对,A、B、C三项排除。
2.“以亭行”是秦汉时期文书传递的一种方式,分内地和边地两种情形。内地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距离不同、形式各异;在边地,“以亭行”是以亭来传递邮书,边地的烽燧和哨所兼职传送任务。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以亭行”(  )
[A]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效能
[B]便利了民间的信息交流
[C]推动了民族间经贸往来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方便了中央政令的颁发和地方要务的上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故选A项;“以亭行”主要服务于官方,而非民间,排除B项;“以亭行”主要是行政、军事职能,并不能推动民族间经贸往来,排除C项;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控制主要是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与“以亭行”不符,排除D项。
3.据推算,自605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的民工达360万,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不下
10万;608年,参与开挖永济渠的河北民工数超过百万。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水利工程修建技术成熟
[C]政府对交通发展的重视
[D]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隋朝能够组织和调动大量人力参与修建大运河,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故选D项;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
4.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贯通亚、欧和北非;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形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元朝的驿路建设(  )
[A]继承了唐宋重农抑商的传统
[B]便利了商贸和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对境内各行省的管理
[D]促进了国人对海洋的探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在汉唐交通网络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路建设为交通网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便利了商贸和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驿路建设不仅仅局限在国内,C项概括不全面,排除。驿路建设属于陆路交通网络,与海洋探索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由宋代到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以来,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C]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古代,江西因赣江航运而兴,近代以来,随着海运的兴起和铁路交通的发展,江西的内河航运失去了优势,这对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说明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为交通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6.早期罗马帝国的“国家邮驿系统”是一个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
为了使每个行省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得到更快的报告,他(奥古斯都)先在军用大道的沿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配备年轻人传递消息,后来设置了驿站马车,现在可看出后者是更为方便的做法,因为如果情况需要,人们可以询问直接从出事地点带来紧急公文的同一个赶车人。
——摘编自苏埃托尼乌斯《奥古斯都》
据此可知,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  )
[A]具备了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
[B]确保了日常信件传递的效率
[C]保证了邮驿系统的有效运作
[D]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帝国建立了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使每个行省发生的事情可以更加快捷地传到统治中心,这说明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驿站马车”的政治功能,并未提及其经济职能,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站对巩固中央对各行省的统治所起的作用,是为国家政治统治而建立的庞大交通系统,并不是传递日常信件,排除B项;“保证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
7.据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
[A]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推动了各界力量的联合
[C]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D]加速了革命思潮的传播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可得出铁路建设加速了革命思潮的传播,故选D项;A、B、C三项夸大了铁路建设的影响。
8.轮船促进了海路交通的发展,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更加便利轮船航运,海路沿线兴起了许多港口城市,有人将其称作“轮船全球化”的产物。“轮船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殖民扩张的需要 [D]人工运河的开通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推动西方列强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推动沿海港口城市发展,而蒸汽机、内燃机的应用推动了轮船的出现和发展,故选A项;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排除B项;殖民扩张的需求是西方列强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路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贸易主要依靠海洋而非人工运河,排除D项。
9.1878年3月,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英籍德国人)筹办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同时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海关邮票——大龙邮票。大龙邮票的发行(  )
[A]促进了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
[B]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C]反映了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体现了鲜明的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 D
【解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是由英籍德国人筹办的,说明大龙邮票的发行体现了半殖民地色彩,故选D项;大龙邮票是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和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而不是促进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排除A项;大龙邮票的发行与提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无关,排除B项;发行邮票不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2·北京卷,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通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答案】 D
【解析】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通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中国古代长安城的设计并未借鉴罗马城市布局,排除A项。两句谚语的内容都限于各自国家内部,无法体现两个城市间的交通情况,也无法反映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B、C两项。
11.(2022·海南卷,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答案】 D
【解析】 据“(驿站)出土的汉简”可知,本题考查汉朝驿站。驿站机构与人员的设置保障了道路的畅通和有效快捷地传达文书,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只是对具体史实的陈述,属于材料表面现象,排除。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但是材料并未涉及中外交往问题,排除B项。驿站属于交通机构,不能体现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并且材料没有提及边疆稳定的信息,排除C项。
12.(2024·安徽卷,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需将税粮北运,但河运航道险阻,不利于运粮大船的通过,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促进了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财赋重心是否移动,排除D项。
13.(2022·全国乙卷,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看出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促使其海外扩张,B项正确;此时的“世界工厂”是英国,排除A项;此时德国海上实力飞跃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代表成就为使用电力、内燃机发明等,排除C项;德国此时是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14.(14分)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1666年,为避开西班牙的关税,里盖男爵经路易十四批准,在法国南部修建了连通大西洋与地中海的米迪运河,直到1897年国家才回购了运河的所有权。里盖修筑了当时的世界第一高坝以解决水位差问题,开凿了世界首条航运隧道,构思精良且富有实效的船闸更是令人赞叹。
——摘编自于冰《法国米迪运河考察记》
(1)根据图1、图2与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修建驰道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相似动机,并说明两大工程得以建成的有利条件。(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开通米迪运河的历史条件。(7分)
【答案】 (1)相似动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便利传递信息与军事行动。
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统一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国都(咸阳、长安)的中心地位与影响力。(7分)
(2)法国王权强大,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君主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私人资本实力雄厚;新航路开辟以来,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西方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这一时期西葡日趋衰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推动运河修筑技术发展。(7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时作业
(总分:53分)
基础巩固练
1.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文献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这说明周代(  )
[A]驿道网络极大发展 [B]驿道制度完全确立
[C]驿道设施已经完备 [D]驿道建设已见雏形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可知,王室与诸侯联系的大道平坦笔直,据材料“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可知,大道设有庐、宿、市,负责提供饮食、住宿、补给等,说明周代的“大道”已经具备驿道的雏形,故选D项;受技术、制度等因素制约,周代的驿道并没有形成网络,也未完全确立驿道制度,且驿道设施已经完备表述绝对,A、B、C三项排除。
2.“以亭行”是秦汉时期文书传递的一种方式,分内地和边地两种情形。内地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距离不同、形式各异;在边地,“以亭行”是以亭来传递邮书,边地的烽燧和哨所兼职传送任务。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以亭行”(  )
[A]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效能
[B]便利了民间的信息交流
[C]推动了民族间经贸往来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方便了中央政令的颁发和地方要务的上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故选A项;“以亭行”主要服务于官方,而非民间,排除B项;“以亭行”主要是行政、军事职能,并不能推动民族间经贸往来,排除C项;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控制主要是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与“以亭行”不符,排除D项。
3.据推算,自605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的民工达360万,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不下
10万;608年,参与开挖永济渠的河北民工数超过百万。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水利工程修建技术成熟
[C]政府对交通发展的重视
[D]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隋朝能够组织和调动大量人力参与修建大运河,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故选D项;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
4.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贯通亚、欧和北非;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形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元朝的驿路建设(  )
[A]继承了唐宋重农抑商的传统
[B]便利了商贸和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对境内各行省的管理
[D]促进了国人对海洋的探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在汉唐交通网络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路建设为交通网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便利了商贸和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驿路建设不仅仅局限在国内,C项概括不全面,排除。驿路建设属于陆路交通网络,与海洋探索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由宋代到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以来,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C]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古代,江西因赣江航运而兴,近代以来,随着海运的兴起和铁路交通的发展,江西的内河航运失去了优势,这对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说明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为交通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6.早期罗马帝国的“国家邮驿系统”是一个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
为了使每个行省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得到更快的报告,他(奥古斯都)先在军用大道的沿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配备年轻人传递消息,后来设置了驿站马车,现在可看出后者是更为方便的做法,因为如果情况需要,人们可以询问直接从出事地点带来紧急公文的同一个赶车人。
——摘编自苏埃托尼乌斯《奥古斯都》
据此可知,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  )
[A]具备了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
[B]确保了日常信件传递的效率
[C]保证了邮驿系统的有效运作
[D]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帝国建立了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使每个行省发生的事情可以更加快捷地传到统治中心,这说明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驿站马车”的政治功能,并未提及其经济职能,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站对巩固中央对各行省的统治所起的作用,是为国家政治统治而建立的庞大交通系统,并不是传递日常信件,排除B项;“保证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
7.据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
[A]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推动了各界力量的联合
[C]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D]加速了革命思潮的传播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可得出铁路建设加速了革命思潮的传播,故选D项;A、B、C三项夸大了铁路建设的影响。
8.轮船促进了海路交通的发展,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更加便利轮船航运,海路沿线兴起了许多港口城市,有人将其称作“轮船全球化”的产物。“轮船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殖民扩张的需要 [D]人工运河的开通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推动西方列强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推动沿海港口城市发展,而蒸汽机、内燃机的应用推动了轮船的出现和发展,故选A项;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排除B项;殖民扩张的需求是西方列强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路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贸易主要依靠海洋而非人工运河,排除D项。
9.1878年3月,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英籍德国人)筹办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同时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海关邮票——大龙邮票。大龙邮票的发行(  )
[A]促进了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
[B]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C]反映了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体现了鲜明的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 D
【解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是由英籍德国人筹办的,说明大龙邮票的发行体现了半殖民地色彩,故选D项;大龙邮票是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和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而不是促进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排除A项;大龙邮票的发行与提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无关,排除B项;发行邮票不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2·北京卷,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通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答案】 D
【解析】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通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中国古代长安城的设计并未借鉴罗马城市布局,排除A项。两句谚语的内容都限于各自国家内部,无法体现两个城市间的交通情况,也无法反映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B、C两项。
11.(2022·海南卷,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答案】 D
【解析】 据“(驿站)出土的汉简”可知,本题考查汉朝驿站。驿站机构与人员的设置保障了道路的畅通和有效快捷地传达文书,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只是对具体史实的陈述,属于材料表面现象,排除。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但是材料并未涉及中外交往问题,排除B项。驿站属于交通机构,不能体现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并且材料没有提及边疆稳定的信息,排除C项。
12.(2024·安徽卷,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需将税粮北运,但河运航道险阻,不利于运粮大船的通过,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促进了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财赋重心是否移动,排除D项。
13.(2022·全国乙卷,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看出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促使其海外扩张,B项正确;此时的“世界工厂”是英国,排除A项;此时德国海上实力飞跃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代表成就为使用电力、内燃机发明等,排除C项;德国此时是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14.(14分)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1666年,为避开西班牙的关税,里盖男爵经路易十四批准,在法国南部修建了连通大西洋与地中海的米迪运河,直到1897年国家才回购了运河的所有权。里盖修筑了当时的世界第一高坝以解决水位差问题,开凿了世界首条航运隧道,构思精良且富有实效的船闸更是令人赞叹。
——摘编自于冰《法国米迪运河考察记》
(1)根据图1、图2与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修建驰道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相似动机,并说明两大工程得以建成的有利条件。(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开通米迪运河的历史条件。(7分)
【答案】 (1)相似动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便利传递信息与军事行动。
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统一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国都(咸阳、长安)的中心地位与影响力。(7分)
(2)法国王权强大,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君主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私人资本实力雄厚;新航路开辟以来,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西方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这一时期西葡日趋衰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推动运河修筑技术发展。(7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