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
(总分:46分)
基础巩固练
1.1953年,卫生部提出工业卫生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次年,开始在全国国营和公私合营厂扩大范围推广车间医师制。车间医师深入工人生产生活一线,通过对重点疾病的针对性防治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有效降低了工人的患病率。这一制度的实施推广( )
[A]推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提高了基础医学水平
[C]契合了保障工业生产的需求
[D]践行了健康中国战略
【答案】 C
【解析】 车间医师深入工人生产生活一线,有效降低了工人的患病率,有助于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使他们能更好地投身于工业建设,契合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需求,故选C项;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该制度是医疗卫生与工业建设的关系,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该制度并不会提高基础医学水平,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尚未健全,尚未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排除D项。
2.1985年被称为“医改元年”,当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改革收费制度。推动当时医改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日渐深入
[B]现代企业制度逐渐确立
[C]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答案】 A
【解析】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改革背景与题干中提到的医改政策高度相关。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各个领域都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医疗卫生领域也不例外,故选A项。现代企业制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而非直接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排除B项。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对医疗卫生领域有积极影响,但并不是推动当时医改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在1985年,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排除D项。
3.读下图,出现图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消除 [B]民众文明素养的提高
[C]制药技术的进步 [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据图中数据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呈增长趋势,其直接原因是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这与民众的文明素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制药技术的进步从属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排除C项。
4.某国际医学杂志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见下表)。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 )
时间 1949年 2020年
医疗机构/个 3 670 102.3万
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 7 73
人均预期寿命/岁 35 77.4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9类41项 14类54项
[A]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
[C]提高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1949年相比,2020年医疗机构数量、每万人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卫生健康治理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实质性提升,说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医疗机构数量、每万人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不能体现符合国情的模式特点,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排除D项。
5.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
[C]世界卫生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世界卫生组织虽然对一些疾病进行了全球防疫但进展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到1967年处于冷战时期,受意识形态影响,无法实现全球合作,故选D项;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体现出全球防疫体系已经开始建立,排除A项;全球防疫需要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做法并未突破国家主权的界限,B项说法错误,排除;全球防疫除了需要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外,还需要国家间的配合,C项不是全球防疫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6.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并鼓励私人医院与国立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至90年代,政府规定各地医院和社会关怀机构从地方当局独立,并建立自主经营的医疗服务公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创办医疗保险项目。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B]使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
[C]反映了政府行政职能的削弱
[D]实际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材料中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实质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保障和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医疗保障只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医疗保障支出的减少不等于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排除B项。英国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政府行政职能增强的表现,排除C项。
7.某权威医学杂志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医疗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故选A项;医疗水平只是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不能完全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比较,并非重点强调西方国家,排除C项;“普遍落后”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8.(2020·江苏卷,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答案】 B
【解析】 由“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可知,新中国的种痘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可知,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B项正确。由“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可知,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A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干材料与此无关,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D项错误。
9.(2023·北京卷,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和国家体委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和学生做操,这有利于锻炼民众身体,增强民众体质,故选D项;在1954年,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而非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做操是为了锻炼身体,与竞技体育不是同一概念,也与休闲娱乐观念无关,排除B、C两项。
10.(2023·浙江6月选考,9)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①符合题意;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不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的,②不符合题意;199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③符合题意;2016年,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说法绝对,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1.(2021·辽宁卷,15)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后来,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立,即国际卫生防疫体系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故选A项;“阻止”说法错误,排除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始终”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种疾病纷至沓来,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据统计,1900—1949年全国范围内的鼠疫患病人数达1 155 884人,死亡人数累计
1 028 808人,死亡率高达89%。1952年,美国对我国发起了细菌战,散播病媒虫物。
1952年12月,毛泽东发出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爱国卫生运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领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是及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制,规定各行业、各区段,乃至各岗位相应的卫生职责,将群众发动起来。二是积极宣传保洁的重要性。政府利用大字报、口头宣传、标语、漫画等方式宣传党的防疫政策、科学防疫知识、卫生健康知识等,转变人民群众的卫生观念。三是大力开展卫生清洁运动。包括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清理垃圾、疏通水道、填平洼地、修建公共厕所等。四是建立卫生防疫体系。1952年12月,中央设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不久后经卫生部批准,在各地区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以便及时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爱国卫生运动由此逐渐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仅至1952年10月,各地就清除了1 500万吨以上的垃圾,疏浚了长达
5万多华里的污水河、沟,填平的污水坑、沟有2 400多万立方米,许多地方的污水塘、沟和垃圾场,经填平和清扫以后,改建为公共娱乐休息场所。1957年,全国卫生防疫站增加至1 330个,是1952年的8倍;全国的医院和疗养院达到4 800多所,床位增加339 000张,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4倍多;人口死亡率从1947年的20%降到10.8%,人口平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仅35岁上升到57岁。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胡靖《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中的
群众动员研究(1952—1965)》、符肇秋
《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评述。(13分)
【答案】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主旨作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一场特殊时期党领导人民团结一致、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逐渐常态化的卫生运动,旨在改善公共卫生环境,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等。(3分)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作答。如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新中国百废待兴,注重卫生防疫工作是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3分)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措施作答。如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制定规章制度,统一指挥;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宣传公共卫生观念,发动群众开展卫生清洁运动;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卫生防疫体系;等等。(3分)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意义作答。如降低了疾病发病率,提高了人民身体素质,为保障劳动力、增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力量作出了贡献;改善了城乡公共卫生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增强了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与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树立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等。(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核心概念: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福利国家、公共卫生建设、健康中国战略。 关键问题: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要概念】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我国自1951年起,先后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前者是为了解决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后者则是为各级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对保障职工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不断改革完善中。
3.“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是相对于传统“治病”理念而言的一种新的卫生与健康发展理念。它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及人的生老病死各个环节,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它追求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健康。这一理念要求将健康实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将健康理念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各个方面。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
2.建立
(1)西方国家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体系得到了基本保障。
③医疗保障体系: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中国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②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医疗机构服务职能扩大。国家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规范药品收费标准。
③医疗保障体系: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的内容,概括新中国乡村医生涌现的原因和影响。
[提示] 原因: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政府政策的引领。
影响:乡村医生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
[拓展延伸] 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政治: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动。
(3)思想:民众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4)科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
(5)国际:国际合作的加强。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项目 时间 成就
世界 20世纪 下半叶 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重视防疫工作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中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以来 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点拨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1)特点:以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医与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2)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改善卫生条件;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2)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理健康。
主题探究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类身心健康
视角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的关于建立惠及大众的免费医疗体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于1948年通过了“全民健康服务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为所需者提供免费医疗。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会由政府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级服务制,基础医疗是主体,负责居民非急诊类看病。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高素质医护队伍。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规定某些医疗项目实行收费服务,不过基本的医护费用仍然由国家负担,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特点及影响。
[提示] (1)特点:立法手段推动;覆盖面广(惠及大众);种类多;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视角2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到1964年,血吸虫病流行的县市减少2/3,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1956年,斑疹伤寒发病率下降89%,回归热下降了91%。过去田园荒芜的疫区,出现了田增产、人增寿的景象。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
——摘编自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
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对现代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提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采取各种措施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也同步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
国家的和平稳定、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给人民带来健康和幸福。
[深化拓展]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意义
1.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2.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3.生活:保障身心健康,改善生活方式。
4.观念: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5.社会: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的扩大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随堂训练
1.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
[A]不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B]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
[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不少疑难病症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这启示我们不同的科技文化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故选A项;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材料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而非单纯强调中医,排除B项;材料仅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未体现疾病防治体系,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中西医结合,D项说法有误,排除。
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据此可知,这项制度( )
[A]有力地保障了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
[B]彻底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缺乏问题
[C]与当时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D]利于人们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它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可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的,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故选C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农村居民,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这项制度是医疗制度,与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3.1958年在中央人民政府号召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仅在半年时间里,全国就清除了1 500多万吨垃圾,疏通了28万千米渠道和大批污水坑,新修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这一运动(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促成了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立
[C]适应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1958年”可知此时我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府号召各地进行群众性卫生运动,并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说明人民对政府的拥护,政府的领导力强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排除B项;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C项;1953—1957年,我国进行并完成“一五”计划,排除D项。
4.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医疗改革市场化方向,并制定了具体政策,如开展有偿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等。这次医改( )
[A]保证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促进了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有偿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等政策,有利于医院增加收入;“以副补主”“以工助医”,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材料中提及的内容只是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保证”说法夸大,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医疗卫生某一方面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排除C项。
5.20世纪末,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还被认为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可能出现的情节。到了21世纪初期,这些现象离人们的生活很近,甚至已经息息相关。这说明( )
[A]现代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B]发达国家医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
[C]社会烈性传染病能够有效控制
[D]医疗相关机构社会服务职能的凸显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从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情节到现实应用,说明了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
6.下图所示为2018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情况(单位:亿英镑)。据此可知,当代英国( )
[A]政府的医疗支出负担加重
[B]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弱
[C]医疗体系逐渐走向商业化
[D]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当代,虽然英国医疗卫生支出以政府拨款为主,但自愿健康保险、慈善筹资、企业筹资、患者自付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当代英国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故选D项;材料只有2018年一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负担加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医疗卫生支出的多元化构成,有利于增强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排除B项;自愿健康保险所占比重很小,不足以说明英国医疗体系走向商业化,排除C项。
7.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70年到1984年短短十四年的时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增加近100所,增加了10个国家开设公共卫生学院。可见,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各个国家联合发展卫生事业,排除A项。医疗保障制度和环境污染现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D两项。
课时作业
(总分:46分)
基础巩固练
1.1953年,卫生部提出工业卫生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次年,开始在全国国营和公私合营厂扩大范围推广车间医师制。车间医师深入工人生产生活一线,通过对重点疾病的针对性防治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有效降低了工人的患病率。这一制度的实施推广( )
[A]推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提高了基础医学水平
[C]契合了保障工业生产的需求
[D]践行了健康中国战略
【答案】 C
【解析】 车间医师深入工人生产生活一线,有效降低了工人的患病率,有助于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使他们能更好地投身于工业建设,契合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需求,故选C项;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该制度是医疗卫生与工业建设的关系,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该制度并不会提高基础医学水平,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尚未健全,尚未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排除D项。
2.1985年被称为“医改元年”,当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改革收费制度。推动当时医改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日渐深入
[B]现代企业制度逐渐确立
[C]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答案】 A
【解析】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改革背景与题干中提到的医改政策高度相关。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各个领域都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医疗卫生领域也不例外,故选A项。现代企业制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而非直接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排除B项。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对医疗卫生领域有积极影响,但并不是推动当时医改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在1985年,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排除D项。
3.读下图,出现图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消除 [B]民众文明素养的提高
[C]制药技术的进步 [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据图中数据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呈增长趋势,其直接原因是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这与民众的文明素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制药技术的进步从属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排除C项。
4.某国际医学杂志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见下表)。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 )
时间 1949年 2020年
医疗机构/个 3 670 102.3万
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 7 73
人均预期寿命/岁 35 77.4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9类41项 14类54项
[A]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
[C]提高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1949年相比,2020年医疗机构数量、每万人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卫生健康治理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实质性提升,说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医疗机构数量、每万人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不能体现符合国情的模式特点,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排除D项。
5.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
[C]世界卫生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世界卫生组织虽然对一些疾病进行了全球防疫但进展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到1967年处于冷战时期,受意识形态影响,无法实现全球合作,故选D项;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体现出全球防疫体系已经开始建立,排除A项;全球防疫需要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做法并未突破国家主权的界限,B项说法错误,排除;全球防疫除了需要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外,还需要国家间的配合,C项不是全球防疫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6.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并鼓励私人医院与国立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至90年代,政府规定各地医院和社会关怀机构从地方当局独立,并建立自主经营的医疗服务公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创办医疗保险项目。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B]使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
[C]反映了政府行政职能的削弱
[D]实际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材料中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实质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保障和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医疗保障只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医疗保障支出的减少不等于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排除B项。英国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政府行政职能增强的表现,排除C项。
7.某权威医学杂志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医疗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故选A项;医疗水平只是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不能完全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比较,并非重点强调西方国家,排除C项;“普遍落后”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8.(2020·江苏卷,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答案】 B
【解析】 由“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可知,新中国的种痘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可知,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B项正确。由“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可知,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A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干材料与此无关,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D项错误。
9.(2023·北京卷,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和国家体委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和学生做操,这有利于锻炼民众身体,增强民众体质,故选D项;在1954年,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而非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做操是为了锻炼身体,与竞技体育不是同一概念,也与休闲娱乐观念无关,排除B、C两项。
10.(2023·浙江6月选考,9)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①符合题意;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不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的,②不符合题意;199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③符合题意;2016年,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说法绝对,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1.(2021·辽宁卷,15)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后来,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立,即国际卫生防疫体系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故选A项;“阻止”说法错误,排除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始终”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种疾病纷至沓来,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据统计,1900—1949年全国范围内的鼠疫患病人数达1 155 884人,死亡人数累计
1 028 808人,死亡率高达89%。1952年,美国对我国发起了细菌战,散播病媒虫物。
1952年12月,毛泽东发出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爱国卫生运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领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是及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制,规定各行业、各区段,乃至各岗位相应的卫生职责,将群众发动起来。二是积极宣传保洁的重要性。政府利用大字报、口头宣传、标语、漫画等方式宣传党的防疫政策、科学防疫知识、卫生健康知识等,转变人民群众的卫生观念。三是大力开展卫生清洁运动。包括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清理垃圾、疏通水道、填平洼地、修建公共厕所等。四是建立卫生防疫体系。1952年12月,中央设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不久后经卫生部批准,在各地区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以便及时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爱国卫生运动由此逐渐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仅至1952年10月,各地就清除了1 500万吨以上的垃圾,疏浚了长达
5万多华里的污水河、沟,填平的污水坑、沟有2 400多万立方米,许多地方的污水塘、沟和垃圾场,经填平和清扫以后,改建为公共娱乐休息场所。1957年,全国卫生防疫站增加至1 330个,是1952年的8倍;全国的医院和疗养院达到4 800多所,床位增加339 000张,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4倍多;人口死亡率从1947年的20%降到10.8%,人口平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仅35岁上升到57岁。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胡靖《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中的
群众动员研究(1952—1965)》、符肇秋
《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评述。(13分)
【答案】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主旨作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一场特殊时期党领导人民团结一致、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逐渐常态化的卫生运动,旨在改善公共卫生环境,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等。(3分)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作答。如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新中国百废待兴,注重卫生防疫工作是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3分)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措施作答。如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制定规章制度,统一指挥;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宣传公共卫生观念,发动群众开展卫生清洁运动;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卫生防疫体系;等等。(3分)
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意义作答。如降低了疾病发病率,提高了人民身体素质,为保障劳动力、增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力量作出了贡献;改善了城乡公共卫生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增强了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与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树立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等。(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核心概念: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福利国家、公共卫生建设、健康中国战略。
关键问题: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要概念】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公众健康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我国自1951年起,先后实行 制度和 制度,前者是为了解决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后者则是为各级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对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不断改革完善中。
医疗保险
公费医疗
保障职工健康
3.“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是相对于传统“治病”理念而言的一种新的卫生与健康发展理念。它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及人的生老病死各个环节,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 。它追求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 。这一理念要求将健康实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将健康理念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各个方面。
自我健康管理
全面健康
必备知识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
2.建立
(1)西方国家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体系得到了基本保障。
③医疗保障体系: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
“ ”。
(2)中国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②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医疗机构服务职能扩大。国家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规范药品收费标准。
福利国家
③医疗保障体系: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 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公费医疗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制度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的内容,概括新中国乡村医生涌现的原因和
影响。
[提示] 原因: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政府政策的引领。
影响:乡村医生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
[拓展延伸] 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政治: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动。
(3)思想:民众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4)科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
(5)国际:国际合作的加强。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项目 时间 成就
世界 20世纪
下半叶
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的 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重视防疫工作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基础医学
中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以来 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点拨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1)特点:以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医与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2)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注重 的建设;改善卫生条件;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 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2)注重 ,重视心理健康。
公共卫生
讲卫生
精神卫生
主题探究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类身心健康
视角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的关于建立惠及大众的免费医疗体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于1948年通过了“全民健康服务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为所需者提供免费医疗。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会由政府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级服务制,基础医疗是主体,负责居民非急诊类看病。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高素质医护队伍。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规定某些医疗项目实行收费服务,不过基本的医护费用仍然由国家负担,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特点及影响。
[提示] (1)特点:立法手段推动;覆盖面广(惠及大众);种类多;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视角2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到1964年,血吸虫病流行的县市减少2/3,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1956年,斑疹伤寒发病率下降89%,回归热下降了91%。过去田园荒芜的疫区,出现了田增产、人增寿的景象。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
——摘编自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
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对现代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提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采取各种措施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也同步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
国家的和平稳定、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给人民带来健康和幸福。
[深化拓展]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意义
1.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2.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3.生活:保障身心健康,改善生活方式。
4.观念: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5.社会: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的扩大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随堂训练
1.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
[A]不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B]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
[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不少疑难病症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这启示我们不同的科技文化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故选A项;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材料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而非单纯强调中医,排除B项;材料仅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未体现疾病防治体系,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中西医结合,D项说法有误,排除。
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据此可知,这项制度( )
[A]有力地保障了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
[B]彻底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缺乏问题
[C]与当时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D]利于人们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它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可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的,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故选C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农村居民,排除A项;
“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这项制度是医疗制度,与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3.1958年在中央人民政府号召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仅在半年时间里,全国就清除了1 500多万吨垃圾,疏通了28万千米渠道和大批污水坑,新修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这一运动(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促成了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立
[C]适应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1958年”可知此时我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府号召各地进行群众性卫生运动,并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说明人民对政府的拥护,政府的领导力强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排除B项;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C项;1953—1957年,我国进行并完成“一五”计划,排除D项。
4.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医疗改革市场化方向,并制定了具体政策,如开展有偿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等。这次医改( )
[A]保证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促进了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有偿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等政策,有利于医院增加收入;“以副补主”“以工助医”,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材料中提及的内容只是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保证”说法夸大,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医疗卫生某一方面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排除C项。
5.20世纪末,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还被认为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可能出现的情节。到了21世纪初期,这些现象离人们的生活很近,甚至已经息息相关。这说明( )
[A]现代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B]发达国家医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
[C]社会烈性传染病能够有效控制
[D]医疗相关机构社会服务职能的凸显
A
【解析】 材料中“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从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情节到现实应用,说明了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故选
A项。
6.下图所示为2018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情况(单位:亿英镑)。据此可知,当代英国( )
[A]政府的医疗支出负担加重
[B]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弱
[C]医疗体系逐渐走向商业化
[D]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当代,虽然英国医疗卫生支出以政府拨款为主,但自愿健康保险、慈善筹资、企业筹资、患者自付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当代英国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故选D项;材料只有2018年一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负担加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医疗卫生支出的多元化构成,有利于增强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排除B项;自愿健康保险所占比重很小,不足以说明英国医疗体系走向商业化,排除C项。
7.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70年到1984年短短十四年的时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增加近100所,增加了10个国家开设公共卫生学院。可见,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各个国家联合发展卫生事业,排除A项。医疗保障制度和环境污染现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D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