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先秦时期的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集村”式形态,村民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个村落共同体中。至战国秦汉时期,在“集村”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宗法制度的瓦解
[C]争霸战争的结束 [D]国家政策的引导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助推村落结构的转型,故选A项。其余三项均非主要原因。
2.下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经济衰退
[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苏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内的市镇多有明确的产业特色,且人口众多,显示出经济的繁荣景象,故选D项。
3.西周城邑以王族宗庙为中心,规制严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邑面积超过东周王城,宫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非常完备,城郭内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的转变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等级秩序的崩溃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不断,诸侯国的都邑规模僭越礼制,城内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这是礼崩乐坏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社会逐步转型的结果,故选B项。
4.下图是西亚著名城邦尼普尔(今伊拉克南部)的城市规划图泥版,大约绘于公元前1500年。据图可知,当时的尼普尔( )
[A]农业灌溉系统发达 [B]神权影响不断弱化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城市规划图中有大型水利设施、城壕和多处城门,这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完成,由此可知,当时的尼普尔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材料中有水利设施规划,但也有城门、城壕、神庙等规划,“农业灌溉系统发达”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尼普尔城市规划中有“神庙”“神龛”,说明受神权影响较大,排除B项。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工程性基础设施如排水、交通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仅通过该规划图不能得出“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
5.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城市设计特别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如罗马广场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在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神庙、法院和市场等重要建筑和场所。古罗马这一城市布局( )
[A]有效缓解了住房紧张的问题
[B]为宣扬和肯定现存的制度服务
[C]扩大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
[D]激发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答案】 B
【解析】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完成由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型。据材料“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等可知,古罗马在城市布局设计上,凸显了帝制下的政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关于解决住房紧缺而设计的集体住宅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公共建筑的地位和位置,未体现是否增加了数量或扩大了面积,排除C项。材料时间罗马处于帝制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营缮令》是唐朝法典“令”之一,是唐代关于土木营缮的制度规范,其第宅禁限条文如下:“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五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六品、七品已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于令有违者,杖一百。”据此可知,唐朝( )
[A]房屋建造受主流思想影响
[B]建筑工程的法律体系完善
[C]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普及
[D]经济繁荣带动民居的改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民居的规定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贵贱有序的礼仪制度,这些规定受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是关于不同身份的人营建堂舍的不同规格要求,不是关于建筑工程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才开始普及,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当时民居建筑使用的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房屋建造与等级制度的联系,没有反映民居的改善及其原因,排除D项。
7.湘西吊脚楼依山傍水、类型多样,但其内部布局基本都有三间正屋,其中居中的一间主要用于立香火、安祖先等;北京四合院以“回”字形布局,家中长辈居住的正房,有比其他房间更高的台基。据此可知,两种建筑蕴含的共同特性是( )
[A]崇尚自然和谐 [B]遵循等级秩序
[C]注重血缘伦理 [D]讲究建筑美学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湘西吊脚楼与北京四合院的共同点在于祖先、长辈居于中间位,体现了尊长及注重血缘伦理的特征,故选C项。
8.古代非洲的房屋通常是以土坯、树木、野草等建造,大多采用圆顶或尖顶的形式,结构简单。在炎热的地区,房屋通常会有防晒的设计,以保持凉爽。而在干燥地区,则需要更加密封的结构,以抵御风沙。这说明古非洲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当地自然条件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古代非洲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既实用又适合当地环境的民居,故选B项。
素养提升练
9.(2019·江苏卷,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政府对商业的扶持,故排除B、C两项。
10.《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项;西周时尚未达到中央集权,排除A项;敬天法祖在材料中有部分体现,但并非主要思想,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2022·海南卷,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如“树皮”“竹片”“茅草”等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无法说明其采用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项;材料强调建筑材料的原始性,体现不出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文化习俗,排除A、D两项。
12.(17分)(2022·海南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 (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4分)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4分)
(2)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规划严整有利于商品交易;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道路交通发达有利于商品交易。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9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概念:村落、集镇、城市。 关键问题: (1)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世界各地民居有什么差异与特点 其原因是什么
【重要概念】
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
2.集镇:是乡村聚落的一种,指乡村中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民区,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渐建立起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发展为集镇。
3.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城”属于政治范畴,是以防卫为主要目的、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属于经济范畴,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一、村落的产生
居住形式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村落 原因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点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作用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点拨] 影响村落形成的因素
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河流、水源,人文因素中的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都会影响村落的形成。
[教材史料导读]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的内容,思考两则史料都论及什么问题。还应寻求什么样的史料与之互证
[提示] 问题:人类早期居住形式(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类型:两则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还应寻求相应实物史料与之互证。
二、集镇的出现
过程
中国 宋以前 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两宋时期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元朝时期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时期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教材史料导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的内容及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分析促使汉口镇兴起的因素。
[提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道及长途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三、城市的产生
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含义 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中国 古代 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或官府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表现 (1)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2)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等都有规定。城邑分等,各有定制
西方 古代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中古时 期欧洲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点拨]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时期 时空限制 管理 功能
周秦 至唐 (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2)按时开市、闭市 政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宋朝 之后 (1)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2)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的内容,说说材料体现的城市布局的规定有何特点。
[提示] 体现礼制;突出王城,突显王权。
[必修融合] 中古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
(1)条件: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时间:10—11世纪。
(3)城市自治
背景 封建经济发展,众多城市兴起;封建主的统治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王权的支持
方式 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意义 ①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③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影响因素 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两河流域 自然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材料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木材
布局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都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埃及 材料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特点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续 表
中国 远古 巢居和穴居。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 (1)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明清时期 (1)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 (2)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罗马 民居核心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建筑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建筑特征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集体住宅 (1)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2)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中大部分民居都是复合式公寓 (3)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刀耕火种,迁徙生活。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主题探究 从村落、集镇和城市看古代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视角1 古代中国的集镇
材料一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离海较近,有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同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各地商贾云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
江南市镇的发展》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提示] (1)原因:农产品商品化的推动;手工业尤其是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国家统一,人口的大量增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特点:主要分布在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经济功能为主,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视角2 古代的城市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问题] (2)阅读材料二,思考西汉长安城与雅典城市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的异同,并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教材第三子目“思考点”)
[提示] (2)相同点:都有行政机构,是政治中心;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有庙和祭祀的地点;城市的布局都受到河流、山脉等地理条件的影响。
不同点: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和军事功能更突出;古代雅典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原因:古代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3)城市产生,使人口大量聚居,职业多样化;促进工商业发展;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深化拓展] 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体现的理念
区域 城市特点 体现理念
中 国 (1)布局多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或官府等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 (2)政治功能突出,商业活动受限 (1)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2)以帝王为中心
西 方 (1)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的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布局比较自由 (2)经济中心,以工商业为生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 (1)中世纪城市规划以教堂为核心;随着人文主义兴起,城市规划中公共活动场所出现 (2)重视商业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二、世界各地民居
视角1 古代中国的民居
材料一 徽州的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的营造法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徽州聚落营建的各个层面均不例外。徽州聚落多依山傍水而建,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且以宗族核心建筑为凝聚点,祠堂被放在整个村落最核心位置。在西递村落中,以本始堂为宗祠,以敬爱堂和常春堂为总支祠,形成总祠—总支祠—支祠—家祠的等级格局,每个支系再以祠堂为核心进行建屋设堂。在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整体布局中,北房也称为北堂,一直都是整个族中最尊贵长者居住的地方;长子和次子分别居住在东厢房和西厢房。传统民居的装饰,将喜闻乐见的故事和精美工艺作品相结合。如,不论是在砖雕、木雕或石雕,还是在牌坊和匾额楹联中,“忠孝节义”题材,在徽州村落中随处可见。这种徽州传统民居空间的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明清时期徽州艺术创作的巅峰。
——摘编自陈金康、刘仁义《徽州传统聚落
空间营造中儒家思想价值探析》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徽州传统聚落和建筑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文化成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徽州传统聚落蕴含的儒家思想特征,并分析其社会
影响。
[提示] (1)特点:选址依山傍水;祠堂是整个村落的核心;建筑空间布局讲究对称;建筑主次分明;建筑装饰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
成因:经济方面,农耕文明时期,普通民众依靠天地自然生存。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
(2)特征:天人合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等级尊卑关系;教化民众。
影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凝聚力;涵养民众的道德品格。
视角2 古代罗马的民居
材料二 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
——《拉丁铭文集》收录的罗马
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
古罗马住宅复原图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可以了解古罗马人在居住方面的哪些表层信息 并依据材料二,推测古罗马的社会特征。
[提示] (3)表层信息:住宅形式比较多样;建筑艺术、技术比较高超;房屋可以出租;出租广告比较规范等。
社会特征:从建筑形式看,可能存在大家庭或贫富差异;从建筑技艺看,生产力水平较高;从建筑功能看,可能人口较集中;从广告的规范性看,具有法律精神;从广告内容看,可能存在奴隶制。
[深化拓展] 世界各地民居的共同特点
1.选址:重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
2.建筑材料:世界各地人们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
3.地域性: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世界各地的民居具有多元性特征,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当地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等差异。
随堂训练
1.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答案】 B
【解析】 兴隆洼原始村落和红山文化都属于聚居生活文明,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说明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定居,农业的出现又推动了天文学、数学等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文明,而不是国家雏形,排除C项;题干旨在强调辽河流域的聚居生活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非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排除D项。
2.晚唐时期,藩镇往往于要冲地点设镇,差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此后的镇发生了下表所示的变化。据此可知,晚唐至宋代的镇( )
(宋)镇使、镇将往往兼知税、勾当酒曲等职衔 《八琼室金石补正》
北宋开国后,“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主烟火,兼征商” 《嘉泰吴兴志》
[A]经济职能得到增强
[B]因军事驻防而兴起
[C]孕育了最初的市场
[D]居民生活较为富足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到了北宋时期,镇的职能从最初的军事、政治、商业等多方面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这表明镇的经济职能在晚唐至宋代期间得到了显著增强,故选A项;材料的核心是描述镇在宋代的变化,特别是其经济职能的增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早在唐宋之前,市场已经产生,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居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3.古希腊的城市,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人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这说明,古希腊的城市规划重视( )
[A]坚固实用和活泼多变
[B]整体的秩序和美感
[C]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
[D]和谐和动态的均衡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人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市通常不追求严格的几何形状和对称性,而是根据地形的特点来设计城市的布局。古希腊的城市规划还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如剧院、运动场和广场等,这些空间旨在促进公民的社交和公共生活。所以,古希腊的城市规划重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故选C项。
4.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的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下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选择材料建筑民居也有所差异,上埃及以卵石筑基,下埃及以木材为主,体现了自然环境对埃及民居的影响,故选D项;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宗教信仰对埃及民居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等级观念,排除B项;文化习俗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造、外形特征、布局等方面,仅从选择的民居筑造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习俗的影响,排除C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先秦时期的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集村”式形态,村民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个村落共同体中。至战国秦汉时期,在“集村”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宗法制度的瓦解
[C]争霸战争的结束 [D]国家政策的引导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助推村落结构的转型,故选A项。其余三项均非主要原因。
2.下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经济衰退
[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苏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内的市镇多有明确的产业特色,且人口众多,显示出经济的繁荣景象,故选D项。
3.西周城邑以王族宗庙为中心,规制严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邑面积超过东周王城,宫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非常完备,城郭内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的转变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等级秩序的崩溃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不断,诸侯国的都邑规模僭越礼制,城内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这是礼崩乐坏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社会逐步转型的结果,故选B项。
4.下图是西亚著名城邦尼普尔(今伊拉克南部)的城市规划图泥版,大约绘于公元前1500年。据图可知,当时的尼普尔( )
[A]农业灌溉系统发达 [B]神权影响不断弱化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城市规划图中有大型水利设施、城壕和多处城门,这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完成,由此可知,当时的尼普尔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材料中有水利设施规划,但也有城门、城壕、神庙等规划,“农业灌溉系统发达”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尼普尔城市规划中有“神庙”“神龛”,说明受神权影响较大,排除B项。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工程性基础设施如排水、交通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仅通过该规划图不能得出“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
5.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城市设计特别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如罗马广场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在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神庙、法院和市场等重要建筑和场所。古罗马这一城市布局( )
[A]有效缓解了住房紧张的问题
[B]为宣扬和肯定现存的制度服务
[C]扩大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
[D]激发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答案】 B
【解析】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完成由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型。据材料“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等可知,古罗马在城市布局设计上,凸显了帝制下的政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关于解决住房紧缺而设计的集体住宅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公共建筑的地位和位置,未体现是否增加了数量或扩大了面积,排除C项。材料时间罗马处于帝制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营缮令》是唐朝法典“令”之一,是唐代关于土木营缮的制度规范,其第宅禁限条文如下:“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五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六品、七品已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于令有违者,杖一百。”据此可知,唐朝( )
[A]房屋建造受主流思想影响
[B]建筑工程的法律体系完善
[C]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普及
[D]经济繁荣带动民居的改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民居的规定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贵贱有序的礼仪制度,这些规定受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是关于不同身份的人营建堂舍的不同规格要求,不是关于建筑工程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才开始普及,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当时民居建筑使用的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房屋建造与等级制度的联系,没有反映民居的改善及其原因,排除D项。
7.湘西吊脚楼依山傍水、类型多样,但其内部布局基本都有三间正屋,其中居中的一间主要用于立香火、安祖先等;北京四合院以“回”字形布局,家中长辈居住的正房,有比其他房间更高的台基。据此可知,两种建筑蕴含的共同特性是( )
[A]崇尚自然和谐 [B]遵循等级秩序
[C]注重血缘伦理 [D]讲究建筑美学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湘西吊脚楼与北京四合院的共同点在于祖先、长辈居于中间位,体现了尊长及注重血缘伦理的特征,故选C项。
8.古代非洲的房屋通常是以土坯、树木、野草等建造,大多采用圆顶或尖顶的形式,结构简单。在炎热的地区,房屋通常会有防晒的设计,以保持凉爽。而在干燥地区,则需要更加密封的结构,以抵御风沙。这说明古非洲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当地自然条件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古代非洲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既实用又适合当地环境的民居,故选B项。
素养提升练
9.(2019·江苏卷,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政府对商业的扶持,故排除B、C两项。
10.《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项;西周时尚未达到中央集权,排除A项;敬天法祖在材料中有部分体现,但并非主要思想,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2022·海南卷,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如“树皮”“竹片”“茅草”等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无法说明其采用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项;材料强调建筑材料的原始性,体现不出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文化习俗,排除A、D两项。
12.(17分)(2022·海南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 (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4分)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4分)
(2)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规划严整有利于商品交易;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道路交通发达有利于商品交易。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9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概念:村落、集镇、城市。
关键问题:
(1)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世界各地民居有什么差异与特点 其原因是什么
【重要概念】
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 ,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
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
2.集镇:是乡村聚落的一种,指乡村中以 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民区,多为 、 中心。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渐建立起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发展为集镇。
聚居点
人口集中
分布
非农业人口
商业
手工业
3.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市是一定区域内 、
、 、 的中心场所。“城”属于政治范畴,是以防卫为主要目的、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属于经济范畴,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 和 的标志,城市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 。
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
经济活动
宗教祭祀
成熟
文明
高级形式
居住形式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
村落 原因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 ,形成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 。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点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 等
作用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 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 提供了便利
必备知识
一、村落的产生
地面筑屋
筑屋定居
两河流域
公共活动场所
防卫
集体活动
[知识点拨] 影响村落形成的因素 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河流、水源,人文因素中的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都会影响村落的形成。
[教材史料导读]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的内容,思考两则史料都论及什么问题。还应寻求什么样的史料与之互证
[提示] 问题:人类早期居住形式(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类型:两则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还应寻求相应实物史料与之互证。
二、集镇的出现
过程
中国 宋以前 主要是为 目的而设
两宋时期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进了 的繁荣
元朝时期 漕运和海运发达, 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时期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
军事
市场
运河沿岸
专业分工
[教材史料导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的内容及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分析促使汉口镇兴起的因素。
[提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道及长途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三、城市的产生
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含义 是一定区域内 、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政治权力
中国
古代 布局 主要分为 、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表现 (1)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2)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等都有规定。城邑分等,各有定制
宫殿或官府区
西方
古代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 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
的标准
中古时
期欧洲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商业
城市建设
[知识点拨]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时期 时空限制 管理 功能
周秦
至唐 (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2)按时开市、闭市 政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宋朝
之后 (1)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2)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的内容,说说材料体现的城市布局的规定有何特点。
[提示] 体现礼制;突出王城,突显王权。
[必修融合] 中古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
(1)条件: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时间:10—11世纪。
(3)城市自治
背景 封建经济发展,众多城市兴起;封建主的统治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王权的支持
方式 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意义 ①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③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影响因素 居住地的 、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两河流域 自然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材料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木材
布局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都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埃及 材料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特点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自然环境
中国 远古 和穴居。巢居多营建于 ,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 (1)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明清时期 (1)结构: 的民居建筑
(2)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巢居
南方
砖木结构
古罗马 民居核心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建筑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建筑特征 混凝土、 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集体住宅 (1)原因:缓解 造成的住房紧缺
(2)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中大部分民居都是复合式公寓
(3)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拱券
人口剧增
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 生活,住在圆锥形的 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刀耕火种,迁徙生活。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游猎
帐篷
主题探究 从村落、集镇和城市看古代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视角1 古代中国的集镇
材料一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离海较近,有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同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各地商贾云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
江南市镇的发展》
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提示] (1)原因:农产品商品化的推动;手工业尤其是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国家统一,人口的大量增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特点:主要分布在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经济功能为主,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视角2 古代的城市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问题] (2)阅读材料二,思考西汉长安城与雅典城市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的异同,并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
[提示] (2)相同点:都有行政机构,是政治中心;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有庙和祭祀的地点;城市的布局都受到河流、山脉等地理条件的影响。
不同点: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和军事功能更突出;古代雅典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原因:古代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教材第三子目“思考点”)
[提示] (3)城市产生,使人口大量聚居,职业多样化;促进工商业发展;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深化拓展] 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体现的理念
区域 城市特点 体现理念
中国 (1)布局多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或官府等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
(2)政治功能突出,商业活动受限 (1)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2)以帝王为中心
西方 (1)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的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布局比较自由
(2)经济中心,以工商业为生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 (1)中世纪城市规划以教堂为核心;随着人文主义兴起,城市规划中公共活动场所出现
(2)重视商业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视角1 古代中国的民居
材料一 徽州的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的营造法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徽州聚落营建的各个层面均不例外。徽州聚落多依山傍水而建,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且以宗族核心建筑为凝聚点,祠堂被放在整个村落最核心位置。在西递村落中,以本始堂为宗祠,以敬爱堂和常春堂为总支祠,形成总祠—总支祠—支祠—家祠的等级格局,每个支系再以祠堂为核心进行建屋设堂。
二、世界各地民居
在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整体布局中,北房也称为北堂,一直都是整个族中最尊贵长者居住的地方;长子和次子分别居住在东厢房和西厢房。传统民居的装饰,将喜闻乐见的故事和精美工艺作品相结合。如,不论是在砖雕、木雕或石雕,还是在牌坊和匾额楹联中,“忠孝节义”题材,在徽州村落中随处可见。这种徽州传统民居空间的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明清时期徽州艺术创作的巅峰。
——摘编自陈金康、刘仁义《徽州传统聚落
空间营造中儒家思想价值探析》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徽州传统聚落和建筑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文化成因。
[提示] (1)特点:选址依山傍水;祠堂是整个村落的核心;建筑空间布局讲究对称;建筑主次分明;建筑装饰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
成因:经济方面,农耕文明时期,普通民众依靠天地自然生存。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徽州传统聚落蕴含的儒家思想特征,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提示] (2)特征:天人合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等级尊卑关系;教化民众。
影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凝聚力;涵养民众的道德品格。
视角2 古代罗马的民居
材料二 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
——《拉丁铭文集》收录的罗马
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
古罗马住宅复原图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可以了解古罗马人在居住方面的哪些表层信息 并依据材料二,推测古罗马的社会特征。
[提示] (3)表层信息:住宅形式比较多样;建筑艺术、技术比较高超;房屋可以出租;出租广告比较规范等。
社会特征:从建筑形式看,可能存在大家庭或贫富差异;从建筑技艺看,生产力水平较高;从建筑功能看,可能人口较集中;从广告的规范性看,具有法律精神;从广告内容看,可能存在奴隶制。
[深化拓展] 世界各地民居的共同特点
1.选址:重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
2.建筑材料:世界各地人们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
3.地域性: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世界各地的民居具有多元性特征,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当地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等差异。
随堂训练
1.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B
【解析】 兴隆洼原始村落和红山文化都属于聚居生活文明,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说明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定居,农业的出现又推动了天文学、数学等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文明,而不是国家雏形,排除C项;题干旨在强调辽河流域的聚居生活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非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排除D项。
2.晚唐时期,藩镇往往于要冲地点设镇,差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此后的镇发生了下表所示的变化。据此可知,晚唐至宋代的镇( )
A
(宋)镇使、镇将往往兼知税、勾当酒曲等职衔 《八琼室金石补正》
北宋开国后,“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主烟火,兼征商” 《嘉泰吴兴志》
[A]经济职能得到增强 [B]因军事驻防而兴起
[C]孕育了最初的市场 [D]居民生活较为富足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到了北宋时期,镇的职能从最初的军事、政治、商业等多方面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这表明镇的经济职能在晚唐至宋代期间得到了显著增强,故选A项;材料的核心是描述镇在宋代的变化,特别是其经济职能的增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早在唐宋之前,市场已经产生,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居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3.古希腊的城市,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人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这说明,古希腊的城市规划重视( )
[A]坚固实用和活泼多变
[B]整体的秩序和美感
[C]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
[D]和谐和动态的均衡
C
【解析】 据材料“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人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市通常不追求严格的几何形状和对称性,而是根据地形的特点来设计城市的布局。古希腊的城市规划还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如剧院、运动场和广场等,这些空间旨在促进公民的社交和公共生活。所以,古希腊的城市规划重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故选C项。
4.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的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下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选择材料建筑民居也有所差异,上埃及以卵石筑基,下埃及以木材为主,体现了自然环境对埃及民居的影响,故选D项;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宗教信仰对埃及民居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等级观念,排除B项;文化习俗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造、外形特征、布局等方面,仅从选择的民居筑造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习俗的影响,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