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核心概念:疫病、中医、西医。 关键问题: (1)历史上流行过哪些疫病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古人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疫病 (3)我国中医药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4)西医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传播、发展的历程
【重要概念】
1.“疫病”而非“疾病”:疫病即流行性传染病,一般由细菌、病毒等致命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极大,使地区与国家的稳定受到严重冲击,疫病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涉及公共卫生与国家安全问题。“疾病”则是各种病的总称。
2.天花: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古代世界大约60%的人会受到它的威胁,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会死亡,幸存者中一半以上会麻面或失明,天花是古代最令人恐惧的传染病。
3.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541年,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在位的时代,一场淋巴腺鼠疫起源于中东,后流行中心转移至近东地中海沿岸。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反复暴发,使连年征战的东罗马帝国最终耗尽了人力和财力。黑死病是鼠疫的一种,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它的大流行发生于14世纪。
4.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代表
种类 史实
天花 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鼠疫 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饥荒
[思维点拨] 古代疫病频发的原因
(1)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2)灾荒及不良旧俗,公共卫生条件差。
(3)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4)在防疫措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外交流及国内人口的流动加剧了疫病的流行。
3.影响
(1)使人类饱受疫病折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使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发生饥荒等。
(3)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暴发鼠疫,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4.防治措施
(1)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①重视公共卫生
古罗马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中国 古代 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②防治疫病的方法: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
③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古代中国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2)近代医学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
①牛痘接种法,使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
③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④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时期 代表 成就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 至西 汉间 《黄帝 内经》 总结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 《神农 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华佗 创制“麻沸散”及“五禽戏”
张仲景 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孙思邈 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尊称为“药王”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针灸 铜人 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明朝 李时珍 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后 —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总结临床经验 (2)设立中医院、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4)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教材史料导读]
1.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思考点”,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提示] 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学思之窗”的内容,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提示] 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阙漏。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的特点: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过程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建立起来。
3.影响: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和医疗技术的科学化,民众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对国人的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主题探究 疫病防治与医学成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视角1 历史上的疫病及其影响
材料一 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地中海沿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此后几百年里,地中海沿岸通过隔离防治鼠疫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黑死病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 秦朝创造了隔离防疫法。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提到了用药物防治传染。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疫情发生后,一些官员采取赠药和在交通要道上晓谕药方的办法来加以控制。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朝廷大量修订、编撰和印行医书。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广医书和药方,倡导戴口罩。除此之外,还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防疫。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疫情也比较重视。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
——据张广东主编《科普通鉴:
疾病预防》等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2)结合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防疫的特点。
[提示] (1)消极:导致政治变动、社会混乱,夺走许多人的生命,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积极:推动农奴制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动摇宗教桎梏,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更加注重疫病防治,改变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改善卫生条件,完善城市设施。
(2)起源早,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防治疫病;实行隔离制度,集中治疗;政府救治与民间防控结合;治疗与预防并行;探索免疫治疗方法;统治者重视。
[深化拓展] 古代疫病的影响
1.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粮食短缺,饥荒严重。
2.政治:导致政治上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3.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4.社会:社会秩序混乱,道德危机。
5.军事:疫病横行使得士兵大量死亡,军队战斗力降低。军队和难民的流动扩大了疫病的传播范围。
6.医学: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7.观念: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视角2 中医药的成就
材料三
朝代 主体 主要成就或方法
西周 — 开始有了食医、疾医、兽医的分工
战国 至 汉朝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许多医家搜 集、整理、 综合而成 《黄帝内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华佗 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30卷,临床百科全书
—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 出现医学教学模型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朝 叶天士 《温热论》,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病(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
[提示] (3)源远流长,自西周就开始有医学分工;从事主体多样,既有政府组织,也有个人著述;治疗方式独特,强调辨证施治;医学专著不断出现;免疫方面贡献突出,注重和谐、养身;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医学体系和药学体系;治病与预防相结合。
视角3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
“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医东渐”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西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
[提示] (4)主要原因:列强入侵,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影响: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观念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科学化;冲击和动摇了中医的传统地位。
[深化拓展] 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农耕经济发达。
2.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统治者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
3.文化因素:儒家经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道家阴阳调和辩证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伴随西学东渐,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随堂训练
1.据学者统计,14世纪早期,英国某庄园雇工收割一英亩谷物的平均工资是4便士,1348年前后则上涨到6便士,1365年前后更是涨到了11便士。造成工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奴涌入城市
[B]黑死病造成劳动力短缺
[C]机械推广加大了用工需求
[D]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贬值
【答案】 B
【解析】 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使得庄园主需要提高工资来吸引和保留劳动力,故选B项。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4世纪早期到中期农业机械化还远远没有开始,价格革命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导致的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现象,A、C、D三项晚于题目描述的时间段,排除。
2.《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识
[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
[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
[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和“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医治,A项正确。
3.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表中对中医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 东汉 《伤寒杂 病论》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唐朝 《唐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 明朝 《本草纲目》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故选C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A、B、D三项。
4.下面为1912—1937年上海、北京、南京、杭州、广州、天津、重庆西医报刊创刊量比较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城市名称 期刊总数 1912—1927年 1928—1937年
上海 135 33 62
北京 58 17 27
南京 32 2 22
杭州 26 9 12
广州 22 8 10
天津 10 1 8
重庆 18 0 1
[A]西医传播呈现多中心格局
[B]口岸与内地医疗水平差距大
[C]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
[D]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2—1937年,西医报刊创刊量在中国一些大城市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当时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故选C项。
课时作业
(总分:48分)
基础巩固练
1.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大批人的死亡令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世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黑死病席卷欧洲。大批人的死亡令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世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可知,黑死病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迷信,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说明这次瘟疫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C项;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项;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黑死病与欧洲社会转型的关系,排除D项。
2.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唐初的60年间,仅有5次疫病记载,且蔓延范围较小;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战争是疫病发生的根源
[B]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C]地理条件影响疫病传播速度
[D]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疫病频发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和安史之乱后,社会环境动荡,如战争频繁、流民迁徙等,使得疫病大规模流行,因此,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地理条件对疫病传播速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1892年德国暴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 000多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
[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国地区政府因为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政策的不统一使得德国疫病防治的情况并不理想,故选A项;两地都是霍乱,威胁并非不同,排除B项;德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不同地区因措施不同而结果不同,没有明确具体的官员素质水平,且“决定”说法有误,排除D项。
4.《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政府重视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医药学的影响
[C]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D]医学理论的创新多出于疫病高发期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伤寒杂病论》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
5.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部分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 )
[A]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B]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
[C]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
[D]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的医书、文物能与相关文献对照,这对于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故选A项;“四诊法”的疗效需要经过实践证明,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针灸的治疗效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出土文物对中医针灸研究的作用,而非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
6.1907年前后,医学家丁福保将“传染病”称为新事物,后逐渐引起国人重视,以致有人发出“欲强国必先强种,欲强种必先研究卫生,欲研究卫生,必先注意传染病之卫生为最要”之呼声。1910年,丁福保撰写了急性传染病讲义,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西医理论体系有效结合
[B]医学救国成为共识
[C]中医传统理论的自我革新
[D]西医更加科学合理
【答案】 C
【解析】 据“中医界”将“‘传染病’的学说”“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可知,中医传统理论在近代进行了自我革新,故选C项;材料只有中医知识体系,无法得出中西医理论体系是否有效结合,排除A项;医学救国是近代救国思想之一,材料仅涉及国人开始重视“传染病”,无法体现医学救国成为共识,排除B项;中西医各有优劣,D项表述有误,排除。
7.下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 )
1859年 西医师28人
1876年 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
1897年 教会医院50所
1905年 西式医院发展到166所,诊所241所,西医师301人
[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
[C]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1859年至1905年,教会医院和西式医院数量增加,西医师数量增加,体现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故选D项;西医只是西学的一部分,A项概念扩大,排除;材料仅能说明西式医院的增加,并未明确这些西式医院是中国人自建还是列强投资,不能直接说明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排除B项;公共卫生事业包括对传染病的预防,对药品、食品的监控,卫生宣传等,而材料仅强调西医在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排除C项。
8.1908年春秋之间,上海“时疫”流行,以上海绅商沈敦和为首的慈善人士,筹设时疫医院。医院自创办起,每年夏令开院至秋冬时疫肃清闭幕,专门治疗急痧、霍乱、吐泻、绞肠、瘪瘰等症,并且聘请国外专家对时疫进行诊治。时疫医院的设立( )
[A]形成了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
[B]标志着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建立
[C]是西方医学传播的必然产物
[D]推进了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时疫医院专门治疗与疫病有关的急症,且有固定的开放闭幕时间,聘请国外专家进行诊治体现了完善的管理和较为先进的医疗水平,有助于推进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故选D项;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机构、药物供应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仅凭一家医院的建立无法说明形成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排除A项;防疫体系不仅包括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建立,还包括社会层面的防疫措施、医药体系等,材料仅出现了一家医院,无法看出防疫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时疫医院虽聘请了国外专家,但主要原因是当时疫情的影响,且西医在中国传播与时疫医院的建立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9.(2023·浙江1月选考,10)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治疗疟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蒿素是对抗疟疾的,故选D项;人痘接种法、牛痘接种法主要是对抗天花的,故排除A、C两项;青霉素主要是用来对抗细菌感染的,故排除B项。
10.(2021·重庆卷,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公元3世纪,张仲景《伤寒论》问世”“明末清初产生温病学说”可知,中医理论的创新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明末清初疫病流行频次增加的时候,说明疫病高发期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故选C项;“不断上升趋势”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频次显著下降,说明二者不是正比关系,排除B项;题图无法体现出明清温病学说和《伤寒论》之间的关系,且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
11.(2020·海南卷,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在中国遭遇瘟疫后,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微生物”“以严禁之”“卫生有术”等,这说明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故选B项;“根本上”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而非细胞学说与生命科学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项。
12.(2021·河北卷,7)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清政府防疫要求,有利于唤起民众卫生意识,进而增强民族强健意识,故选D项;材料是政府卫生改革,而不是政治改革,排除A项;促进民主思想传播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3.(12分)(2022·湖南卷,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医者多治儒学,即便不属儒家,亦受儒学影响,《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即有儒医的记载。
钱乙(约1032—1113年),山东郓城人,北宋儒医的杰出代表。他三岁丧母,因父亲常年在外行医,寄居于姑母家,跟随姑父吕氏习医。他赡养父亲和姑父,直至终老,并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医,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古代的小儿科历来被称为“哑科”,最为难治。他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积累经验,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载了小儿常见疾病诊治方法及120多首方剂。因贡献卓著,他被誉为“幼科鼻祖”。
——据《宋史·钱乙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钱乙的医学成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钱乙的影响。(8分)
【答案】 (1)总结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录了小儿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方。(4分)
(2)践行儒学忠君思想;践行儒学仁孝观念;践行儒学格物致知理念;践行儒学经世致用理念。(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核心概念:疫病、中医、西医。
关键问题:
(1)历史上流行过哪些疫病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古人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疫病
(3)我国中医药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4)西医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传播、发展的历程
【重要概念】
1.“疫病”而非“疾病”:疫病即流行性传染病,一般由细菌、病毒等致命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其 ,使地区与国家的稳定受到严重冲击,疫病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涉及
。“疾病”则是各种病的总称。
2.天花:由天花病毒引起的 。古代世界大约60%的人会受到它的威胁,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会死亡,幸存者中一半以上会麻面或失明,天花是古代最令人恐惧的传染病。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极大
公共卫生与国家
安全问题
烈性传染病
3.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 。541年,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在位的时代,一场淋巴腺鼠疫起源于中东,后流行中心转移至近东地中海沿岸。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反复暴发,使连年征战的东罗马帝国最终耗尽了人力和财力。 是鼠疫的一种,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它的大流行发生于 。
烈性传染病
黑死病
14世纪
4.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 。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
必备知识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代表
种类 史实
天花 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鼠疫 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饥荒
[思维点拨] 古代疫病频发的原因
(1)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2)灾荒及不良旧俗,公共卫生条件差。
(3)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4)在防疫措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外交流及国内人口的流动加剧了疫病的流行。
3.影响
(1)使人类饱受疫病折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使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发生饥荒等。
(3)导致 的变动。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暴发鼠疫,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政治、经济
4.防治措施
(1)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①重视公共卫生
古罗马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 、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中国
古代 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饮水道
②防治疫病的方法:东晋葛洪所著《 》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防治天花,发明了 。
③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古代中国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肘后备急方
人痘接种
(2)近代医学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
① ,使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 发展迅速。
③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④ 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牛痘接种法
细菌学说
青霉素
二、中医药的成就
时期 代表 成就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
至西
汉间 《 》 总结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 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
自然
东汉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创制“ ”及“五禽戏”
张仲景 提出 的原则,著成《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华佗
麻沸散
辨证施治
伤寒杂病论
唐朝 孙思邈 著成临床百科全书《 》,被尊称为“药王”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 颁布的药典
北宋 针灸
铜人 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明朝 李时珍 著成《 》,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 ”
千金方
政府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后 — (1)在 方针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总结临床经验
(2)设立中医院、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整理 ,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4)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中西医结合
中医典籍
[教材史料导读]
1.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思考点”,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提示] 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学思之窗”的内容,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提示] 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阙漏。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的特点:以 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过程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建立起来。
3.影响: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起来。
实验科学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和医疗技术的科学化,民众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对国人的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主题探究 疫病防治与医学成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视角1 历史上的疫病及其影响
材料一 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地中海沿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此后几百年里,地中海沿岸通过隔离防治鼠疫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黑死病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示] (1)消极:导致政治变动、社会混乱,夺走许多人的生命,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积极:推动农奴制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动摇宗教桎梏,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更加注重疫病防治,改变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改善卫生条件,完善城市设施。
材料二 秦朝创造了隔离防疫法。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提到了用药物防治传染。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疫情发生后,一些官员采取赠药和在交通要道上晓谕药方的办法来加以控制。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朝廷大量修订、编撰和印行医书。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广医书和药方,倡导戴口罩。除此之外,还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防疫。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疫情也比较重视。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
——据张广东主编《科普通鉴:
疾病预防》等整理
(2)结合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防疫的特点。
[提示] (2)起源早,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防治疫病;实行隔离制度,集中治疗;政府救治与民间防控结合;治疗与预防并行;探索免疫治疗方法;统治者重视。
[深化拓展] 古代疫病的影响
1.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粮食短缺,饥荒严重。
2.政治:导致政治上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3.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4.社会:社会秩序混乱,道德危机。
5.军事:疫病横行使得士兵大量死亡,军队战斗力降低。军队和难民的流动扩大了疫病的传播范围。
6.医学: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7.观念: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视角2 中医药的成就
材料三
朝代 主体 主要成就或方法
西周 — 开始有了食医、疾医、兽医的分工
战国至
汉朝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许多医家搜
集、整理、
综合而成 《黄帝内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华佗 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30卷,临床百科全书
—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 出现医学教学模型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朝 叶天士 《温热论》,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病(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
[提示] (3)源远流长,自西周就开始有医学分工;从事主体多样,既有政府组织,也有个人著述;治疗方式独特,强调辨证施治;医学专著不断出现;免疫方面贡献突出,注重和谐、养身;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医学体系和药学体系;治病与预防相结合。
视角3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
“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医东渐”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西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
[提示] (4)主要原因:列强入侵,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影响: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观念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科学化;冲击和动摇了中医的传统地位。
[深化拓展] 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农耕经济发达。
2.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统治者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
3.文化因素:儒家经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道家阴阳调和辩证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伴随西学东渐,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随堂训练
1.据学者统计,14世纪早期,英国某庄园雇工收割一英亩谷物的平均工资是
4便士,1348年前后则上涨到6便士,1365年前后更是涨到了11便士。造成工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奴涌入城市
[B]黑死病造成劳动力短缺
[C]机械推广加大了用工需求
[D]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贬值
B
【解析】 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
“黑死病”。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使得庄园主需要提高工资来吸引和保留劳动力,故选B项。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4世纪早期到中期农业机械化还远远没有开始,价格革命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导致的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现象,A、C、D三项晚于题目描述的时间段,排除。
2.《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识
[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
[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
[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A
【解析】 根据材料“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和“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医治,A项正确。
3.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表中对中医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C
[A]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 东汉 《伤寒杂
病论》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唐朝 《唐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 明朝 《本草纲目》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故选C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A、B、D三项。
4.下面为1912—1937年上海、北京、南京、杭州、广州、天津、重庆西医报刊创刊量比较表。
城市名称 期刊总数 1912—1927年 1928—1937年
上海 135 33 62
北京 58 17 27
南京 32 2 22
杭州 26 9 12
广州 22 8 10
天津 10 1 8
重庆 18 0 1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西医传播呈现多中心格局
[B]口岸与内地医疗水平差距大
[C]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
[D]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2—1937年,西医报刊创刊量在中国一些大城市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当时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故选C项。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作业
(总分:48分)
基础巩固练
1.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大批人的死亡令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世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黑死病席卷欧洲。大批人的死亡令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世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可知,黑死病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迷信,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说明这次瘟疫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C项;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项;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黑死病与欧洲社会转型的关系,排除D项。
2.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唐初的60年间,仅有5次疫病记载,且蔓延范围较小;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战争是疫病发生的根源
[B]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C]地理条件影响疫病传播速度
[D]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疫病频发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和安史之乱后,社会环境动荡,如战争频繁、流民迁徙等,使得疫病大规模流行,因此,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地理条件对疫病传播速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1892年德国暴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 000多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
[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国地区政府因为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政策的不统一使得德国疫病防治的情况并不理想,故选A项;两地都是霍乱,威胁并非不同,排除B项;德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不同地区因措施不同而结果不同,没有明确具体的官员素质水平,且“决定”说法有误,排除D项。
4.《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政府重视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医药学的影响
[C]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D]医学理论的创新多出于疫病高发期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伤寒杂病论》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
5.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部分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 )
[A]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B]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
[C]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
[D]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的医书、文物能与相关文献对照,这对于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故选A项;“四诊法”的疗效需要经过实践证明,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针灸的治疗效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出土文物对中医针灸研究的作用,而非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
6.1907年前后,医学家丁福保将“传染病”称为新事物,后逐渐引起国人重视,以致有人发出“欲强国必先强种,欲强种必先研究卫生,欲研究卫生,必先注意传染病之卫生为最要”之呼声。1910年,丁福保撰写了急性传染病讲义,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西医理论体系有效结合
[B]医学救国成为共识
[C]中医传统理论的自我革新
[D]西医更加科学合理
【答案】 C
【解析】 据“中医界”将“‘传染病’的学说”“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可知,中医传统理论在近代进行了自我革新,故选C项;材料只有中医知识体系,无法得出中西医理论体系是否有效结合,排除A项;医学救国是近代救国思想之一,材料仅涉及国人开始重视“传染病”,无法体现医学救国成为共识,排除B项;中西医各有优劣,D项表述有误,排除。
7.下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 )
1859年 西医师28人
1876年 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
1897年 教会医院50所
1905年 西式医院发展到166所,诊所241所,西医师301人
[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
[C]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1859年至1905年,教会医院和西式医院数量增加,西医师数量增加,体现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故选D项;西医只是西学的一部分,A项概念扩大,排除;材料仅能说明西式医院的增加,并未明确这些西式医院是中国人自建还是列强投资,不能直接说明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排除B项;公共卫生事业包括对传染病的预防,对药品、食品的监控,卫生宣传等,而材料仅强调西医在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排除C项。
8.1908年春秋之间,上海“时疫”流行,以上海绅商沈敦和为首的慈善人士,筹设时疫医院。医院自创办起,每年夏令开院至秋冬时疫肃清闭幕,专门治疗急痧、霍乱、吐泻、绞肠、瘪瘰等症,并且聘请国外专家对时疫进行诊治。时疫医院的设立( )
[A]形成了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
[B]标志着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建立
[C]是西方医学传播的必然产物
[D]推进了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时疫医院专门治疗与疫病有关的急症,且有固定的开放闭幕时间,聘请国外专家进行诊治体现了完善的管理和较为先进的医疗水平,有助于推进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故选D项;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机构、药物供应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仅凭一家医院的建立无法说明形成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排除A项;防疫体系不仅包括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建立,还包括社会层面的防疫措施、医药体系等,材料仅出现了一家医院,无法看出防疫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时疫医院虽聘请了国外专家,但主要原因是当时疫情的影响,且西医在中国传播与时疫医院的建立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9.(2023·浙江1月选考,10)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治疗疟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蒿素是对抗疟疾的,故选D项;人痘接种法、牛痘接种法主要是对抗天花的,故排除A、C两项;青霉素主要是用来对抗细菌感染的,故排除B项。
10.(2021·重庆卷,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公元3世纪,张仲景《伤寒论》问世”“明末清初产生温病学说”可知,中医理论的创新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明末清初疫病流行频次增加的时候,说明疫病高发期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故选C项;“不断上升趋势”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频次显著下降,说明二者不是正比关系,排除B项;题图无法体现出明清温病学说和《伤寒论》之间的关系,且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
11.(2020·海南卷,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在中国遭遇瘟疫后,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微生物”“以严禁之”“卫生有术”等,这说明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故选B项;“根本上”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而非细胞学说与生命科学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项。
12.(2021·河北卷,7)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清政府防疫要求,有利于唤起民众卫生意识,进而增强民族强健意识,故选D项;材料是政府卫生改革,而不是政治改革,排除A项;促进民主思想传播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3.(12分)(2022·湖南卷,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医者多治儒学,即便不属儒家,亦受儒学影响,《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即有儒医的记载。
钱乙(约1032—1113年),山东郓城人,北宋儒医的杰出代表。他三岁丧母,因父亲常年在外行医,寄居于姑母家,跟随姑父吕氏习医。他赡养父亲和姑父,直至终老,并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医,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古代的小儿科历来被称为“哑科”,最为难治。他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积累经验,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载了小儿常见疾病诊治方法及120多首方剂。因贡献卓著,他被誉为“幼科鼻祖”。
——据《宋史·钱乙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钱乙的医学成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钱乙的影响。(8分)
【答案】 (1)总结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录了小儿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方。(4分)
(2)践行儒学忠君思想;践行儒学仁孝观念;践行儒学格物致知理念;践行儒学经世致用理念。(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