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14:20

文档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概念: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实业救国。 关键问题: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重要概念】
1.手工工场: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西欧,大体指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为止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促进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和完善化,为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工厂制度: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一举改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资本家从市场上招募大批劳动者进入工厂,这些劳动者出卖自身劳动力,成为资本的雇佣劳动者、资本的奴役工具。
3.实业救国: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实业救国论于19世纪末提出,风行于20世纪初,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机 器 大 生 产 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影响 工厂的出现。工厂往往采用机器大生产,集中程度高,生产专业化,生产效率高
工 厂 制 度 背景 工厂的出现
特点 ①时间: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纪律: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工人协同劳作,生产标准化)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影响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教材史料导读] 观察教材第一子目“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图,从图中可获取哪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信息:采用机器大生产;生产规模大,有专业分工;男女共同劳动,女工较多;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生产有序,工人纪律意识较强。
问题:工业革命使劳作方式发生变化,工厂取代工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1)洋务企业: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汉阳铁厂”“天津永利碱厂”,指出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有哪些,创办工厂的背景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 身份:政府官员;民族资本家。
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影响:引进西方工厂制度与管理经验,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积极影响 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表现 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问题 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解决 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表现 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作用 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现 代化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
眼界 开阔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原因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
表现 钟表的使用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
表现 西 方 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中 国 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续 表
表现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结果 开展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经过斗争,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第一则“史料阅读”,指出伦敦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提示] 变化: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产能力提升;交通运输业发展;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主题探究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视角1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
材料一 到19世纪上半叶,近代工厂制在英国逐步建立起来。1771年,理发师阿克莱特创办了水力纺纱厂,总投资三四千镑,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雇佣达到727人。制陶业中,前工业化时期的制陶工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挖泥工、运泥工、拌土工、制坯工、上釉工、装窑工、烧窑工、上彩工等。工厂主颁布严格的规章制度,推行苛刻的工厂纪律,对工人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强制其适应机器大生产方式。
——摘编自刘金源
《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最早的洋务派企业有些就是在外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收买美商旗记铁厂后改建的;天津机器局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广州机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中国近代工厂制度逐渐产生。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
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厂制度的主要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英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差异。
[提示] (1)资本高度集中(投资大);劳动力高度集中(生产规模大);劳动分工进一步精细;规章制度严格;机械化生产。
(2)①技术来源:中国起步晚,主要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英国工业化起步早,技术源于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②领导力量:中国由政府主导,英国由资本家推动;③资金来源:中国源于政府投资,英国源于市场积累;④发展顺序:中国由重工业、军事工业开始,英国由纺织业、轻工业开始。
[深化拓展] 手工工场与机器大工厂的异同
项目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
不 同 点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
动力 人力 蒸汽机动力、内燃机动力
生产规模 小 大
生产技术 局限于 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 制度 小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
相同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 ②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③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视角2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材料三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四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材料五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著,罗稷南译《双城记》
[问题]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五中的观点。
[提示] (3)观点: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社会分化、阶级矛盾尖锐等社会问题。
说明: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运河、铁路发展起来,形成水陆交通网,便利了人口流动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流动性;乡村出现巨变,大农场普遍建立,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
云涌。
总之,工业革命推动劳作方式发生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体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并存的特征。
[深化拓展] 从中国视角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其历史认识
1.影响
(1)政治: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3)思想: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教育: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5)社会生活:推动城市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业的进步、风俗习惯的近代化等。
2.历史认识
(1)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2)民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
(4)民族工业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要全面综合地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整体转型的重要推力,是工业化社会、近代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堂训练
1.史学家钱乘旦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第二层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第三层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层的是(  )
①改良蒸汽机 ②倒班制 ③生产流水线 ④城市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改良蒸汽机”属于工业革命第一层的含义,故①错误;“倒班制”“生产流水线”属于工业革命第二层的含义,故②③正确;“城市化”属于工业革命第三层的含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2.下面为1844年柏林一家工厂的规定。
  普通工作日从每天早上6点准时开始,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餐时间、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以及下午半个小时的喝茶时间;工人迟到2分钟将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薪水……工作期间禁止聊天。
这些规定(  )
[A]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提升了工厂的机械化水平
[C]适应了工业化生产需要
[D]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时间及内容来看,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材料中柏林的工厂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工作纪律,这适应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故C项正确。
3.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明确规定工厂雇佣的劳动者要接受培训教育;1889年,颁布《技术教育法》,正式将职业教育纳入学制,鼓励和推动英国职业培训的发展。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启蒙思想对人的关注
[B]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C]是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结果
[D]表明英国政治权力下移到平民阶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反映出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故选B项;启蒙思想对人的关注表现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工人阶级斗争内容主要为提高政治权利、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政治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及新贵族手中,排除D项。
4.下图是1867年英国不同阶层家庭在总人口和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图,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英国(  )
[A]资产阶级剥削最严重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农业技术的相对落后
[D]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消失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数据看,占总人口约四分之一的中层和上层阶级,其收入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约五分之三,而占总人口约四分之三的下层阶级,其收入仅占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二左右,究其原因可知,1867年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与题意相符,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中层和上层阶级,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农业技术的相对落后”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迅速消失”不符合逻辑与史实,应为“逐渐衰落”,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通过材料的做法,可以得出(  )
时间 成就
1841年 英国惠特沃斯人设计制造统一制式螺纹,广泛应用于机器工业,并提出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
1864年 美国参照英国螺纹标准体系制定国家螺纹标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螺纹标准
[A]资本主义垄断螺纹市场
[B]使螺纹生产技术发展成熟
[C]适应机械化大生产需要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
【答案】 C
【解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螺纹标准,适应了工业化进程中机械化大生产的需要,使不同机器和部件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换性增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故选C项。
2.19世纪,德意志某钟表工厂雇佣约1 000人,分属于机芯制作、表盘设计、表壳加工、组装调试等部门。钟表制造包含众多环节,其中微小零件打磨、精细校准等多由视力良好的工人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精密制造推动技术进步
[B]工业革命提升产品质量
[C]机械制造促进产业升级
[D]工厂制度完善生产流程
【答案】 D
【解析】 题干描述了工厂内部的生产流程和分工,这体现了工厂制度对生产流程的完善和优化,故选D项。
3.1803年,英国约克郡西区织出的呢绒只有1/16是产自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其余的约有43万匹则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的。根据1831年英国议会的调查,该年英国工厂工人为404 317人,手工工人为1 159 867人。这体现出该时期英国(  )
[A]急需大力推进蒸汽机的普及
[B]工业经济组织呈现出多样性
[C]手工生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D]工厂制难以适应经济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看,到1831年,英国手工作坊生产规模及工人数量仍较大,说明当时英国工业经济组织中既存在工厂制,也存在作坊制等多种形式,故选B项;一些工业部门因其自身工艺要求高,在工业化初期很难采用机器生产,如钟表业等,排除A、C两项;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需求,排除D项。
4.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B]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C]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答案】 C
【解析】 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使工人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故选C项;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成,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B项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除;法律和社会规范有利于预防社会犯罪,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排除D项。
5.中国近代引进动力机织设备始于19世纪80至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有动力棉织机4 000余台,动力毛织机100余台,以及与之配套的络、整、浆、穿等准备机械。上述现象说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C]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
[D]中国近代工业进程逐步加快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一战前夕中国引进机器动力的情况,这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政策、企业性质与社会态度,排除A、B、C三项。
6.下表为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的近代工业概况。这折射出(  )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湖北织布官局 1890年 湖北制麻官局 1897年
湖北缫丝官局 1894年 铜币局 1902年
湖北纺纱官局 1894年 模范工厂 1907年
湖北官钱局 1897年 湖北毡呢厂 1908年
[A]近代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工业管理近代化水平提高
[C]晚清困局得到一定缓解
[D]实业救国的思想成为共识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的近代工业,名称从“官局”变成“厂”,在管理上官府色彩减弱,更加注重利用近代工厂制度进行管理,故选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遭到冲击,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近代工业具体发展情况、效益等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晚清困局得到一定缓解的结论,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想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发展,排除D项。
7.19世纪以来,英国一些原来与别的城市有较早较好供求关系的手工业小集镇,在原有的部门派生出新的部门,以致商业、金融、科技、信息、交通等方面都颇为发达,它们呈扇形向四周扩展,逐渐发展成为地域性中心城市。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拓展了一些城市的经济功能
[B]使城市管理自主权增强
[C]导致英国区域经济格局转变
[D]推动了地域分工的强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小集镇发展成地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功能趋于多样化,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管理自主权,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在区域内出现了中心城市,不能说明“英国区域经济格局转变”,排除C项;地域分工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特有的生产条件和发展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材料不涉及地域分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它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与这种时间观念形成相关的是(  )
[A]工厂制度的确立
[B]初等教育的推广
[C]民主政治的完善
[D]钢铁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逐渐确立。工厂生产需要严格的时间管理,以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和效率,故选A项。
9.从1847年开始,英国各工业区相继出现了为女工开办的夜校,夜校的课程有阅读、写作、算术、缝纫等,学费低廉,深受女工们的欢迎。此外,女工们还利用闲暇时间去俱乐部和剧院等娱乐场所游玩。这些现象说明(  )
[A]技术发展影响妇女角色变化
[B]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
[C]妇女对社会的贡献大于男性
[D]社会分工的界限开始模糊
【答案】 A
【解析】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变革,使得女工有机会参与工业生产,从而改变了她们的传统角色。夜校的出现为女工提供了学习机会,使她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明显体现了技术发展对妇女角色变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女工的教育和娱乐活动,与阶级结构的直接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偏离了材料主题,排除。材料中描述了女工在教育和娱乐方面的变化,并未提及社会分工问题,排除D项。
10.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评价曼彻斯特时说:“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段话(  )
①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 ②指出了英国社会的前景 ③分析了文明退化的原因 ④反映了城市污染的情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故①正确;材料分析了英国社会的现状而非前景,故②错误;工业革命推动了文明的进步,退化的说法错误,故③错误;“污秽的阴沟”“肮脏的下水道”体现了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素养提升练
11.(2024·全国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工场分工细致,雇佣人数较多,规模较大,这种较大规模的细致分工表明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逐渐成熟,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出现了工厂和机器大生产,故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2.(2022·广东卷,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工厂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工作方式的变化,工厂主因机器费用昂贵,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唱歌、打瞌睡……被禁止”,体现了工人工作境遇恶化且地位更低下,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加速了社会分化,故选B项。这一时期工业结构的变革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蒸汽时代普遍采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且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境遇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主要原因是其产量有限,而非物价上涨,且材料未涉及物价上涨,排除D项。
13.(2024·天津卷,13)1830—1896年美国生产1蒲小麦由3小时变为10分钟;1869年美国运输1蒲小麦到英国需37美分,1905年缩减到5美分。上述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  )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电力应用的普及
[C]生产工具的更新 [D]劳动技术的提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生产和运输小麦的劳动时间和运输成本均在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更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正是生产工具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才提高了劳动效率,因此,材料中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生产工具的更新,故选C项。“农业技术的进步”只能解释小麦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无法解释运输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电力并不是远洋货轮运输的重要动力,排除B项。技术包括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而“劳动技术的提升”是抽象概念,与物质支持的设问相违背,排除D项。
14.(11分)(2023·广东卷,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
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
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11分)
【答案】 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手工业主等。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地主。
评述:赞成该观点。
理由:社会性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社会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工匠遭受巨大打击,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家政策导向,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金融手段和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在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列强侵略的影响下,缺乏资本、技术、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先决条件,工业化的领导权很容易落入买办和地主官僚手中,再加上封建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更加乐意扶植官僚地主、买办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势力创办工厂,而封建官僚、地主和买办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最早与西方列强关系往来密切,成为最早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管理者。
因此,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1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通过材料的做法,可以得出(  )
时间 成就
1841年 英国惠特沃斯人设计制造统一制式螺纹,广泛应用于机器工业,并提出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
1864年 美国参照英国螺纹标准体系制定国家螺纹标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螺纹标准
[A]资本主义垄断螺纹市场
[B]使螺纹生产技术发展成熟
[C]适应机械化大生产需要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
【答案】 C
【解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螺纹标准,适应了工业化进程中机械化大生产的需要,使不同机器和部件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换性增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故选C项。
2.19世纪,德意志某钟表工厂雇佣约1 000人,分属于机芯制作、表盘设计、表壳加工、组装调试等部门。钟表制造包含众多环节,其中微小零件打磨、精细校准等多由视力良好的工人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精密制造推动技术进步
[B]工业革命提升产品质量
[C]机械制造促进产业升级
[D]工厂制度完善生产流程
【答案】 D
【解析】 题干描述了工厂内部的生产流程和分工,这体现了工厂制度对生产流程的完善和优化,故选D项。
3.1803年,英国约克郡西区织出的呢绒只有1/16是产自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其余的约有43万匹则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的。根据1831年英国议会的调查,该年英国工厂工人为404 317人,手工工人为1 159 867人。这体现出该时期英国(  )
[A]急需大力推进蒸汽机的普及
[B]工业经济组织呈现出多样性
[C]手工生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D]工厂制难以适应经济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看,到1831年,英国手工作坊生产规模及工人数量仍较大,说明当时英国工业经济组织中既存在工厂制,也存在作坊制等多种形式,故选B项;一些工业部门因其自身工艺要求高,在工业化初期很难采用机器生产,如钟表业等,排除A、C两项;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需求,排除D项。
4.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B]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C]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答案】 C
【解析】 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使工人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故选C项;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成,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B项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除;法律和社会规范有利于预防社会犯罪,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排除D项。
5.中国近代引进动力机织设备始于19世纪80至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有动力棉织机4 000余台,动力毛织机100余台,以及与之配套的络、整、浆、穿等准备机械。上述现象说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C]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
[D]中国近代工业进程逐步加快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一战前夕中国引进机器动力的情况,这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政策、企业性质与社会态度,排除A、B、C三项。
6.下表为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的近代工业概况。这折射出(  )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湖北织布官局 1890年 湖北制麻官局 1897年
湖北缫丝官局 1894年 铜币局 1902年
湖北纺纱官局 1894年 模范工厂 1907年
湖北官钱局 1897年 湖北毡呢厂 1908年
[A]近代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工业管理近代化水平提高
[C]晚清困局得到一定缓解
[D]实业救国的思想成为共识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的近代工业,名称从“官局”变成“厂”,在管理上官府色彩减弱,更加注重利用近代工厂制度进行管理,故选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遭到冲击,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近代工业具体发展情况、效益等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晚清困局得到一定缓解的结论,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想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发展,排除D项。
7.19世纪以来,英国一些原来与别的城市有较早较好供求关系的手工业小集镇,在原有的部门派生出新的部门,以致商业、金融、科技、信息、交通等方面都颇为发达,它们呈扇形向四周扩展,逐渐发展成为地域性中心城市。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拓展了一些城市的经济功能
[B]使城市管理自主权增强
[C]导致英国区域经济格局转变
[D]推动了地域分工的强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小集镇发展成地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功能趋于多样化,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管理自主权,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在区域内出现了中心城市,不能说明“英国区域经济格局转变”,排除C项;地域分工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特有的生产条件和发展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材料不涉及地域分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它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与这种时间观念形成相关的是(  )
[A]工厂制度的确立
[B]初等教育的推广
[C]民主政治的完善
[D]钢铁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逐渐确立。工厂生产需要严格的时间管理,以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和效率,故选A项。
9.从1847年开始,英国各工业区相继出现了为女工开办的夜校,夜校的课程有阅读、写作、算术、缝纫等,学费低廉,深受女工们的欢迎。此外,女工们还利用闲暇时间去俱乐部和剧院等娱乐场所游玩。这些现象说明(  )
[A]技术发展影响妇女角色变化
[B]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
[C]妇女对社会的贡献大于男性
[D]社会分工的界限开始模糊
【答案】 A
【解析】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变革,使得女工有机会参与工业生产,从而改变了她们的传统角色。夜校的出现为女工提供了学习机会,使她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明显体现了技术发展对妇女角色变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女工的教育和娱乐活动,与阶级结构的直接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偏离了材料主题,排除。材料中描述了女工在教育和娱乐方面的变化,并未提及社会分工问题,排除D项。
10.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评价曼彻斯特时说:“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段话(  )
①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 ②指出了英国社会的前景 ③分析了文明退化的原因 ④反映了城市污染的情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故①正确;材料分析了英国社会的现状而非前景,故②错误;工业革命推动了文明的进步,退化的说法错误,故③错误;“污秽的阴沟”“肮脏的下水道”体现了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素养提升练
11.(2024·全国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工场分工细致,雇佣人数较多,规模较大,这种较大规模的细致分工表明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逐渐成熟,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出现了工厂和机器大生产,故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2.(2022·广东卷,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工厂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工作方式的变化,工厂主因机器费用昂贵,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唱歌、打瞌睡……被禁止”,体现了工人工作境遇恶化且地位更低下,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加速了社会分化,故选B项。这一时期工业结构的变革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蒸汽时代普遍采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且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境遇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主要原因是其产量有限,而非物价上涨,且材料未涉及物价上涨,排除D项。
13.(2024·天津卷,13)1830—1896年美国生产1蒲小麦由3小时变为10分钟;1869年美国运输1蒲小麦到英国需37美分,1905年缩减到5美分。上述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  )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电力应用的普及
[C]生产工具的更新 [D]劳动技术的提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生产和运输小麦的劳动时间和运输成本均在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更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正是生产工具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才提高了劳动效率,因此,材料中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生产工具的更新,故选C项。“农业技术的进步”只能解释小麦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无法解释运输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电力并不是远洋货轮运输的重要动力,排除B项。技术包括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而“劳动技术的提升”是抽象概念,与物质支持的设问相违背,排除D项。
14.(11分)(2023·广东卷,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
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
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11分)
【答案】 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手工业主等。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地主。
评述:赞成该观点。
理由:社会性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社会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工匠遭受巨大打击,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家政策导向,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金融手段和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在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列强侵略的影响下,缺乏资本、技术、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先决条件,工业化的领导权很容易落入买办和地主官僚手中,再加上封建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更加乐意扶植官僚地主、买办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势力创办工厂,而封建官僚、地主和买办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最早与西方列强关系往来密切,成为最早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管理者。
因此,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1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概念: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实业救国。
关键问题: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重要概念】
1.手工工场:以 和 为基础的 。
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西欧,大体指
为止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促进
的显著提高, ,为
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分工
手工技术
资本主义工业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从16世纪中叶
到18世纪末叶
劳动强度和劳动
生产率
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和完善化
大机器工业
2.工厂制度:指 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 为基本单位的
。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后,实现了 的分离,一举 。资本家从市场上招募大批劳动者进入工厂,这些劳动者出卖 ,成为资本的 、资本的奴役工具。
资产
工厂
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资本与劳动
改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自身劳动力
雇佣劳动者
3.实业救国:中国近代 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
作为 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实业救国论于 提出,风行于 ,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民族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
救国救民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必备知识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产 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 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影响 工厂的出现。工厂往往采用机器大生产,集中程度高,生产专业化,生产效率高
生产专业化
改良蒸汽机



度 背景 工厂的出现
特点 ①时间: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纪律: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工人协同劳作,生产标准化)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影响 带来 的巨变,有利于 、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
科学管理
[教材史料导读] 观察教材第一子目“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图,从图中可获取哪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信息:采用机器大生产;生产规模大,有专业分工;男女共同劳动,女工较多;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生产有序,工人纪律意识较强。
问题:工业革命使劳作方式发生变化,工厂取代工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1)洋务企业:19世纪中后期,清朝 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 ,进行机器大生产。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 ,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洋务派
工厂制度
实业救国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汉阳铁厂”“天津永利碱厂”,指出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有哪些,创办工厂的背景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 身份:政府官员;民族资本家。
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影响:引进西方工厂制度与管理经验,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积极
影响 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表现 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问题 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解决 建设 ,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表现 、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作用 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新城
运河
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现
代化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
眼界
开阔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原因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
表现 钟表的使用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
表现 西方 通过立法推行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中国 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癸卯学制
初等教育
消极影响 表现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结果 开展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
诞生。经过斗争,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马克思主义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第一则“史料阅读”,指出伦敦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提示] 变化: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产能力提升;交通运输业发展;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主题探究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视角1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
材料一 到19世纪上半叶,近代工厂制在英国逐步建立起来。1771年,理发师阿克莱特创办了水力纺纱厂,总投资三四千镑,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雇佣达到727人。制陶业中,前工业化时期的制陶工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挖泥工、运泥工、拌土工、制坯工、上釉工、装窑工、烧窑工、上彩工等。工厂主颁布严格的规章制度,推行苛刻的工厂纪律,对工人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强制其适应机器大生产方式。
——摘编自刘金源
《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厂制度的主要特征。
[提示] (1)资本高度集中(投资大);劳动力高度集中(生产规模大);劳动分工进一步精细;规章制度严格;机械化生产。
材料二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最早的洋务派企业有些就是在外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收买美商旗记铁厂后改建的;天津机器局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广州机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中国近代工厂制度逐渐产生。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
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英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差异。
[提示] (2)①技术来源:中国起步晚,主要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英国工业化起步早,技术源于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②领导力量:中国由政府主导,英国由资本家推动;③资金来源:中国源于政府投资,英国源于市场积累;④发展顺序:中国由重工业、军事工业开始,英国由纺织业、轻工业开始。
[深化拓展] 手工工场与机器大工厂的异同
项目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
不同点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
动力 人力 蒸汽机动力、内燃机动力
生产规模 小 大
生产技术 局限于
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
制度 小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
相同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
②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③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视角2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材料三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四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材料五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著,罗稷南译《双城记》
[问题]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五中的观点。
[提示] (3)观点: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社会分化、阶级矛盾尖锐等社会问题。
说明: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运河、铁路发展起来,形成水陆交通网,便利了人口流动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流动性;乡村出现巨变,大农场普遍建立,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
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总之,工业革命推动劳作方式发生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体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并存的特征。
[深化拓展] 从中国视角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其历史认识
1.影响
(1)政治: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3)思想: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教育: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5)社会生活:推动城市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业的进步、风俗习惯的近代化等。
2.历史认识
(1)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2)民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
(4)民族工业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要全面综合地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整体转型的重要推力,是工业化社会、近代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堂训练
1.史学家钱乘旦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第二层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第三层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层的是(  )
①改良蒸汽机 ②倒班制 ③生产流水线 ④城市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改良蒸汽机”属于工业革命第一层的含义,故①错误;“倒班制”
“生产流水线”属于工业革命第二层的含义,故②③正确;“城市化”属于工业革命第三层的含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2.下面为1844年柏林一家工厂的规定。
普通工作日从每天早上6点准时开始,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餐时间、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以及下午半个小时的喝茶时间;工人迟到2分钟将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薪水……工作期间禁止聊天。
这些规定(  )
[A]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提升了工厂的机械化水平
[C]适应了工业化生产需要
[D]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
【解析】 从材料时间及内容来看,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材料中柏林的工厂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工作纪律,这适应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故C项正确。
3.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明确规定工厂雇佣的劳动者要接受培训教育;1889年,颁布《技术教育法》,正式将职业教育纳入学制,鼓励和推动英国职业培训的发展。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启蒙思想对人的关注
[B]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C]是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结果
[D]表明英国政治权力下移到平民阶层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反映出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故选B项;启蒙思想对人的关注表现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工人阶级斗争内容主要为提高政治权利、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政治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及新贵族手中,排除D项。
4.下图是1867年英国不同阶层家庭在总人口和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图,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英国(  )
[A]资产阶级剥削最严重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农业技术的相对落后
[D]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消失
B
【解析】 从图中数据看,占总人口约四分之一的中层和上层阶级,其收入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约五分之三,而占总人口约四分之三的下层阶级,其收入仅占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二左右,究其原因可知,1867年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与题意相符,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中层和上层阶级,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农业技术的相对落后”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迅速消失”不符合逻辑与史实,应为“逐渐衰落”,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