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15:16

文档简介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时作业
(总分:42分)
基础巩固练
1.1977—1984年,美国的计算机、医疗器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4%,而同期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为2.9%。这表明(  )
[A]石油危机阻碍了美国传统工业发展
[B]科学技术新发展带来产业结构调整
[C]日本、西欧崛起削弱了美国制造业
[D]美苏争霸刺激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77—1984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远超过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结合二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材料现象表明二战后科学技术新发展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故选B项。A、C、D三项并非主要原因。
2.下面是当今一些科技典型案例。这表明(  )
1 无人驾驶车
2 穿戴式健身追踪器
3 在线支付
4 智能手机
5 社交网络
6 3D打印
7 体感操控
8 地铁触屏设备及WiFi网络
9 无人机
[A]科技主宰人类 [B]娱乐方式变化
[C]科技改变生活 [D]人类交往扩大
【答案】 C
【解析】 无论是无人驾驶车、在线支付、智能手机还是3D打印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便利性,故选C项。
3.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得到高度重视,如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将客户、产品和服务进行关系串联,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定位,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导向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销售业绩。这说明,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市场信息
[B]降低生产成本
[C]整合运营资源
[D]优化精准决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通过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将客户、产品和服务进行关系串联,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定位,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导向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销售业绩,故其为企业提供的主要作用是优化精准决策,故选D项。
4.自从有了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这一材料反映了(  )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答案】 B
【解析】 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故选B项。
5.据1999年初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每15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欧盟为55人,而拉美为 1 120人,非洲25 127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一现象表明(  )
[A]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B]维护信息安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C]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D]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和欧盟居民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远高于拉美、非洲地区,这说明在信息时代,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该现象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情况,排除B项;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6.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从网络生态治理的高度将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了集中化的统筹安排,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自治的统一运行提供法律依据。这反映出我国(  )
[A]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B]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C]网络环境整治效果明显
[D]积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在网络信息领域的积极作为,旨在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故选D项;网络信息内容属于新的安全威胁而非传统安全威胁,排除A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对网络生态进行治理,而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排除B项;材料是相关法律依据出台,而非其结果,排除C项。
7.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为人们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与授时服务。这表明(  )
[A]中国为人类高品质生活提供技术支持
[B]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尖端科技是衡量国家实力的唯一标志
[D]计算机已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于全球范围,为人类的高品质生活提供技术支持,故选A项。
素养提升练
8.(2023·浙江6月选考,14)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选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故选D项;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的技术是食物储备技术,排除C项。
9.(2023·北京卷,10)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利用大数据从事历史研究,只是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方式途径,用大数据将史料分类,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历史资料数据库可以快速检索大量资料,有利于提高史料利用效率,②③表述正确,故选D项。无论采用什么手段,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等史料运用原则没有改变,“e考据”是指利用网络大数据进行历史研究,而不是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故排除①④,即排除A、B、C三项。
10.(2024·北京卷,1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相应的科学技术理论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而非文学创作,故①错误;“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说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故②正确;机器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非生产关系的新变革,故③错误;“《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说明机器人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担忧,促使国家不断完善关于机器人的立法,加以防范,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在世界上跃居首位,确立科技优势,这可归于多种原因。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如核物理和原子弹技术、电子计算机等。与此同时,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遭遇阻碍,一时难以做出有力竞争。……这样一来美国的霸主地位才得以确立。
——摘编自吴必康
《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
围绕“科技优势与国际竞争”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科技创新是国际竞争的关键。(2分)
阐述: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核物理、原子弹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突破,确立了全球科技优势,成为世界超级大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奋起直追、自力更生,成功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技术,并发射了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等领域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中国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8分)
总之,二战后,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反对科技垄断与封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概念: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关键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哪些
【重要概念】
信息革命:由 而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以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
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必备知识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表现
领域 成就
计算机与
网络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 问世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3)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 并迅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
商业化
人工智能 20世纪50年代被提上日程;广泛应用于生产,如机器人、
“无人仓库”等
航天技术 (1)1957年, 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对
产生巨大影响
海洋技术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发现海洋生物群落,并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2)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不断更新并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苏联
现代国防
与经济发展
[思考问题] 根据上表,多角度概括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提示] ①中心:美苏主导,长期领先;②主体:国家组织支持;③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引领,以人工智能为方向;④功能:从国防军事为主向国民经济发展,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⑤内容:高精尖科技发展,并惠及国家与民生;⑥途径:从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⑦中国:从追赶者到领先者,从模仿者到创新者。
[图解历史]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积极: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于很多生产领域,为它们提供新能源;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与医学诊断和治疗,造福人类。
局限: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生产力飞跃 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 ;
逐步发展起来
文化生活
出现新模式 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视角
人类视野产生新变化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
进步
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集约型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主题探究 现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视角1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材料一 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一张崭新名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截至2024年6月,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42.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9件。中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如今,中国空间站向全球“航天人”发出邀请、“中国天眼”与世界共“见”未来、面向世界各国和“全球南方”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摘编自张志文《为高质量发展
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特点。
[提示] (1)科技创新成就突出;经费支出规模大;人才体系有保障;加强国际合作;服务于人类与国际社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意义。
[提示] (2)促进了中国科技快速进步;为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造福人类社会。
视角2 现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工业:搬运、制造、装配、焊接、铸造。
农业:采摘、嫁接。
极限作业:核反应堆、空间机器人、汽车碰撞试验。
排险救灾:排雷、爆炸物处理。
娱乐服务:迎宾、智能家政服务。
医用:微型机器人(肠内窥镜、脑外科手术)。
科学研究: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
还有诸如:3D打印、语言翻译、语音识别、视觉技术、图像识别、文献搜集、智能教学、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线路导航……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劳作方式有着怎样的影响。
[提示] (3)降低了生产和劳作对人力的依赖,部分劳动者能从比较危险、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引领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丰富便利了人类生活;扩大了人类的认知视野。
材料三 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伦理道德等危机,是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只有继续发展科技。
——《科学世界》杂志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提示]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深化拓展] 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1.主要原因
(1)根本动力:现代生产力迅速发展。
(2)理论基础: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
(3)社会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赛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4)政治保障: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2.影响

极 将人类推向
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将社会推向自动化、智能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促进生产
力发展 科技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劳动组织方式,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促使集约型经济出现,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
促使产业
结构变化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增多
影响文
化生活 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速度,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推动国际经
济格局变化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极 (1)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
(2)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3)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等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现代科技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推动生产力跃进,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随堂训练
1.下图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状况。这一状况
(  )
[A]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B]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有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D]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故选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世界和平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2.下面两幅图片中科技成果应用的共同影响是(  )
①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普及 ②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 ③促使劳动方式向集约型转化 ④造成了劳动资源的极度匮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无人车间
智能送餐机器人
C
【解析】 “全面普及”表述绝对,故①错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节省了劳动力,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3.有人说:“21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互联网(  )
[A]推动劳作方式向集约型转化
[B]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C]代替了传统产业和已有产品
[D]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革命,更是观念的革命,是对人们传统的交往和交流方式进行的革命性革新,故选D项;集约型强调劳动力的解放和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利润增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体现的是互联网对传统观念的延伸,并非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阐释,排除B项;“代替”说法错误,排除C项。
4.2020年,全球太空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提高到2017年的36%,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航空航天科技向商业经济领域倾斜,并带来惊人的经济规模,反映出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太空经济的发展,不涉及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现代科技向商业领域的扩展,“互相渗透”说法错误,排除D项。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概念: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关键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哪些
【重要概念】
信息革命:由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以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表现
领域 成就
计算机与网络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3)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并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 20世纪50年代被提上日程;广泛应用于生产,如机器人、“无人仓库”等
航天技术 (1)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海洋技术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发现海洋生物群落,并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2)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不断更新并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思考问题] 根据上表,多角度概括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提示] ①中心:美苏主导,长期领先;②主体:国家组织支持;③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引领,以人工智能为方向;④功能:从国防军事为主向国民经济发展,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⑤内容:高精尖科技发展,并惠及国家与民生;⑥途径:从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⑦中国:从追赶者到领先者,从模仿者到创新者。
[图解历史]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积极: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于很多生产领域,为它们提供新能源;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与医学诊断和治疗,造福人类。
局限: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生产力飞跃 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文化生活 出现新模式 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视角
人类视野产生新变化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主题探究 现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视角1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材料一 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一张崭新名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截至2024年6月,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42.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9件。中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如今,中国空间站向全球“航天人”发出邀请、“中国天眼”与世界共“见”未来、面向世界各国和“全球南方”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摘编自张志文《为高质量发展
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意义。
[提示] (1)科技创新成就突出;经费支出规模大;人才体系有保障;加强国际合作;服务于人类与国际社会。
(2)促进了中国科技快速进步;为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造福人类社会。
视角2 现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工业:搬运、制造、装配、焊接、铸造。
农业:采摘、嫁接。
极限作业:核反应堆、空间机器人、汽车碰撞试验。
排险救灾:排雷、爆炸物处理。
娱乐服务:迎宾、智能家政服务。
医用:微型机器人(肠内窥镜、脑外科手术)。
科学研究: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
还有诸如:3D打印、语言翻译、语音识别、视觉技术、图像识别、文献搜集、智能教学、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线路导航……
材料三 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伦理道德等危机,是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只有继续发展科技。
——《科学世界》杂志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劳作方式有着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提示] (3)降低了生产和劳作对人力的依赖,部分劳动者能从比较危险、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引领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丰富便利了人类生活;扩大了人类的认知视野。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深化拓展] 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1.主要原因
(1)根本动力:现代生产力迅速发展。
(2)理论基础: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
(3)社会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赛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4)政治保障: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2.影响
积 极 将人类推向 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将社会推向自动化、智能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促进生产 力发展 科技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劳动组织方式,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促使集约型经济出现,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
促使产业 结构变化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增多
影响文 化生活 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速度,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推动国际经 济格局变化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消 极 (1)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 (2)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3)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等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现代科技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推动生产力跃进,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随堂训练
1.下图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状况。这一状况(  )
[A]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B]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有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D]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故选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世界和平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2.下面两幅图片中科技成果应用的共同影响是(  )
无人车间
智能送餐机器人
①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普及 ②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 ③促使劳动方式向集约型转化 ④造成了劳动资源的极度匮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全面普及”表述绝对,故①错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节省了劳动力,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3.有人说:“21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互联网(  )
[A]推动劳作方式向集约型转化
[B]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C]代替了传统产业和已有产品
[D]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革命,更是观念的革命,是对人们传统的交往和交流方式进行的革命性革新,故选D项;集约型强调劳动力的解放和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利润增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体现的是互联网对传统观念的延伸,并非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阐释,排除B项;“代替”说法错误,排除C项。
4.2020年,全球太空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提高到2017年的36%,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航空航天科技向商业经济领域倾斜,并带来惊人的经济规模,反映出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太空经济的发展,不涉及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现代科技向商业领域的扩展,“互相渗透”说法错误,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42分)
基础巩固练
1.1977—1984年,美国的计算机、医疗器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4%,而同期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为2.9%。这表明(  )
[A]石油危机阻碍了美国传统工业发展
[B]科学技术新发展带来产业结构调整
[C]日本、西欧崛起削弱了美国制造业
[D]美苏争霸刺激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77—1984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远超过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结合二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材料现象表明二战后科学技术新发展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故选B项。A、C、D三项并非主要原因。
2.下面是当今一些科技典型案例。这表明(  )
1 无人驾驶车
2 穿戴式健身追踪器
3 在线支付
4 智能手机
5 社交网络
6 3D打印
7 体感操控
8 地铁触屏设备及WiFi网络
9 无人机
[A]科技主宰人类 [B]娱乐方式变化
[C]科技改变生活 [D]人类交往扩大
【答案】 C
【解析】 无论是无人驾驶车、在线支付、智能手机还是3D打印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便利性,故选C项。
3.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得到高度重视,如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将客户、产品和服务进行关系串联,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定位,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导向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销售业绩。这说明,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市场信息
[B]降低生产成本
[C]整合运营资源
[D]优化精准决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通过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将客户、产品和服务进行关系串联,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定位,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导向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销售业绩,故其为企业提供的主要作用是优化精准决策,故选D项。
4.自从有了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这一材料反映了(  )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答案】 B
【解析】 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故选B项。
5.据1999年初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每15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欧盟为55人,而拉美为 1 120人,非洲25 127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一现象表明(  )
[A]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B]维护信息安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C]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D]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和欧盟居民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远高于拉美、非洲地区,这说明在信息时代,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该现象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情况,排除B项;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6.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从网络生态治理的高度将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了集中化的统筹安排,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自治的统一运行提供法律依据。这反映出我国(  )
[A]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B]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C]网络环境整治效果明显
[D]积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在网络信息领域的积极作为,旨在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故选D项;网络信息内容属于新的安全威胁而非传统安全威胁,排除A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对网络生态进行治理,而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排除B项;材料是相关法律依据出台,而非其结果,排除C项。
7.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为人们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与授时服务。这表明(  )
[A]中国为人类高品质生活提供技术支持
[B]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尖端科技是衡量国家实力的唯一标志
[D]计算机已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于全球范围,为人类的高品质生活提供技术支持,故选A项。
素养提升练
8.(2023·浙江6月选考,14)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选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故选D项;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的技术是食物储备技术,排除C项。
9.(2023·北京卷,10)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利用大数据从事历史研究,只是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方式途径,用大数据将史料分类,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历史资料数据库可以快速检索大量资料,有利于提高史料利用效率,②③表述正确,故选D项。无论采用什么手段,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等史料运用原则没有改变,“e考据”是指利用网络大数据进行历史研究,而不是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故排除①④,即排除A、B、C三项。
10.(2024·北京卷,1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相应的科学技术理论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而非文学创作,故①错误;“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说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故②正确;机器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非生产关系的新变革,故③错误;“《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说明机器人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担忧,促使国家不断完善关于机器人的立法,加以防范,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在世界上跃居首位,确立科技优势,这可归于多种原因。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如核物理和原子弹技术、电子计算机等。与此同时,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遭遇阻碍,一时难以做出有力竞争。……这样一来美国的霸主地位才得以确立。
——摘编自吴必康
《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
围绕“科技优势与国际竞争”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科技创新是国际竞争的关键。(2分)
阐述: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核物理、原子弹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突破,确立了全球科技优势,成为世界超级大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奋起直追、自力更生,成功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技术,并发射了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等领域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中国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8分)
总之,二战后,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反对科技垄断与封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