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
(总分:53分)
基础巩固练
1.下图为不同地区出土的铜制工具。它们主要可用于研究不同文明区域( )
[A]跨入铜器时代的同步性
[B]生产工具的相似性
[C]生产技术交流的频繁性
[D]冶炼技术的同源性
【答案】 B
【解析】 乌尔王陵和安阳殷墟都出土了铜制的生产工具,说明不同文明在生产工具方面存在相似性,故选B项;乌尔王陵反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而安阳殷墟所在的商代为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排除A项;古代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交流并不频繁,同源性也无从谈起,排除C、D两项。
2.通过考古发现,在吠陀时代,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并出现了牛耕;农田做有畦沟,与灌溉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知识也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说明( )
[A]水利灌溉决定经济态势
[B]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C]印度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D]生产摆脱自然条件制约
【答案】 C
【解析】 吠陀时代的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施肥并出现了牛耕,且农田做有畦沟、涉及灌溉农业发展的天文历法知识产生和发展,这些都显示了印度农业对精耕细作的重视,故选C项;水利灌溉影响经济态势而非决定经济态势,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印度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提及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强,“摆脱”表述绝对,排除D项。
3.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出土铁制生产工具93件,其中有铲、锄、犁、斧等;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广泛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出土铁制农具的地区分布于南方和北方,而且铁制农具种类和功能多样,说明当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故选B项;材料没有相关技术比较,不能得出A、C两项;材料只涉及铁制农具,而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二者属于不同领域的运用,且材料未体现青铜业相关信息,排除D项。
4.近年来,西安附近出土了许多汉代铁农具,不仅数量多,种类也比较齐全,如铧、锄、镰、铲、锸等。从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器,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说明汉代( )
[A]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
[B]铁农具生产日益标准化
[C]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D]农业劳作方式的多样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安附近出土汉代铁农具数量多,且同类铁器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可以体现汉朝统一国家盐铁官营下,农具生产有一定标准,故选B项;汉朝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不是由政府组织,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西安一个地区铁农具的出土情况,不能证明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排除C项;农业劳作方式有家庭式与庄园式等,材料未涉及农业劳作方式,排除D项。
5.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考察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农具,并对这些农具逐一写出文字说明,绘出农具图谱,配以令人易吟唱的诗歌。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农业工具的变革
[B]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C]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D]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写出文字说明,绘出农具图谱,配以令人易吟唱的诗歌”可知,王祯通过考察农具、绘制图谱,对农具进行详细说明,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推广,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王祯只是对农具进行整理、说明和推广,并未推动农业工具的变革,排除A项;铁犁牛耕在汉朝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C项;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铁犁牛耕,排除D项。
6.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二是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三是通用性广,适用性强。材料体现了( )
[A]农业工具出现革命性变化
[B]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传统农具技术简陋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描述的农具特点——节省金属材料、结构简单轻巧且符合力学原理、适用性强等,都体现了设计者和制作者(即古代劳动人民)的巧妙构思。这些特点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体现了对材料、力学和实用性的深刻理解,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
7.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50千克。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碾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
[A]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
[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
[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手摇缫车”“脚踏缫车”“水力大纺车”等可知,纺织领域的工具得到了不断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A项;中国古代长期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作为动力,农用动力“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得不出纺织品质量及家庭纺织方式,排除C、D两项。
8.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农民经济负担十分沉重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独立性
[C]呈现家庭式劳作的单一形式
[D]始终未能出现商品经济形态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毛泽东的论述说明中国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特征,其不依赖于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故选B项;题干与农民“经济负担”无关,排除A项;家庭式劳作是农业耕作方式之一,排除C项;中国古代存在商品经济形态,只是未占据主流地位,排除D项。
9.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圃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
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圃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
[A]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
[B]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
[C]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D]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由原来的二圃制进步到三圃制,是因为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劳动工具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庄园式劳作在罗马共和国晚期、中古时期的西欧、中国魏晋时期出现过,但“普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归封建领主所有,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可以推动农业精耕细作,但不足以支撑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
10.清初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在苏州,一些殷实的机户都受雇于苏州织造局。他们拥有机张执照,同时预买丝斤,从民间雇募工匠在局里按照规定式样织造缎匹,织作完工后,工匠可另找其他工作。“买丝招匠”的经营制度( )
[A]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反映了近代经营方式的出现
[C]助力民营手工业占据市场主导
[D]促进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使得机户可以预买丝斤,从民间雇募工匠进行织造。机户在完成官府任务后,工匠还可以另找其他工作,这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表现在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和面向市场生产,与材料官府织造局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不具有近代性,更不以助力民营手工业发展为目的,排除B、C两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浙江1月选考,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可得出,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
12.(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故选B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
13.(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答案】 C
【解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以民为重、施行仁政。材料“数口之家”“勿夺其时”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孟子关注“数口之家”,强调统治者实施仁政,说明小农生产方式逐渐普遍,这缘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首先出现在西汉初期,常指国家初建时期或指战争以后恢复和发展经济,保养民力,排除A项。西周时期,井田制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生产与小农生活,与商业无关,且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兴盛,排除D项。
14.(14分)20世纪末,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水下考古发现一艘公元9世纪的沉船——“黑石号”,出土了大量来自唐朝扬州、明州和广州的货物。其中两件瓷器“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是出自宫廷还是民间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时,多赏赐妃嫔和大臣。负责管理赋税的王鉷“岁进钱宝百亿万,便贮于内库(又称百宝大盈库),以恣主恩锡赍”,开启官吏向皇帝进贡之风。……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九月初二日,出(售卖)内库罗绮、犀玉、金带……”用以补充军费开支。
——据《旧唐书》等整理
材料二 唐朝“盈”字款的瓷器多为白瓷。“盈”“进奉”“翰林”款等宫廷属性明显的瓷器多见于唐长安大明宫等宫廷遗址之中,但在西明寺、长安新昌坊及河北易县等非高级贵族的唐墓中也有发现。
——摘编自齐东方《“黑石号”
沉船出水器物杂考》
材料三 大历元年(766年),代宗生日,诸节度使献金帛、器服、珍玩、骏马为寿,共直缗钱二十四万。肃宗、代宗以后,进奉者多以节度使为主,德、宪二朝进奉的区域集中于东南江淮诸道。
——项坤鹏《“黑石号”沉船中“盈”、
“进奉”款瓷器来源途径考——
从唐代宫廷用瓷的几个问题谈起》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判断“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这两件瓷器的出处并说明理由。(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探究瓷器的出处”这一问题对于研究唐朝历史有何具体价值。
(6分)
【答案】 (1)出自宫廷:①据文献记载可知“百宝大盈库”为皇家内库,与瓷器上的文字相
对应。
②“盈”“进奉”字款瓷器大量出土于唐长安大明宫等宫廷遗址之中,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③宫廷因赏赐妃嫔、大臣,由国库流向民间。
④朝廷为补充军用而售卖内库藏品,致使宫廷物品散落民间。
出自民间:①在西明寺、长安新昌坊及河北易县等非高级贵族的唐墓中也有发现,可见并不一定来自宫廷。
②可能是地方节度使供奉外的剩余产品被售卖。
③虽然唐朝有出售宫廷物品的做法,但出货买卖清单中没有瓷器。
④此前“盈”字款的瓷器多为白瓷,“黑石号”沉船的为绿釉碗,不一定出自宫廷,可能是民间仿造。
(任答一个观点,给出其中一个理由得3分,两个得6分,三个得8分。每一个理由需论述充分,方可得3分;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仅提供观点不给理由的不给分)
(2)①有助于研究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和财政多方面的情况。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比较富裕。
③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扬州、明州和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④官僚统治腐败,大臣以财宝献媚皇帝,加重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⑤唐玄宗之后进奉主体为节度使,进奉区域集中于东南江淮诸道,说明朝廷在安史之乱后对东南节度使保有较大的控制权。
⑥唐中后期军情紧张导致财政危机,皇帝不得不售卖私库藏品以供军用。
(任意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三点得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概念:生产工具、劳作方式、小农经济、庄园经济、民营手工业。
关键问题:
(1)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重要概念】
1.生产工具: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 进行 的物件,其进步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劳作方式:劳动者参加生产时所采取的 ,包括劳动组织之间及内部的 形式。
劳动对象
加工
劳动组织形式
分工协作
3.小农经济:以 为单位,以 和 为主要方式,以
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
。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水平低,抵抗天灾人祸的力量薄弱,经济地位不稳定。
4.庄园经济:以地主 为基础,以 内的生产为主要内容,以 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经济形态。性质上属于 。
家庭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家庭为
单位的个体生产
大土地所有制
庄园
佣佃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必备知识
一、生产工具的变化
1.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
工具 材质 骨、木、石等→青铜器→
演变 石器 旧石器时代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
青铜器 世界 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中国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器
铁器 世界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 ,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中国 ①战国: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②南北朝:出现以 制作的农具
冶铁技术
灌钢法
耕作
方式 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汉朝以后,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灌溉
工具 演变 原始社
会末期 人类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古埃及和中国等地的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东汉末期 已出现翻车
三国时期 马钧革新翻车,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朝 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畜牧
工具 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驯养禽畜条件 圈厩、马槽等
铁犁牛耕
[图解历史]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知识点拨]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特点
①材质:由骨木石到金属。
②结构:越来越复杂灵巧。
③动力:由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④制作方式:加工工艺、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⑤种类:越来越丰富,专门化。
(2)影响因素:劳动人民的智慧;政府重视推广;注重经验总结和传承。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的内容,指出其描述的是哪一灌溉工具,说说其特点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 工具:筒车。
特点: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作用:节省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土地开发与利用;促进农业精耕细作。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 山顶洞人——骨针;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汉朝—— ,使用提花机;元朝以后——
陶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制坯;南朝—— ;唐宋时期——
冶金 ①锻打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打击锤和磨平金属的锉等
②铸造工具:包括坩埚和范等
③遗存: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 的范
纺车
纺织机
坯车
匣钵
支钉
铁农具
二、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
业 家庭
式劳作 ①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②概况: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 生产模式;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庄园
式劳作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大型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男耕女织
奴隶制庄园
坞堡
手
工
业 ①形式:手工业家庭与 (民营和官营)
②特点: ,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作坊
世代传承
[知识点拨] 汉代庄园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特点:①规模大、自给自足;②拥有家兵、筑有坞堡;③聚族而居,带有一定宗法色彩;④人身依附关系强。
(3)影响:影响赋役征发,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劳作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主题探究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演变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视角1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锐利而耐用的铁农具的普及,使得人们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图为出土于河南辉县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生产工具演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战国铁犁铧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铁农具被推广的原因,并分析铁农具广泛使用带来的深远影响。
[提示] (1)原因:铁农具耐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深远影响:有利于扩大农耕区域,提高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耕作方式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进而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图1 桔槔 图2 翻车 图3 筒车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灌溉工具进步的意义。
[提示] (2)变化趋势:动力装置日益复杂;动力从人工到自然;功能益强,效率益高。
意义: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土地的开发利用,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深化拓展]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经济
(1)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2)土地制度:从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3)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4)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5)其他:有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2.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4.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视角2 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三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王逸《机妇赋》
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蜀锦提花机模型
[问题] (3)说明材料三中两则史料对研究古代手工业的史料价值。
[提示] (3)两则史料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反映了汉朝使用提花机这一历史现象,形成互证,为研究汉朝纺织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材料四 南阳自战国时就以冶铁业著称,汉武帝曾在此设铁官。考古资料表明,汉朝时南阳郡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4)指出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的条件有哪些。水排有何作用
[提示] (4)条件:汉代南阳冶铁业发达;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用: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劳动工具演变规律及其体现的价值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二、中国古代主要劳作方式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1)特点: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然分工;有一定劳动积极性;自给自足;封闭。
作用: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小农的积极性,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重大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妇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提示] (2)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民营作坊及官营作坊。
特征: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手工业者的技艺往往世代相传;统治者登记造册对手工业者进行专门管理。
[深化拓展]
一、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农民生活相对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2)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赋税来源,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
(3)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2.消极影响
(1)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较大,具有脆
弱性。
(2)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排斥商品生产,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项目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经营
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
产品
用途 政府、皇帝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缴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流通
方式 不在市场上流通 在市场上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特点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 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规模小、资金少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古代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促进生产生活的飞跃。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随堂训练
1.据考古资料统计,汉朝出土的铁农具种类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农具
类别 初耕农具 中耕农具 播种农具 收获农具
农具
种类 铁犁
铧冠 铁锄、铁
铲、铁耖 耧车、
犁铧 铁镰
所占
比例 61% 7% 22% 10%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B]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开始使用铁制耕作农具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铁制农具分为初耕农具、中耕农具、播种农具和收获农具四种类别,不同类别下还有多种农具种类,这些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故选A项;“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与铁农具前后使用范围的对比有关,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与冶铁业生产的工具数量对比有关,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铁制耕作农具,排除D项。
2.下图为战国中期邾国的青铜冶铸遗存,包括熔炉、烘范坑、浇铸坑、沙料存储坑、铸后修整活动面、废弃物堆积场等。它可以作为一手史料实证邾国( )
[A]金属铸造的技艺 [B]私营作坊的实况
[C]青铜农具的推广 [D]商品经济的繁荣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国中期邾国的青铜冶铸遗存包含了金属冶铸的多个环节,能够作为一手史料证明邾国金属铸造的技艺,故选A项。
3.元代农学家王祯为某生产工具赋诗曰:“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熔金亦何易……”据此判断,该生产工具的使用( )
[A]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B]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C]推动了封建赋役制度变革
[D]节省了农业灌溉的费用
A
【解析】 材料中的诗句描绘的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水排,可以大大提高冶铁业的生产效率,故选A项;水排利用水力工作,尚未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排除B项;水排的使用与封建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C项;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排除D项。
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显示了( )
[A]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D]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C
【解析】 图片中的农夫耕作和妇女织布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的体现。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故选C项。
5.“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B
【解析】 材料“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是对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描述,属于农业庄园式劳作,B项正确;材料与农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及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无关,排除A、C、D三项。
6.唐朝,绫绢坊、铜坊、纸坊、染坊等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如“定州何明远大富……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扬州一富人,家“有广厦,百工制作毕备”。据此可知,唐朝( )
[A]私营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
[B]“工商食官”的限制放宽
[C]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明显
[D]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其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的产品面向市场,体现出此时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手工业有所发展,排除B项;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强调不同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各具特色,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明朝后期江南地区部分手工业行业中出现手工工场,材料强调唐朝时期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未涉及手工工场这一形式,排除D项。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概念:生产工具、劳作方式、小农经济、庄园经济、民营手工业。 关键问题: (1)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重要概念】
1.生产工具: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其进步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劳作方式:劳动者参加生产时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劳动组织之间及内部的分工协作形式。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精耕细作和男耕女织为主要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水平低,抵抗天灾人祸的力量薄弱,经济地位不稳定。
4.庄园经济:以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庄园内的生产为主要内容,以佣佃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经济形态。性质上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一、生产工具的变化
1.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 工具 材质 骨、木、石等→青铜器→铁器
演变 石器 旧石器时代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
青铜 器 世界 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中国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器 世界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中国 ①战国: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②南北朝: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耕作 方式 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灌溉 工具 演变 原始社 会末期 人类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古埃及和中国等地的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东汉末期 已出现翻车
三国时期 马钧革新翻车,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朝 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畜牧 工具 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驯养禽畜条件 圈厩、马槽等
[图解历史]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知识点拨]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特点
①材质:由骨木石到金属。
②结构:越来越复杂灵巧。
③动力:由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④制作方式:加工工艺、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⑤种类:越来越丰富,专门化。
(2)影响因素:劳动人民的智慧;政府重视推广;注重经验总结和传承。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的内容,指出其描述的是哪一灌溉工具,说说其特点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 工具:筒车。
特点: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作用:节省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土地开发与利用;促进农业精耕细作。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 山顶洞人——骨针;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汉朝——纺车,使用提花机;元朝以后——纺织机
陶瓷 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制坯;南朝——匣钵;唐宋时期——支钉
冶金 ①锻打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打击锤和磨平金属的锉等 ②铸造工具:包括坩埚和范等 ③遗存: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二、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 业 家庭 式 劳作 ①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②概况: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庄园 式 劳作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手 工 业 ①形式:手工业家庭与作坊(民营和官营) ②特点: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知识点拨] 汉代庄园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特点:①规模大、自给自足;②拥有家兵、筑有坞堡;③聚族而居,带有一定宗法色彩;④人身依附关系强。
(3)影响:影响赋役征发,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劳作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主题探究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演变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生产工具演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视角1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锐利而耐用的铁农具的普及,使得人们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图为出土于河南辉县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
战国铁犁铧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图1 桔槔 图2 翻车 图3 筒车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铁农具被推广的原因,并分析铁农具广泛使用带来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灌溉工具进步的
意义。
[提示] (1)原因:铁农具耐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深远影响:有利于扩大农耕区域,提高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耕作方式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进而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2)变化趋势:动力装置日益复杂;动力从人工到自然;功能益强,效率益高。
意义: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土地的开发利用,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深化拓展]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经济
(1)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2)土地制度:从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3)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4)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5)其他:有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2.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4.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视角2 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三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王逸《机妇赋》
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蜀锦提花机模型
材料四 南阳自战国时就以冶铁业著称,汉武帝曾在此设铁官。考古资料表明,汉朝时南阳郡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问题] (3)说明材料三中两则史料对研究古代手工业的史料价值。
(4)指出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的条件有哪些。水排有何作用
[提示] (3)两则史料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反映了汉朝使用提花机这一历史现象,形成互证,为研究汉朝纺织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条件:汉代南阳冶铁业发达;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用: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劳动工具演变规律及其体现的价值意义
二、中国古代主要劳作方式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妇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手工业的基本
特征。
[提示] (1)特点: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然分工;有一定劳动积极性;自给自足;封闭。
作用: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小农的积极性,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重大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2)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民营作坊及官营作坊。
特征: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手工业者的技艺往往世代相传;统治者登记造册对手工业者进行专门管理。
[深化拓展]
一、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农民生活相对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2)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赋税来源,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
(3)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2.消极影响
(1)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较大,具有脆弱性。
(2)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排斥商品生产,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项目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经营 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
产品 用途 政府、皇帝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缴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流通 方式 不在市场上流通 在市场上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特点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 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规模小、资金少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古代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促进生产生活的飞跃。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随堂训练
1.据考古资料统计,汉朝出土的铁农具种类及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农具 类别 初耕农具 中耕农具 播种农具 收获农具
农具 种类 铁犁 铧冠 铁锄、铁 铲、铁耖 耧车、 犁铧 铁镰
所占 比例 61% 7% 22% 10%
[A]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B]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开始使用铁制耕作农具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铁制农具分为初耕农具、中耕农具、播种农具和收获农具四种类别,不同类别下还有多种农具种类,这些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故选A项;“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与铁农具前后使用范围的对比有关,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与冶铁业生产的工具数量对比有关,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铁制耕作农具,排除D项。
2.下图为战国中期邾国的青铜冶铸遗存,包括熔炉、烘范坑、浇铸坑、沙料存储坑、铸后修整活动面、废弃物堆积场等。它可以作为一手史料实证邾国( )
[A]金属铸造的技艺 [B]私营作坊的实况
[C]青铜农具的推广 [D]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国中期邾国的青铜冶铸遗存包含了金属冶铸的多个环节,能够作为一手史料证明邾国金属铸造的技艺,故选A项。
3.元代农学家王祯为某生产工具赋诗曰:“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熔金亦何易……”据此判断,该生产工具的使用( )
[A]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B]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C]推动了封建赋役制度变革
[D]节省了农业灌溉的费用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诗句描绘的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水排,可以大大提高冶铁业的生产效率,故选A项;水排利用水力工作,尚未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排除B项;水排的使用与封建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C项;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排除D项。
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显示了( )
[A]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D]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答案】 C
【解析】 图片中的农夫耕作和妇女织布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的体现。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故选C项。
5.“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答案】 B
【解析】 材料“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是对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描述,属于农业庄园式劳作,B项正确;材料与农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及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无关,排除A、C、D三项。
6.唐朝,绫绢坊、铜坊、纸坊、染坊等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如“定州何明远大富……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扬州一富人,家“有广厦,百工制作毕备”。据此可知,唐朝( )
[A]私营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
[B]“工商食官”的限制放宽
[C]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明显
[D]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其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的产品面向市场,体现出此时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手工业有所发展,排除B项;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强调不同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各具特色,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明朝后期江南地区部分手工业行业中出现手工工场,材料强调唐朝时期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未涉及手工工场这一形式,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3分)
基础巩固练
1.下图为不同地区出土的铜制工具。它们主要可用于研究不同文明区域( )
[A]跨入铜器时代的同步性
[B]生产工具的相似性
[C]生产技术交流的频繁性
[D]冶炼技术的同源性
【答案】 B
【解析】 乌尔王陵和安阳殷墟都出土了铜制的生产工具,说明不同文明在生产工具方面存在相似性,故选B项;乌尔王陵反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而安阳殷墟所在的商代为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排除A项;古代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交流并不频繁,同源性也无从谈起,排除C、D两项。
2.通过考古发现,在吠陀时代,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并出现了牛耕;农田做有畦沟,与灌溉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知识也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说明( )
[A]水利灌溉决定经济态势
[B]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C]印度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D]生产摆脱自然条件制约
【答案】 C
【解析】 吠陀时代的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施肥并出现了牛耕,且农田做有畦沟、涉及灌溉农业发展的天文历法知识产生和发展,这些都显示了印度农业对精耕细作的重视,故选C项;水利灌溉影响经济态势而非决定经济态势,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印度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提及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强,“摆脱”表述绝对,排除D项。
3.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出土铁制生产工具93件,其中有铲、锄、犁、斧等;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广泛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出土铁制农具的地区分布于南方和北方,而且铁制农具种类和功能多样,说明当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故选B项;材料没有相关技术比较,不能得出A、C两项;材料只涉及铁制农具,而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二者属于不同领域的运用,且材料未体现青铜业相关信息,排除D项。
4.近年来,西安附近出土了许多汉代铁农具,不仅数量多,种类也比较齐全,如铧、锄、镰、铲、锸等。从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器,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说明汉代( )
[A]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
[B]铁农具生产日益标准化
[C]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D]农业劳作方式的多样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安附近出土汉代铁农具数量多,且同类铁器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可以体现汉朝统一国家盐铁官营下,农具生产有一定标准,故选B项;汉朝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不是由政府组织,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西安一个地区铁农具的出土情况,不能证明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排除C项;农业劳作方式有家庭式与庄园式等,材料未涉及农业劳作方式,排除D项。
5.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考察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农具,并对这些农具逐一写出文字说明,绘出农具图谱,配以令人易吟唱的诗歌。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农业工具的变革
[B]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C]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D]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写出文字说明,绘出农具图谱,配以令人易吟唱的诗歌”可知,王祯通过考察农具、绘制图谱,对农具进行详细说明,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推广,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王祯只是对农具进行整理、说明和推广,并未推动农业工具的变革,排除A项;铁犁牛耕在汉朝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C项;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铁犁牛耕,排除D项。
6.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二是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三是通用性广,适用性强。材料体现了( )
[A]农业工具出现革命性变化
[B]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传统农具技术简陋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描述的农具特点——节省金属材料、结构简单轻巧且符合力学原理、适用性强等,都体现了设计者和制作者(即古代劳动人民)的巧妙构思。这些特点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体现了对材料、力学和实用性的深刻理解,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
7.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50千克。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碾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
[A]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
[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
[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手摇缫车”“脚踏缫车”“水力大纺车”等可知,纺织领域的工具得到了不断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A项;中国古代长期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作为动力,农用动力“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得不出纺织品质量及家庭纺织方式,排除C、D两项。
8.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农民经济负担十分沉重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独立性
[C]呈现家庭式劳作的单一形式
[D]始终未能出现商品经济形态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毛泽东的论述说明中国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特征,其不依赖于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故选B项;题干与农民“经济负担”无关,排除A项;家庭式劳作是农业耕作方式之一,排除C项;中国古代存在商品经济形态,只是未占据主流地位,排除D项。
9.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圃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
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圃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
[A]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
[B]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
[C]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D]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由原来的二圃制进步到三圃制,是因为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劳动工具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庄园式劳作在罗马共和国晚期、中古时期的西欧、中国魏晋时期出现过,但“普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归封建领主所有,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可以推动农业精耕细作,但不足以支撑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
10.清初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在苏州,一些殷实的机户都受雇于苏州织造局。他们拥有机张执照,同时预买丝斤,从民间雇募工匠在局里按照规定式样织造缎匹,织作完工后,工匠可另找其他工作。“买丝招匠”的经营制度( )
[A]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反映了近代经营方式的出现
[C]助力民营手工业占据市场主导
[D]促进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使得机户可以预买丝斤,从民间雇募工匠进行织造。机户在完成官府任务后,工匠还可以另找其他工作,这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表现在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和面向市场生产,与材料官府织造局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不具有近代性,更不以助力民营手工业发展为目的,排除B、C两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浙江1月选考,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可得出,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
12.(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故选B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
13.(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答案】 C
【解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以民为重、施行仁政。材料“数口之家”“勿夺其时”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孟子关注“数口之家”,强调统治者实施仁政,说明小农生产方式逐渐普遍,这缘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首先出现在西汉初期,常指国家初建时期或指战争以后恢复和发展经济,保养民力,排除A项。西周时期,井田制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生产与小农生活,与商业无关,且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兴盛,排除D项。
14.(14分)20世纪末,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水下考古发现一艘公元9世纪的沉船——“黑石号”,出土了大量来自唐朝扬州、明州和广州的货物。其中两件瓷器“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是出自宫廷还是民间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时,多赏赐妃嫔和大臣。负责管理赋税的王鉷“岁进钱宝百亿万,便贮于内库(又称百宝大盈库),以恣主恩锡赍”,开启官吏向皇帝进贡之风。……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九月初二日,出(售卖)内库罗绮、犀玉、金带……”用以补充军费开支。
——据《旧唐书》等整理
材料二 唐朝“盈”字款的瓷器多为白瓷。“盈”“进奉”“翰林”款等宫廷属性明显的瓷器多见于唐长安大明宫等宫廷遗址之中,但在西明寺、长安新昌坊及河北易县等非高级贵族的唐墓中也有发现。
——摘编自齐东方《“黑石号”
沉船出水器物杂考》
材料三 大历元年(766年),代宗生日,诸节度使献金帛、器服、珍玩、骏马为寿,共直缗钱二十四万。肃宗、代宗以后,进奉者多以节度使为主,德、宪二朝进奉的区域集中于东南江淮诸道。
——项坤鹏《“黑石号”沉船中“盈”、
“进奉”款瓷器来源途径考——
从唐代宫廷用瓷的几个问题谈起》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判断“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这两件瓷器的出处并说明理由。(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探究瓷器的出处”这一问题对于研究唐朝历史有何具体价值。
(6分)
【答案】 (1)出自宫廷:①据文献记载可知“百宝大盈库”为皇家内库,与瓷器上的文字相
对应。
②“盈”“进奉”字款瓷器大量出土于唐长安大明宫等宫廷遗址之中,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③宫廷因赏赐妃嫔、大臣,由国库流向民间。
④朝廷为补充军用而售卖内库藏品,致使宫廷物品散落民间。
出自民间:①在西明寺、长安新昌坊及河北易县等非高级贵族的唐墓中也有发现,可见并不一定来自宫廷。
②可能是地方节度使供奉外的剩余产品被售卖。
③虽然唐朝有出售宫廷物品的做法,但出货买卖清单中没有瓷器。
④此前“盈”字款的瓷器多为白瓷,“黑石号”沉船的为绿釉碗,不一定出自宫廷,可能是民间仿造。
(任答一个观点,给出其中一个理由得3分,两个得6分,三个得8分。每一个理由需论述充分,方可得3分;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仅提供观点不给理由的不给分)
(2)①有助于研究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和财政多方面的情况。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比较富裕。
③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扬州、明州和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④官僚统治腐败,大臣以财宝献媚皇帝,加重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⑤唐玄宗之后进奉主体为节度使,进奉区域集中于东南江淮诸道,说明朝廷在安史之乱后对东南节度使保有较大的控制权。
⑥唐中后期军情紧张导致财政危机,皇帝不得不售卖私库藏品以供军用。
(任意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三点得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