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By Yushen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题概括了这一阶段的特征,常考选择题)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为推动社会进步,挽救民族危亡,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思想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掀起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时空观念
第11课 五四运动
◎油画《五四运动》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标解读
自学提纲
圈画、秒记以下内容
自学提纲
圈画、秒记以下内容
新文化运动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似乎有过思想宣传,为何又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
虽然清朝统治已被推翻,但封建专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许多中国人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实现独裁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4年9月袁世凯举行祭孔活动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 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 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假如你是当时的青年该如何做?
新文化运动
2.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阵地
民主、科学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从此,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内容?
谁,害死了唐氏?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旧道德扼杀人性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思考:什么是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安排
夫为妇纲:嫁鸡随鸡
五常:仁·义·礼·智·信
提倡新道德
男女平等
个性解放
人格独立
权利平等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合理吗?
意义:对于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及促进思想解放,有进步意义。
局限: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什么?为什么?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
Democracy
科学
Science
民主制度
民主思想
(反专制)
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
(反愚昧、迷信)
民主科学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4."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新青年》为何选择以它们为旗帜?
(3)倡导文学革命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鲁迅
《狂人日记》
首倡
文学形式:
文言文→白话文
新式标点符号
呼应
文学内容:
陈腐、雕琢、艰涩
→新鲜、通俗、平易
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新典范
文言文:晦涩难懂 不易普及
白话文:通俗易懂 易于传播
有个秀才闲来无事,在媒婆处看到一 则征婚信息:“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晕死过去,为什么?
秀才: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现实: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
5.为什么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北大青年们最早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傅斯年、罗家伦等人。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 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6.结合教材和材料,说说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
1.阅读教材,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英、法、美等操纵会议把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
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团参加
中国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中国人民的
怒火被点燃,
五四运动爆发
19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919年巴黎和会会场
问题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的分赃会议,中国积贫积弱已久,弱国无外交,因此遭到不平等对待。
弱国无外交
一战中日本趁德无暇东顾,侵占山东,战后在巴黎和会,列强为拉拢日本、维系自身利益,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完全是列强按 “实力与利益” 重新瓜分世界(山东成 “赃物” ),凸显巴黎和会 “分赃会议”的本质。
【巴黎和会是列强分赃的工具 】
过 程 时间
中心
主力
形式
结果
口号
1919.5.4 - 6.3
1919.6.5-6月底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阶级
集会、罢课、游行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大批学生被捕
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放人、免职、拒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中流砥柱
工人阶级对运动的发展和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的爆发
2.阅读课本归纳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3.哪句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
反帝反封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新文化运动
4.阅读课本回答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
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5.为什么不是彻底的胜利?
新文化运动
5.材料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
材料1: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2:“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3: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历史》
①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革命性
广泛性
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
6.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1: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出发往民间去”,开始到工人中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投身到群众斗争中去。这样,中国就出现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2:很少有哪场历史事件,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将历史如此清晰明澈地划为两个时代,它既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也是一个没落时代的终局。
——《五四100年》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2)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群众基础:
新的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群众基础:
革命任务:
1840年
1919年5月4日
1949年10月1日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缺乏群众基础
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广泛的群众性
反帝反封建、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新文化运动
7.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840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1919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近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
本课小结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
开始标志: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
意义:
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心:
主力:
北京
学生
上海
工人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1916年9月,某刊物多次在《申报》刊登广告,称“凡读过本志的人,都知道本志是时常要求进步的”,还有诸如“改造国民思想,提倡文学革命”等令读者眼前一亮的广告词。这“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是( )
A.《国闻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生活》
肆
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C
2.某学习小组以“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为主题进行历史剧表演,小史同学扮演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将参与演出的剧幕是( )
A.第一幕求强与求富的自救 B.第二幕改革与革命的实践
C.第三幕民主与科学的呐喊 D.第四幕合作与对立的抉择
3.五四运动时,在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下,产生了“三多”:社团多、主义多、期刊多。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B.社会思想比较活跃
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