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07:1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
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式:
探究式研习。
辅助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语:
《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
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你见过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
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
还有那漫天的硝烟
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这首诗让我们想到战争。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镜框(

甲胄(

绚(
)丽
疲惫(

吞噬(

坍(
)塌
惬(
)意
粗犷(

褪色(

模(
)样
包扎(

呢喃(

油腻(

瘦削(

肃穆(

啐(

诅(
)咒
憎(
)恶
百卉俱腓(

2.文学常识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年),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勃罗姆》(1974年)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三、研习文本
(一)整体认知
请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几个问题:(投影)
1.“我”是谁?
2.“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
3.“我”是不是在母校?
[明确]
“我”是一名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4.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呢?默读最后两段,认真体会。
[明确]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二)探究释疑
1.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且失足、失手,几乎失身,可谓“英勇无比”,那么“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
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P47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B,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C,
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2
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与生俱来的么?
要解决上面的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两个小问题:
(1)“我”对母校的确认,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据,但都被“我”一一“否定”。
“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
[明确]①他的伤势太重,有可能是产生的幻觉;②他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或正视他曾经拥有的健全,
(2)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确认”?
作者这种安排是有其用意的,确认母校不是最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把主人公所有的不幸全都聚焦在这一句话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句话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阅读教材下面的注解,进行讨论回答)
揭示:
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利用他们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反战主题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法西斯对青少年灌输错误的思想呢?
学校悬挂的多哥风景画
3
而今“我”后悔了吗?醒悟了吗?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宽慰、惬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他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④“牛奶。”我喃喃地说……
4“牛奶。”我喃喃地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无限伤感与痛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牛奶”=和平
5
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6
阅读下文,思索战争给人们留下什么?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街灯昏黄的路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语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恋人。”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
啊!”
他也不由抓住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
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四、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讨论明确: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讨论明确: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讨论明确: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