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初中阶段性教学成果评估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 B.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C.文明成长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 D.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2.图中可以用来解释中世纪西欧( )
A.庄园经济 B.手工工场 C.文艺复兴 D.“三角贸易”
3.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公布改革内容
B.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
C.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4.16世纪在英国流传首歌谣:“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歌谣透露的信息是英国( )
A.棉纺织业的兴起 B.工场经济的发展
C.机器工厂的景象 D.庄园生活的惬意
5.目录索引是阅读书籍的方法之一。下列标题最适合作下图第五单元标题的是( )
第五单元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走向近代
C.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一次空前的壮举。某同学要探究麦哲伦船队的航行经历,最可信的资料是( )
A.以麦哲伦为主题拍摄的电影 B.“维多利亚号”船员的航海日记
C.辽海出版社出版的《麦哲伦传》 D.菲律宾流传的关于麦哲伦的故事
7.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但它不是对古典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当时社会新的发展的需要。因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反映的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C.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工人阶级的要求
8.“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革命解放 D.理性主义
9.恩格斯曾评价文艺复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由此可见,文艺复兴带给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是( )
A.文艺复兴促使欧洲从以人为中心过渡到以神为中心
B.文艺复兴推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
C.文艺复兴唤醒了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
D.文艺复兴没有给欧洲带来任何消极影响
10.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直到公元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导致这一变化的史事是( )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马可 波罗来华 D.奥斯曼帝国崛起
11.“大海(大西洋)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这些“证人”举证的史事是( )
A.三角贸易 B.哥伦布发现美洲
C.西班牙的殖民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2.亚瑟夫是古代雅典的公民,世代经商,家中有妻子露西,夫妇俩还有一个6岁的儿子,另有一个买来的奴隶。某一天,召开公民大会,这一家有资格参会的人数为( )
A.0人 B.1人 C.2人 D.3人
13.“此前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解,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结束了罗马贵族的司法专断 B.使贵族和平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C.全面反映了雅典社会的民主政治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平民利益
14.“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材料中的这位伟大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的代表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神曲》
C.《威尼斯商人》
D.《查士丁尼法典》
15.新航路开辟后,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了,“从此,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终于迎来了近代的曙光。”其确切理解应该是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世界从此由分散走上整体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1)材料一中的“远征”指的是哪一史事?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罗马军队每征服一处,就铺设道路,兴建港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就像是罗马帝国的血脉……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来自罗马帝国各个角落的货物汇聚罗马,“使罗马城消费的商品种类不胜枚举”,也使罗马城中百业兴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军队的征服对哪些方面的影响?
材料三
——摘编自《世界历史地图册》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材料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交流互鉴”有何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薄伽丘:“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莎士比亚:“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伟大的力量!”达 芬奇:“你不能爱或恨一件事物,除非你事先认识了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 经考证,哥伦布之所以能顺利启航,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实力雄厚的商行的慷慨贷款密不可分。当时,不仅商人还有政府官员都希望能够找到贵重金属和新的贸易地区。一位西班牙探险家说,他和他的同伴去新大陆,是为了“给那些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人们带去光明,与人们渴望的一样,他们也希望发财致富”。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欧洲文艺复兴史·经济卷》等
(1)材料一所示内容反映的是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运动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出图中①②③④航线中任意1条航线的航海家及成就;并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客观评述。(回答2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文艺复兴是如何推动新航路开辟的?
18.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交流】
材料一:明代,用木活字印书就比较普遍了。清人龚显曾说,明人用木活字板印书,“风乃大盛”。有书名可考者约一百余种。木活字印刷不但流行于苏州、杭州、南京、福建等沿海地区,而且发展到四川、云南。其中包括藩府、书院和私人都有用活字印书的。内容也很广泛,其中最多的是诗文集。木活字,是我国古代印刷术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在使用木活字印刷过程中我国先后采用了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
——《明清印刷术的改革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印刷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刷术的历史贡献。
【物种交流】
材料二:
(2)上图是14-18世纪,欧洲与美洲之间物种交流情况。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请你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人口交流】
材料三: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摘自百度百科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下南洋”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的历史背景。
【信息交流】
材料四: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代表共计2000余人齐聚北京,共享这场文明盛宴。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好的希望与严峻的挑战并存。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对此作出明确回答:“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新华网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如何促进文明发展。
19.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举国同悲,人们深深怀念这位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中国古代农作物】
材料一 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
(1)我国有悠久的稻作农业传统,请写出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以及最早的种植者。上图河姆渡遗址的骨耜的用途是什么?
材料二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早即水田不登(注:登,收成或丰收的意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帝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帝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 自明朝开始的海外农作物的引进,到清朝又有新的发展。顺治年间,玉米种植还不普遍……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点……19世纪后,玉米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明朝时,甘薯从外国传到福建和广东。清初开始,甘薯种植逐步在浙江及长江流域发展起来,……在北方的河南、陕西、直隶等省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展,甘薯成为清朝中后期农民的重要口粮之一。……顺治七年(1650年),马铃薯最先传入台湾。17世纪后期,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山西等地广泛栽培马铃薯。马铃薯以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耐贫瘠等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当时贫困农民往往把它当作主食。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从材料二、三可知,宋、明、清三朝分别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哪些农作物?结合材料分析这些以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的优势?
【中世纪西欧庄园】
材料四 即使中世纪(西欧)农奴的命运确实比罗马的奴隶要强得……帝但它依然是粗陋的、可怜的,……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据说,一顿好饭经常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菜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统统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3)根据材料四的文、图(见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农奴生活的状况。
西欧中世纪一个庄园的图解
【发展农业的思考】
材料五
15世纪以前 欧洲人的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如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使用橄榄油,丹麦使用黄油:阿尔卑斯地区多食用肉类,地中海地区多食用谷物类,有的地区则是肉类和谷物兼有。
15-19世纪 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
19世纪中期-20世纪 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
21世纪以后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
(4)围绕“近代以来人类食物的传播与演变”这一主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B
6.B
7.C
8.A
9.C
10.B
11.A
12.B
13.D
14.B
15.D
16.(1)亚历山大东征
影响: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遭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2)交通、商业
(3)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4)世界各国要和平共处;各国要加强交流合作等。
17.(1)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回答“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或商品经济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航海家及成就:航线①,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航线③,达 伽马到达印度。航线④,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回答1点,航海家和成就都正确才可得分,意思相近即可)
评价:(积极方面)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扩大了各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消极方面)也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加深了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等。(积极和消极方面各回答1点,回答1点可得分,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
(3)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业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物质支持;文艺复兴追求人性解放,追求财富的观念激励人们开辟新航路;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追求个人幸福;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等。(回答1点即可,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
18.(1)成本不断降低,获取材料更加容易;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与传播。
(3)清朝末年战乱不断,社会不稳定;革命志士逃避政治迫害。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人类发展文明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19.(1)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最早的种植者:河姆渡人。
用途:农业生产工具。
(2)农作物:占城稻、玉米、甘薯、马铃薯。
优势:适应性强,产量高,耐旱抗寒等。
(3)特点:自给自足等。
状况:命运悲催,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等。
(4)题目:社会的发展推动近代以来人类食物的传播与演变。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与传播,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蔗糖等食物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新的交通工具进一步推动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工业革命中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食品加工技术和其他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明显。这既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改善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
总之,近代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食物不断向全球范围传播与演变。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