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国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07:4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3.1《六国论》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进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21cnjy.com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21·cn·jy·com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www.21-cn-jy.com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
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21教育网
(2)、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2·1·c·n·j·y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
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朗读(1—3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3、积累文言词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
)丧,率(
)赂秦也
盖(
)失强援,不能
独完(

秦以(
)攻取之外
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百倍
思厥(
)先祖(
)/父(

暴秦之欲无厌(

至于(
)颠覆,理固(
)宜(
)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4、整体感知:
(1)、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
(2)、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3)、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4)、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5)、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6)、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
(7)、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第二课时
1、朗读(3—6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词汇积累:
迁灭:
义(
)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
)也
至丹以荆卿(
)为计
始速(
)祸焉
向(
)使(
)三国名爱其地
21世纪教育网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为(
)国者无(
)使(
)为(
)积威之所劫(
)哉。
而犹(
)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
)之(
)势。
苟(
)以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3、整体感知: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
(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
(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三)反思总结
1、练习背诵: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再熟悉,准备默写。)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做导学案: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