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18:3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3《念奴娇.赤壁怀古》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
o
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园地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宋词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俞文豹《吹剑录》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对苏词作了形象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就来具体领略他豪放的词风。
这节课,将从以下几方面学习:
1.体会词的风格
(写景→豪放)
2.培养联想
想象能力
(咏史→思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怀→旷达)
◆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 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明确:上阕写赤壁景色,是第一部分。下阕写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瑜的风采业绩,又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分别为第二、第三部分。连缀第一、二部分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过渡句,又用"遥想"转入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转入第三部分,这三部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赏析上阙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大江"着一"大"字,就不仅写眼前的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不仅写眼中所见,还写心中所想,把空间拓展开了。同时,"大江"二字,读来也更有力度。
☆把"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
( http: / / www.21cnjy.com )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一开篇便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比悠久的时间之中,它更能使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从而定下了这首词的豪放基调。
☆我认为,苏轼豪放,李白更豪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空间更广阔
明确:苏轼的高超之处在于景人合一,滚滚长江犹如历史长河。
☆《三国演义》的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浪花淘尽英雄……"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二者异曲同工。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明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故垒"是"旧战场","赤壁"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而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那个真正"赤壁"在哪里?
在湖北赤壁市。
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鉴赏
"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乱"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陡峭不平。"穿空"二字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化静为动,更有力度。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惊"的繁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字
"驚",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考虑,
"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三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明确:"乱石穿空"是仰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是俯视,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 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静态;有气势,有音响,有色彩;有仰视,有俯视,有远视,把景写活了。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朗读上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忠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猛张飞一声断喝当阳桥梁水倒流;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敌,妙诸葛运筹帷幄三分国。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会选择他?
明确:上文暗示:三国周郎赤壁
周瑜。因为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赏析下阙
☆这一部分为咏史,追思古人,仰慕英雄,在写周瑜才华和功勋前为何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个细节?
明确: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初嫁,是刚刚出嫁,就突出强调小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年轻,进而突出周瑜的年轻,而"出嫁"则没有这意思。因而插入"小乔初嫁了",的第一个原因即表明赤壁之战时,周瑜年轻有为,功成名就。其二,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因为
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即以美女衬英雄,更能显示周瑜的风流潇洒。其三,小乔之姐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和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孙策临终遗言: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公谨,因而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证他为何仰慕周瑜。
☆可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
突出周瑜年轻,乃"风流人物",苏轼故意为错的还有
"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问题: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历史书籍中读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何况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瑜也不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也不会戴青丝巾。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周瑜呢
明确:这样写,更能体现周瑜从容儒雅、镇定自若,胸中自有百万兵的风流形象。
☆"樯橹"改作"强虏"好不好?
明确:"樯橹"更巧妙,更含蓄。樯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
☆作者怀古之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情怀。把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的倒装句,"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句。我们看到,作者并不只是豪放,他的心情有时还显得很低沉,很感伤。那么,作者是为什么产生了感伤低沉的情绪呢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敬仰激昂
感伤低沉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此,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有人借酒消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感伤之中而无法解脱,像李清照那样"怎一个愁字了得"呢
明确:作者解脱了,他没有继续感伤下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作者在短暂的感伤之后,接着想,人生如梦,何必让种种闲愁萦烦我呢 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洒酒酬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把感情寄托在大自然之中吧,这是一种旷达。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第二,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多情"(建功立业)、"早生华发"(悲功业未成)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第三,"早生华发"的感慨是在词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的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综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来,苏轼深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当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便陷入了低沉感伤之中。这时,佛道思想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在困境中自解自慰,随缘自适,旷达超脱而又不至于颓丧沉沦。可以说,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之所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儒、道、佛三种思想在苏轼心中的深刻影响。
◆小节
呼应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风格
(写景→豪放)
2.培养联想
想象能力
(咏史→思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怀→旷达)
◆课后作业:
完成《优化创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读
"不思量,自难忘"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后面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弹指十年,感慨万千。远隔千里,难话凄凉。坟近在咫尺,就能话吗?痴语。不思,不是真的不思,而是极度相思的强烈爆发的反说。诗人极渴望见到爱人,又怕历尽沧桑的自己尘面鬓霜爱人会不认识了所以既希望,又怕爱人看了难过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纵使相逢,爱人怎能重生,感人的情语。十年是时间的隔绝,千里是空间的隔断,时间空间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
◆有了上片的日思,也就有了下片的所梦。
不直说自己想爱妻,而说爱妻在那凄凉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思念自己,衬托出诗人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真情,令人酸鼻。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她呢,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此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那将从何说起?人非草木,爱妻,当我魂归故里时,也只能在坟地久久徘徊。一浪高过一浪的层层推进,越发让人悲凉断肠。前五句落笔梦境,后三句抒情。"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爱妻啊,在年年的明月夜,在插满松树的坟地上,哪里有你的亡灵,哪里就有我绵绵无尽的情思……
◆情感小节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唐
常建)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对比风格,情感
前豪放,后婉约;前旷达,后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