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5

文档属性

名称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19: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3.3《念奴娇·赤壁怀古》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诗掌握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征,同时了解怀古诗借史遣怀、咏史遣怀的表现手法。  
2、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性技巧:从意象、内容、结构、情感表现分析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学习本诗掌握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征,同时了解怀古诗借史遣怀、咏史遣怀的表现手法。  
2、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性技巧:从意象、内容、结构、情感表现分析鉴赏诗歌。  
三、过程方法  
1、熟读成诵;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本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释,积累常见的字音字形;了解作家的字、号、别号、作家类别、作品、国别、作品集、并称、合称、流派、作家的思想主张或文学主张以及语言特色和擅长的文体。  www.21-cn-jy.com
2、反复诵读,形成感悟。独立思考、相互质疑、小组合作。有疑问的地方不可放过,精心阅读,认真勾画。  2·1·c·n·j·y
四、
情感态度价值  
学习本诗感受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困而不馁、心怀大志、洒脱豁达。  
五、学法指导  
1、词的结构特点往往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分析鉴赏不妨从这个角度切入诗歌。  
2、读诗贵在涵咏,要反复诵读;其次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诗中能直接体现诗人情感的语句入手打开鉴赏诗歌的大门;注意诗中所描述的一些事件和细节来分析诗人以及之中人物的情感。  
六、使用说明  
1、未做特殊规定的题目,要求所有层级的同学完成;2、保持卷面整洁,书写工整,作答规范条理;3、自主预习部分要独立完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七、自主预习  
1、参照下面的赏析,整体感悟诗歌大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1教育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宋代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这首词一直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写作背景: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诗词赏析: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和如诗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触景生情、感叹人事,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1·cn·jy·com
下面就逐句赏析: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为我们勾勒出了奔腾东去的长江的雄姿,并从空间联想到时间,意指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叱咤一时的英雄人物已被无情的浪花冲洗尽了。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气势奔放而又豪迈的的意境,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
  www-2-1-cnjy-com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写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旧时的营垒,这里就是人们传说中的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三国”点明历史时期,周郎,点出怀古的对象,赤壁,指明地点。作者把三者放在一起,为下阕周瑜打下伏笔。同时也提示了赤壁怀古的主题。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卷起千堆雪。”是写作者所闻所见。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特别是用雪比喻浪花,十分形象贴切。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神奇壮观的长江胜景。  2-1-c-n-j-y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两句是在前面所闻所见的基础上由于感情的激越而发出的赞叹之语。由于对赤壁的赞美,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现在是美丽如画的山河依旧,可是当时为之角逐的英雄却不见了。这一句不仅回应了第一句,而且为后面具体写周瑜做了过渡。  【来源:21cnj
y.co
m】
下阕集中笔墨写周瑜。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周瑜的飒爽英姿,意思是说想当年小乔嫁给了周瑜,英雄美人一时传为佳话。据史料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
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    21
cnjy
com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句话着墨不多,画出了周瑜在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风度潇洒的神态。“纶巾”是从服装上突出周瑜超人的风度。“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才能过人。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出处:21教育名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华发。”到这作者语气突然一转,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抒怀。“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文,意在想象中游历了赤壁古战场。“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和下句连起来的意思是应嘲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就花白了。作者在自嘲之余一种消极的情绪由然而生。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版权所有:21教育】
“人间如梦,一尊还泪江月”。他突然感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不过像梦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以酒消愁吧!”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结合新新学案走近作者补全有关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学常识,并写成一段话。(编写要求:
作家的字、号、别号、作家类别、作品、国别、作品集、并称、合称、流派、作家的思想主张或文学主张以及语言特色和擅长的文体。  21
cnjy
com
 
 
3、为下面的字词注音:  
瑾(



)巾
强(
)虏


  
酹(

垒(

华(
)发(
)  
4、结合简析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诗歌中涉及到哪些景物意象、人物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历史事件,其中各有什么特点?(要求:特点解析――景物注意其色彩、远近、动态静态;人物分析他的心理、感受、想法看法)    
意象 
内容 
特点 
景物意象 
人物形象 
历史事件
  
 
 
 
 
 
 
 
  
 
 
 
 
 
 
②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样的内容,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尽量使用原文语句回答;紧扣关键词句,从意象、描写的内容、事件、人物入手进行相对具体的概括和叙述。)  
内容:  
  
 
情感:  
 
 
5、默写背诵全文:  
八、探究研习:  
1、诗中连续并举了“千古风流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豪杰”“周瑜”“小乔”“我”这些意象,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要求:为什么这样写、好处往往是指其变现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思想感情)  21·世纪
教育网
 
 
 
 
2、词上下阕的内容各是作者的亲历还是想象?在这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简要分析,要求有具体的例证)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