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荷塘月色 教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19:2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1《荷塘月色》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课标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学习目标:  
1、领略抒情写景散文的外观形态美、内在意象美、文化意蕴美。  
2、感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通感、比喻、比拟、对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孤独苦闷、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境。  
重点难点: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
表现手法
品味语言  
使用说明:  
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整体感悟,把握文章要旨和作者感情,画出重点和不理解的语句。  
2、课内探究:10分钟课堂检测;30分钟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5分钟拓展延伸;  
3、课后训练(在课后完成)  
自主预习  
⑴走近作者(摘抄到积累本)  
朱自清(1898.11.22—1948.8
( http: / / www.21cnjy.com ).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⑵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利用工具书查准注音,并摘抄到积累本上)  
蓊(
)郁
踱(
)着
袅娜(
)(
)
梵(
)婀(
)玲
媛(
)女
点缀(
)  
鷁(
)首
櫂(
)
藻(
)
敛(
)裾(
)
惦(
)记
酣(
)眠
颤(
)动  
脉脉(
)流水
独处(
)
妙处(
)
  
⑶积累下列成语(注意其使用范围、对象、色彩):  
无精打采:采:兴致。精:精神。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想入非非:非: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1、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贬义)。2、有时还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中性)。  
自主学习  
整体感悟  
1、精心阅读文章,筛选主要信息,概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悟,完成下面题目。(方法:筛选主要信息,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句,如起始句、结尾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转折句等;并且选取一些你自认为优美的语句,至少三四句,并把它摘抄背诵下来。)  
概括文章要旨  
第一部分(1段):交代心境,描写月夜的宁静,说明去荷塘的原因。  
第二部分(2-3段):描写月下煤屑小路的幽僻和寂寞,以及作者那种独处的自由与超脱。  
第三部分(4-6段):调动各种手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远近、形态、色彩、味觉、状态描写月下荷塘和荷塘之月的宁静之美、朦胧之美、和谐之美,写出了作者陶醉和沉浸其中的感受。  
第四部分(7-8段):触景生情,忆起民风淳朴、情感真纯的江南采莲旧俗,写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渴慕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怀想。  
精彩语句摘取(3句以上):  
 
 
 
 
课堂探究  
课堂检测(10分钟)  
字音、默写背诵课文第4段、复述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为作者的行走路线绘制一幅景点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述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注意,作者的所走的路线及景点,依次用横线链接;紧紧抓住能够表现作者情感变化或心理变化的语句,或具体或用概括的语言来描述,要注意顺序。)
(A、B、C)  
景点路线图:  
家--煤屑小路--月下荷塘--荷塘之月--荷塘四周--江南水乡--家
  
  
情感变化:
颇不宁静—自由超脱—陶醉超脱现实—寂寞孤独—渴慕向往--思乡  
好处:情景交融  
总结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虚实相生,意境优美和谐
  
2、阅读文章第四段为这段的文字拟定一个小标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景物的?(从描述对象的特点、修辞手段去分析)  
答:荷花的形状、色彩、味道。空间的远近上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象的动静。角度多样、形象生动、细腻真实,感人至深。比喻、拟人、通感,化动为静、化虚为实,逼真形象。  
好处:巧用多种修辞,既形成文章手法的多样,使得文章语言跌宕生姿,使描述对象更加真实细腻、别有风味。  
总结分析景物描写的分析思路及常见的技巧:  
 
 
3、品味语言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是全文的文眼,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也交代去荷塘的原因。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这段话是怎样来表现荷花的特征?  
答:通过比喻、拟人、通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修辞手法从荷花的色彩、形态、味道来描写荷花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清香四溢。同时通过动静互衬写出了荷塘的宁静和安谧。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有人说这段话中的“流水”“泄”“浮”“洗过”“笼着”用的好,那么它的好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流水”“泄”化静为动,化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实,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优美;“浮”形象地写出了雾气的轻盈和四处弥漫的特征;“洗过”“笼着”写出了在月光下荷花与荷叶所反射出来的月光,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朦胧氤氲。写出了作者为眼下的美景所吸引,完全陶醉其中。  
 
 
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故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结合上下文,“酣眠”比喻朗照,“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作者更喜欢小睡,表明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  
 
 
⑤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月光的,请简要分析。  
答: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比喻为听觉,把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比喻为月色浓淡疏密,更加形象生动可感,更富有想象力。  
 
 
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话中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动地写出了灯光从树叶间穿过时昏黄暗淡、忽隐忽现的特点。犹如瞌睡了的人的眼睛萎靡不振、或张或合,一会儿能看到闪亮的眼睛,一会儿只能看到紧闭的双目。  
总结分析品味语言的思路和答题要点:  
拓展延伸  
苏幕遮
  
北宋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1、本诗的上阕是从那些角度来描述诗人的活动的,请作简要分析?  
“燎沉香”味觉、“消溽暑”触觉、“鸟雀呼睛”听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由近及远、由下及上。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答: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3、“五月渔郎相忆否 ”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侧面描写,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深一层的写法。
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课后作业  
课后完整背诵课文4-6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