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培优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培优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20:3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新宾县二模)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2.(2024秋 柳州期末)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相同、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磨光和钻孔技术。该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3.(2024秋 临淄区期末)在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它们分别属于40多个男女个体。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使用打制石器
C.过着群居生活 D.已经学会农耕
4.(2024秋 武城县期末)在相当早的时期,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部落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华夏族。在汇集和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材料中的“人文初祖”是(  )
A.盘古和女娲 B.元谋人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
5.(2025 黑龙江一模)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00年、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据此判断该遗址位于(  )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西南周口店
C.浙江余姚河姆渡 D.西安半坡村
6.(2024秋 云冈区期末)小杨同学在旅游途中听导游介绍:“这里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可以参观我国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这里是(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7.(2024秋 溧阳市期末)同学们要了解20万年前北京人的相关信息,最可信的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化石 C.文学作品 D.影像记录
8.(2024秋 兴国县期末)《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文化差异 C.祖国统一 D.部落联盟
9.(2024秋 定州市期末)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我国境内发现了众多古人类遗址,可以证明“百万年人类史”的古人类是:(  )
A.良渚人 B.河姆渡人 C.元谋人 D.半坡人
10.(2024秋 蒙城县期末)我国古代有“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材料赞颂的传说人物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11.(2024秋 志丹县期末)在大汶口遗址的第二、三次发掘中,考古学者发掘了46座墓葬。从墓葬规模看,这些墓葬大小有别。此外,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差别明显:少者不过数件或一无所有,多者有陶、石、骨等百余件。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贫富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12.(2024秋 福州校级期末)如图是远古居民建筑复原图,该建筑分布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岷江流域
13.(2025 铁西区模拟)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以下有彩陶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14.(2024秋 江西期末)2022年,在湖北省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人员再次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命名为“郧县人”3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年文明史范畴 D.夏商西周王朝范畴
15.(2024秋 景县期末)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其中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  )
A.种植粟 B.住半地穴式房屋
C.住干栏式房屋 D.使用打制石器
16.(2025 武进区校级一模)如图是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目前距今最早的小口尖底瓶。该小口尖底版长约10厘米,比常见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口尖底重小很多,它的发现将小口尖底瓶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几百年。这表明(  )
A.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的发现来印证
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考古发现能够推动历史认识不断深入
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的唯一的手段
17.(2025 振兴区校级一模)CCTV纪录片《中国考古探秘》第一集的主题是“河姆渡文明之谜”。下列解说词可能出现在纪录片的是(  )
A.黄河下游,木构水井
B.干栏式建筑,定居生活
C.农具骨耜,粟作农业
D.成套的陶器,成套玉器
18.(2024秋 桓台县期末)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原始农耕文明的遗存(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9.(2024秋 信都区期末)河姆渡人的房屋是以桩木为支架,上面架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了榫卯结构技术,将中国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前推了3000多年。这(  )
A.证明了长江流域的富庶
B.代表了发达的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的劳动智慧
D.反映了不同区域的交流
20.(2024秋 西安校级期末)如表是七年级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段,他围绕的核心主题是(  )
主题: 分布地区:黄河中游; 距今时间:约7000﹣5000年; 代表遗址:半坡遗址; 重要特征:制作彩陶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新宾县二模)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题干中的农具、陶器、农作物可以反映原始农耕生活,B项正确;早期人类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而图片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排除A项;炎黄联盟属于远古传说,而题干是考古发掘的文物,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早期国家的特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4秋 柳州期末)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相同、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磨光和钻孔技术。该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山顶洞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相同,并且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与题目中给出的所有关键词都相符,D项正确。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A项错误。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但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且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与“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相同”等信息不匹配,B项错误。蓝田人遗址在陕西蓝田县,距今约70万﹣115万年,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山顶洞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3.(2024秋 临淄区期末)在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它们分别属于40多个男女个体。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使用打制石器
C.过着群居生活 D.已经学会农耕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在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它们分别属于40多个男女个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C项正确;题干并未出现植物果实之类的东西,因此无关得出采集的信息,排除A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但题干并未涉及生产工具,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当时以采集渔猎为生,并不会进行农作物种植,因此已经学会农耕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2024秋 武城县期末)在相当早的时期,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部落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华夏族。在汇集和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材料中的“人文初祖”是(  )
A.盘古和女娲 B.元谋人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C项正确;盘古和女娲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排除B项;尧和舜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5.(2025 黑龙江一模)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00年、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据此判断该遗址位于(  )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西南周口店
C.浙江余姚河姆渡 D.西安半坡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在浙江省余姚市,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浙江地处南方,多雨潮湿,虫蛇较多,干栏式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河姆渡人已经会种植水稻和制作黑陶等,C项正确;云南元谋县生活的元谋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活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木棒从事采集、狩猎活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排除B项;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6.(2024秋 云冈区期末)小杨同学在旅游途中听导游介绍:“这里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可以参观我国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这里是(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谋人。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应该是在云南元谋。A项正确;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陕西西安的半坡人都晚于元谋人,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与生活地区。
7.(2024秋 溧阳市期末)同学们要了解20万年前北京人的相关信息,最可信的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化石 C.文学作品 D.影像记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掌握考古化石的价值。
【解答】考古化石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通过对北京人考古化石的研究,如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等,可以直接了解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生活状况等信息,是最可信的证据,B正确;神话传说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不能作为了解北京人最可信的证据,A错误;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根据一定的历史背景或想象创作而成的,会有艺术加工和虚构的内容,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20万年前北京人的情况,C错误;20万年前还没有影像记录技术,所以影像记录不可能是了解当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8.(2024秋 兴国县期末)《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文化差异 C.祖国统一 D.部落联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炎帝与黄帝和中华民族的形成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材料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一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民族认同,“文化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国家统一,但材料主旨是体现民族认同,没有强调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民族认同,“部落联盟”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与黄帝和中华民族的形成等知识。
9.(2024秋 定州市期末)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我国境内发现了众多古人类遗址,可以证明“百万年人类史”的古人类是:(  )
A.良渚人 B.河姆渡人 C.元谋人 D.半坡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存在的年代符合“百万年人类史”的时间范畴,能够证明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C项正确;良渚人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它距离“百万年人类史”时间太过久远,不能证明“百万年人类史”,A项错误;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其生活年代远达不到“百万年”,无法证明“百万年人类史”,B项错误;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不能证明“百万年人类史”,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0.(2024秋 蒙城县期末)我国古代有“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材料赞颂的传说人物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炎帝,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炎帝,号神农氏。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等。“神农耕而作陶”中“神农”就是炎帝,其行为与传说中炎帝的事迹相符合,A正确。黄帝,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等。黄帝的主要功绩并非“耕而作陶”,与题目描述不符,B错误。蚩尤是传说中的东方部落首领,在涿鹿之战中与炎黄部落交战。他并没有与“耕而作陶”相关的传说事迹,C错误。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与“耕而作陶”没有关联,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炎帝,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1.(2024秋 志丹县期末)在大汶口遗址的第二、三次发掘中,考古学者发掘了46座墓葬。从墓葬规模看,这些墓葬大小有别。此外,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差别明显:少者不过数件或一无所有,多者有陶、石、骨等百余件。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贫富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汶口遗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分析题目: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和种类差异显著,反映出社会成员间财富占有不均,B正确;题干未提及农业生产、农具或作物等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A;禅让制是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方式,与墓葬差异无关联,排除C;中央集权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大汶口文化时期尚未进入该阶段,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汶口遗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4秋 福州校级期末)如图是远古居民建筑复原图,该建筑分布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岷江流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B项正确;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排除A项;材料中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并非珠江流域和岷江流域,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3.(2025 铁西区模拟)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以下有彩陶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相关知识。
【解答】A.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排除A项。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是黑陶,而不是彩陶,排除B项。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并且出题了彩陶鱼纹盆,C项正确。
D.二里头遗址属于奴隶制社会时期的遗址,不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半坡原始居民相关知识。
14.(2024秋 江西期末)2022年,在湖北省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人员再次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命名为“郧县人”3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年文明史范畴 D.夏商西周王朝范畴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考古人员再次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命名为“郧县人”3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郧县人发现于湖北,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属于百万年人类史范畴,A项正确;经上分析,郧县人属于百万年人类史范畴,而不是一万年文化史范畴、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夏商西周王朝范畴,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中国早期人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5.(2024秋 景县期末)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其中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  )
A.种植粟 B.住半地穴式房屋
C.住干栏式房屋 D.使用打制石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可以通风防潮,上层住人,下层可以饲养牲畜等,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C项正确;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A项错误;住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原始居民,这种房屋适应北方较为干燥寒冷的气候。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住干栏式房屋,B项错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是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工具,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6.(2025 武进区校级一模)如图是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目前距今最早的小口尖底瓶。该小口尖底版长约10厘米,比常见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口尖底重小很多,它的发现将小口尖底瓶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几百年。这表明(  )
A.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的发现来印证
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考古发现能够推动历史认识不断深入
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的唯一的手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重点掌握考古发现的价值。
【解答】根据材料“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目前距今最早的小口尖底瓶。……它的发现将小口尖底瓶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几百年”可知,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考古发现能够推动历史认识不断深入,C项正确;“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的发现来印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的表述也过于绝对,有些历史记载没有足够的考古印证的条件,排除B项;“唯一”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5 振兴区校级一模)CCTV纪录片《中国考古探秘》第一集的主题是“河姆渡文明之谜”。下列解说词可能出现在纪录片的是(  )
A.黄河下游,木构水井
B.干栏式建筑,定居生活
C.农具骨耜,粟作农业
D.成套的陶器,成套玉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A.河姆渡文明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而非黄河下游,排除A项;
B.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过上了定居生活,这一表述是符合河姆渡文明特点的,B项正确;
C.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粟作农业是北方黄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不是河姆渡文明的,排除C项;
D.河姆渡文明出土的主要是陶器,并没有提到“成套王器”,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4秋 桓台县期末)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原始农耕文明的遗存(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分析】本题以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原始农耕文明的遗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距今约7000年左右河姆渡原始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居住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农业上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畜牧业方面饲养猪、狗、水牛为主;手工业方面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他们还会运用雕刻技术,最为典型的是象牙雕刻(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19.(2024秋 信都区期末)河姆渡人的房屋是以桩木为支架,上面架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了榫卯结构技术,将中国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前推了3000多年。这(  )
A.证明了长江流域的富庶
B.代表了发达的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的劳动智慧
D.反映了不同区域的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知识。
【解答】A.题干体现了河姆渡人民的劳动智慧,与长江流域的富庶无关,排除A项。
B.黄河流域文明代表了中原文化,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
C.根据题干“河姆渡遗址房屋使用榫卯结构技术……使用了榫卯结构技术,将中国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前推了300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使用了榫卯结构技术,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先民的劳动智慧,C项正确。
D.题干中仅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没有体现不同区域的交流,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知识。
20.(2024秋 西安校级期末)如表是七年级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段,他围绕的核心主题是(  )
主题: 分布地区:黄河中游; 距今时间:约7000﹣5000年; 代表遗址:半坡遗址; 重要特征:制作彩陶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仰韶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得名。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故A符合题意;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一带,排除B;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C;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仰韶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仰韶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