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培优试题.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培优试题.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20: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官渡区模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强调爱人,要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 D.“法制”
2.(2025春 永川区月考)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铜的方法,在约公元前100年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其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这一原理在现代湿法冶金术中仍有广泛应用。从上述材料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铜技术
B.这推动商周时期青铜技术的发展
C.中国该时期的化学技术领先世界
D.这体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3.(2025 青岛自主招生)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他们的主张(  )
人物 思想主张
老子 “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韩非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旨在维护君主权威
C.致力于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
D.植根于社会大变革
4.(2024秋 巩义市期末)“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观测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现在世人通称的哈雷彗星,早在公元前613年就被载入鲁国的史书《春秋》中,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材料表明(  )
A.鲁国国君重视天文学研究
B.我国先秦时期科技成就斐然
C.天文学与古代农业关系密切
D.我国是最早进行天象观测的国家
5.(2025 费县一模)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他认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  )
A.维护了封建君主权威
B.以反对法家刑罚为目的
C.丰富了人文意识内涵
D.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6.(2024秋 靖江市期末)“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以法治国
7.(2025春 新和县期末)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芒种”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主要着眼于(  )
A.预测天气变化 B.区别季节更替
C.指导农业生产 D.安排节日娱乐
8.(2025 湖南)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如表)。据此推测,他学习的是(  )
主要内容 政治:推行县制 经济:鼓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戊戌变法 D.王安石变法
9.(2025 涟水县二模)1955年出土于辽宁喀左的匽侯青铜盂为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内壁铸有铭文“匽侯作饙(fēn)盂”,该铭文明确了器物的所有者是燕侯,以及器物的用途。此铭文可以用于(  )
A.证实国家的产生
B.说明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C.强调朝代的更替
D.佐证西周分封制的史实
10.(2025 河南)从下列文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字(  )
A.起源于原始的交换活动
B.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C.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
D.密切了区域间经济联系
11.(2025 扬州一模)如表是甲骨文与其对应的汉字,从中看出当时(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割鼻) 刖(断足)
A.刑罚残酷 B.军事强大 C.皇帝独尊 D.文化昌盛
12.(2025 湘桥区二模)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敬天保民”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施行德政,爱护、护民,以赢得民心。周公旦的言论体现了(  )
A.严格的等级制度 B.朴素的民本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规范的礼乐制度
13.(2025 吉林)春秋战国时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范围的大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4.(2024秋 博兴县期末)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智慧总结,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指导农业生产 B.观察天文现象
C.了解季节变换 D.传承民族文化
15.(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框是某历史小组进行学习探究时梳理的部分摘要。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 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A.夏商周的更替 B.战国的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的建立
16.(2025 沂水县校级模拟)王充在《论衡 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为秦开帝业”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 B.奖励军功
C.建立郡县制 D.创立行省制
17.(2025 扬州二模)商鞅变法施行十年后,秦国经济状况得到改善,民众认为是变法带来了家庭财富的增加,于是由变法之初对商鞅的不满转变为称赞。这反映商鞅变法(  )
A.解决阶级矛盾 B.推动社会转型
C.激发生产动力 D.强化国家管理
18.(2025 泰安三模)如图展示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生产力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B.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统一
C.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19.(2024秋 靖江市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遗存出土于(  )
A.二里头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三星堆遗址 D.殷墟遗址
20.(2025 绥中县一模)如图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这些文字表明(  )
A.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
B.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
D.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官渡区模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强调爱人,要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 D.“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主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无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治国理念和哲学思想,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强调爱人,富有同情心,宽厚等,这反映了孔子“仁”的主张,故B项正确;
“兼爱是”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故C项错误;
韩非子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他主张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制定明确而严厉的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孔子的主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5春 永川区月考)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铜的方法,在约公元前100年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其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这一原理在现代湿法冶金术中仍有广泛应用。从上述材料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铜技术
B.这推动商周时期青铜技术的发展
C.中国该时期的化学技术领先世界
D.这体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铜的方法”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掌握了制铜的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D项正确;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铜方法,并不能代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铜技术,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强调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这推动商周时期青铜技术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题干并未世界其它地区,因此无法推断出该时期的化学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青铜器的相关内容。
3.(2025 青岛自主招生)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他们的主张(  )
人物 思想主张
老子 “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韩非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旨在维护君主权威
C.致力于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
D.植根于社会大变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老子、墨子、韩非,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阶级变动),老子、墨子、韩非的思想均是对时代变局的回应,植根于社会大变革,D项正确;老子代表没落贵族,墨子代表平民阶层,并非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涉及“维护君主权威”,仅韩非思想侧重,排除B项;韩非“中央集权”并非追求“公平社会秩序”,老子“无为”也未明确指向“公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老子、墨子、韩非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2024秋 巩义市期末)“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观测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现在世人通称的哈雷彗星,早在公元前613年就被载入鲁国的史书《春秋》中,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材料表明(  )
A.鲁国国君重视天文学研究
B.我国先秦时期科技成就斐然
C.天文学与古代农业关系密切
D.我国是最早进行天象观测的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扁鹊),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仅提及鲁国天文学家对天象的观测记录,并未体现鲁国国君重视文学研究,天文学观测记录不能等同于文学研究,A错误。材料中鲁国天文学家对日食的观测有较高可靠性,且早在公元前613年就有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这表明在先秦时期(鲁国属于先秦时期的诸侯国),我国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B正确。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天文学与古代农业的关系,C错误。材料仅表明我国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但不能就此得出我国是最早进行天象观测的国家,表述过于绝对,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扁鹊),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5 费县一模)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他认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  )
A.维护了封建君主权威
B.以反对法家刑罚为目的
C.丰富了人文意识内涵
D.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尚未形成,他的思想并非为维护封建君主权威,故A项错误;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提出,并非以反对法家刑罚为目的,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和所学知识可知,“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体现对人的重视;“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突出统治者要以道德治国,反对苛政,关注百姓。这些主张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丰富了人文意识内涵,故C项正确;
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非孔子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孔子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秋 靖江市期末)“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以法治国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首先理解“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含义,然后紧扣当时时代特征,结合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分析。
【解答】“商鞅虽死,秦法未亡”是指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C项正确。ABD项说法都正确,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成功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度略等。
7.(2025春 新和县期末)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芒种”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主要着眼于(  )
A.预测天气变化 B.区别季节更替
C.指导农业生产 D.安排节日娱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芒种’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并结合所学可知,“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芒种”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这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C项正确;预测天气变化与“惊蛰”关系不大,排除A项;区别季节更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安排节日娱乐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历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8.(2025 湖南)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如表)。据此推测,他学习的是(  )
主要内容 政治:推行县制 经济:鼓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戊戌变法 D.王安石变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资料卡内容完全契合,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是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与资料卡中推行县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内容无关,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变法图强,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和资料卡内容不匹配,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主要围绕理财、军事等方面,与资料卡内容差异明显,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9.(2025 涟水县二模)1955年出土于辽宁喀左的匽侯青铜盂为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内壁铸有铭文“匽侯作饙(fēn)盂”,该铭文明确了器物的所有者是燕侯,以及器物的用途。此铭文可以用于(  )
A.证实国家的产生
B.说明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C.强调朝代的更替
D.佐证西周分封制的史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国家产生的标志如夏朝建立等,铭文未体现,排除A项;
B.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西周无皇帝制度,排除B项;
C.铭文仅记录器物归属(燕侯)和用途,未涉及“朝代更替”,如商周交替、周秦交替等的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
D.据题干“匽侯青铜盂所有者是匽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有自己的封地、名号等,该铭文可佐证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受封及制作礼器的史实,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0.(2025 河南)从下列文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字(  )
A.起源于原始的交换活动
B.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C.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
D.密切了区域间经济联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字,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图示文物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古代文字,从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刻符龟甲,到距今约4400—3800年的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文,再到距今约3300—3000年的河南安阳殷墟牛骨刻辞,体现出古代文字经历漫长形成过程,B项正确;文字的起源可能与早期记事需求相关(如结绳、刻符),但文物对比未直接涉及“交换活动”的证据(如早期契约、贸易符号),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文字的发展演变,与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不符,排除C项;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题干强调的文字发展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古代文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1.(2025 扬州一模)如表是甲骨文与其对应的汉字,从中看出当时(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割鼻) 刖(断足)
A.刑罚残酷 B.军事强大 C.皇帝独尊 D.文化昌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题干图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中出现“劓(割鼻)”和“刖(断足)”,直接对应商朝实行的劓刑(割鼻)和刖刑(断足)。这些肉刑的记载表明当时的刑罚制度严酷,符合商朝历史中“五刑”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正确;
B.题目中未涉及战争、武器或军队组织的内容,甲骨文中的“王”虽象征统治权威,但无法直接推断军事强大,故此选项不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皇帝”是秦朝始创的称号,商朝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商王”,且题干未体现王权高度集中的特征(如“独尊”),因此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甲骨文本身是文化成就的体现,但题目中具体提及的刑罚内容反映社会制度而非文化繁荣。文化昌盛更侧重文字发展、艺术、科技等,与此处主题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 湘桥区二模)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敬天保民”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施行德政,爱护、护民,以赢得民心。周公旦的言论体现了(  )
A.严格的等级制度 B.朴素的民本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规范的礼乐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上,强调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等级差别和权力分配,重点在于维护贵族的统治秩序和特权,与“保民”“爱护民众以得民心”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B.据所学可知,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重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敬天保民”主张统治者施行德政,爱护民众以得民心,体现了统治者对民众的重视,将民众的利益和意愿放在一定位置,这与朴素的民本思想相契合,B项正确;
C.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妄为,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与“敬天保民”中统治者积极施行德政、爱护民众的主张不同,排除C项;
D.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通过礼仪和音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的是等级规范和社会秩序,与“保民”“爱护民众以得民心”的核心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3.(2025 吉林)春秋战国时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范围的大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著名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B项正确;老子、孟子、墨子均是思想家,均非教育家,排除ACD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博兴县期末)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智慧总结,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指导农业生产 B.观察天文现象
C.了解季节变换 D.传承民族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历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先秦时期的历法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智慧总结”并结合所学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自然现象、气候变化形成的,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故A项正确;
“二十四节气”要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总结自然规律,“观察天文现象”并非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
“二十四节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季节变化,但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
“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但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先秦时期的历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框是某历史小组进行学习探究时梳理的部分摘要。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 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A.夏商周的更替 B.战国的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的社会变革以及表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夏商周更替主要围绕政权更迭,如夏亡商兴、商亡周兴,以王朝换代、政治权力转移为核心,材料里铁农具、牛耕、战国兼并战争、各国制度变革等内容,和夏商周政权更替的历史主线不相关,所以A选项错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推动经济领域变革;七雄兼并战争激烈,是政治格局变动的表现;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秩序,属于政治经济制度层面的变革。这些内容从经济、政治、制度等维度,全面反映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特征,所以B选项正确;
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指不同学派纷纷涌现、相互争辩,材料中未涉及思想学说、学术争论相关内容,所以C选项错误;
中央集权建立的典型是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加强对地方控制,材料未提及中央对地方管理、权力集中等中央集权相关内容,所以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战国的社会变革以及表现。
16.(2025 沂水县校级模拟)王充在《论衡 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为秦开帝业”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 B.奖励军功
C.建立郡县制 D.创立行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汉代王充在《论衡 书解篇》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是论述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中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的举措是推行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正确。
A.西周实行分封制,朝代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
C建立郡县制是秦朝,与题干不符,排除。
D.元朝建立创立行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5 扬州二模)商鞅变法施行十年后,秦国经济状况得到改善,民众认为是变法带来了家庭财富的增加,于是由变法之初对商鞅的不满转变为称赞。这反映商鞅变法(  )
A.解决阶级矛盾 B.推动社会转型
C.激发生产动力 D.强化国家管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商鞅变法施行十年后,秦国经济状况得到改善,民众认为是变法带来了家庭财富的增加,于是由变法之初对商鞅的不满转变为称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众因家庭财富增加而称赞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商鞅变法通过奖励耕织等措施激发了社会生产动力,使民众从生产中获得实际利益。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变法对经济生产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如废除世卿世禄制),激化了与贵族阶层的矛盾,并未“解决”阶级矛盾,排除A项;商鞅变法确实推动了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如确立土地私有制、推行郡县制),但这是宏观历史影响,而非题干中“家庭财富的增加”直接反映,排除B项;变法通过推行郡县制、编订户籍等措施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但题干强调的是“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和“家庭财富的增加”,属于生产领域的变化,而非国家管理层面的强化,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8.(2025 泰安三模)如图展示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生产力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B.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统一
C.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可知,秦汉、唐宋、明中叶、清前期时期社会稳定,社会生产力呈上升趋势,说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C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生产力有上升,也有下降,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选项因果倒置,排除B项;
材料只显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无法得知商品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秋 靖江市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遗存出土于(  )
A.二里头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三星堆遗址 D.殷墟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解答】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遗存集中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这里是商朝晚期的都城所在地,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D项符合题意,正确。
A.二里头遗址主要与夏代文化相关,未出土甲骨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B.元谋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未出土甲骨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C.三星堆遗址属于青铜时代古蜀文化遗址,未出土甲骨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025 绥中县一模)如图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这些文字表明(  )
A.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
B.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
D.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甲骨文的“春”“夏”“秋”“冬”四字可知,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甲骨文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C项正确;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农业活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说法正确,与题干强调的农业生产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的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