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秋 宜春期末)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战役与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不对的是( )
A.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B.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C.官渡之战﹣﹣四面楚歌 D.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2.(2024秋 东阿县期末)《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
A.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B.江南地区城市的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D.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百姓富足
3.(2025 莱西市一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整理出教科书的相关学习资源。据此判断这一时期出现了下列哪一历史现象( )
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内地 “亲晋胡王”青铜印,是西晋朝廷领给北方民族首领的印章
A.孝文帝改革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人口不断迁徙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2025 仪征市二模)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为群臣“班赐冠服”,改鲜卑族原有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这些措施( )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加速了北民南迁
C.完成了国家统一 D.消除了民族隔阂
5.(2025 樊城区一模)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6.(2024秋 柳州期末)东汉末年,借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势力不断扩大,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A.张角 B.曹操 C.苻坚 D.顾恺之
7.(2025 菏泽三模)如表是小明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
农 业 手工业 商业
洞庭湖、鄱阳沏、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江苏宜兴、江西半城的青光制边发展迅速;扬州、会指等地盛产纸张 建康、江陵等成为苦名的商业城市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外文化的交流
8.(2025 中牟县校级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币种类多样,但形制一如汉制,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继承了汉代五铢钱的圆形方孔形制(如图)。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出( )
A.文化认同的加深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铸币技术的衰退 D.政权更迭的频繁
9.(2025 铁西区二模)“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 )
A.改穿汉服 B.采用汉姓
C.使用汉语 D.与汉人通婚
10.(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表是某次改革实施的情况。这次改革是( )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兰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改为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1.(2025 定远县三模)如表是云冈石窟供养人造像情况表(部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期 石窟 供养人形象
第二期(465—494年) 5窟 1处胡服供养人
11窟 39处胡服供养人;1处胡、汉服混杂供养人
13窟 14处胡服供养人
第三期(494—534年) 4﹣6窟之间中小窟 14处汉服供养人
11窟往西的小洞 20处汉服供养人
20窟以西 13处汉服供养人
A.民族交融加强 B.政权更迭频繁
C.南方经济繁荣 D.科技成果突出
12.(2025 广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由此可见,这些政权( )
A.鼓励农业生产 B.注重地方管理
C.认同中华文化 D.推崇科举考试
13.(2025 三亚模拟)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他”对历史的主要贡献是( )
A.结束军阀割据局面 B.建立魏国
C.统一北方 D.促进农业发展
14.(2025 清远二模)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15.(2025 泗水县三模)一位同学在观察一幅历史地图时,找到都城是建康:发现图例中的水稻主要种植区标识,以及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发达地区的标识,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范围内均有所标注。据此判断,这幅历史地图的名称应是( )
A.《三国鼎立形势》 B.《西晋形势》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魏迁都》
16.(2025春 潜山市期末)《资治通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好雄”,京剧《击鼓骂曹》唱道:“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对于文学和历史书中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
A.文学中的人物经过了艺术加工,源于历史,可以信服
B.史书通常以历史文学为依据,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C.历史文学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D.三本书的作者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
17.(2025 胶州市二模)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18.(2025 翔安区二模)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如图,②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19.(2025春 海口期中)郦道元引用周秦两汉以来有关文献达三百余种,结合实地考察,完成了《水经注》一书;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更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楷、草书尤为精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务实性 B.多元性
C.包容与开放 D.继承与创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秋 宜春期末)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战役与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不对的是( )
A.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B.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C.官渡之战﹣﹣四面楚歌 D.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分析】本题以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的。
【解答】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四面楚歌是项羽和刘邦的故事,C选项战役与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不对。ABD选项都是正确的搭配。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2.(2024秋 东阿县期末)《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
A.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B.江南地区城市的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D.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百姓富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体现出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百姓勤于农业,粮食丰收时几个郡都不会有饥荒,渔盐等资源丰富,丝绵布帛产量高,反映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百姓富足,D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北方经济情况,没有对南北经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A不符合题意;材料重点强调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没有突出城市繁荣发展相关内容,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的具体描述,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3.(2025 莱西市一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整理出教科书的相关学习资源。据此判断这一时期出现了下列哪一历史现象( )
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内地 “亲晋胡王”青铜印,是西晋朝廷领给北方民族首领的印章
A.孝文帝改革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人口不断迁徙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进入内地,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西晋朝廷给北方民族首领颁发印章,体现了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这些都表明民族交融不断发展,B正确。孝文帝改革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一个具体事件,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入内地,还有西晋朝廷对北方民族首领的册封等,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现象,A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之间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融,未突出人口不断迁徙这一现象,C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所给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5 仪征市二模)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为群臣“班赐冠服”,改鲜卑族原有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这些措施( )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加速了北民南迁
C.完成了国家统一 D.消除了民族隔阂
【分析】比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答】A.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班赐冠服”、改汉姓、鼓励通婚等措施,让鲜卑族在服饰、姓氏、婚姻等方面与汉族深度交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A项正确。
B.孝文帝这些措施主要是促进鲜卑族汉化,加强民族融合,和北民南迁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C.北魏时期并未完成全国统一,当时南方还有南朝政权与之对峙,排除C项。
D.这些措施虽促进民族融合,但民族隔阂难以完全“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
5.(2025 樊城区一模)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表格,从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对比可知,南方地区的经济从西汉时期的落后到南朝时期粮食产量高,社会繁荣,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排除A项;从材料甲到材料乙无法推断出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题干意在强调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江南地区人地矛盾情况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2024秋 柳州期末)东汉末年,借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势力不断扩大,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A.张角 B.曹操 C.苻坚 D.顾恺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结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原因分析作答。
【解答】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排除A项;苻坚是前秦皇帝,排除C项;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5 菏泽三模)如表是小明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
农 业 手工业 商业
洞庭湖、鄱阳沏、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江苏宜兴、江西半城的青光制边发展迅速;扬州、会指等地盛产纸张 建康、江陵等成为苦名的商业城市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外文化的交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导图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施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方面,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故题干思维导图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黄河流域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8.(2025 中牟县校级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币种类多样,但形制一如汉制,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继承了汉代五铢钱的圆形方孔形制(如图)。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出( )
A.文化认同的加深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铸币技术的衰退 D.政权更迭的频繁
【分析】主要考查民族大融合。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圆形方孔钱是中原传统文化象征,这种继承体现各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反映文化认同加深,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商品经济受破坏,并非繁荣,且钱币形制继承与商品经济繁荣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继承形制不代表铸币技术衰退,题干未体现技术变化,排除C项;政权更迭频繁是时代背景,可钱币形制继承反映的是文化层面,非政权更迭本身,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5 铁西区二模)“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 )
A.改穿汉服 B.采用汉姓
C.使用汉语 D.与汉人通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改穿汉服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鲜卑人在服饰方面向汉族学习,如禁止鲜卑人穿本民族服饰,改穿汉服,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
采用汉姓也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举措,即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例如独孤氏改为刘氏等,题干未提及姓氏相关内容,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明确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说鲜卑语,即要求使用汉语,C项正确;
与汉人通婚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融合。但这与材料中所提及的语言使用要求不相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
10.(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表是某次改革实施的情况。这次改革是( )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兰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改为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题关键在于识别表格中“鲜卑姓改汉姓”这一措施对应的改革。
【解答】管仲改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等,未涉及鲜卑姓改汉姓(当时鲜卑族尚未大规模进入中原),A错误;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与鲜卑姓改汉姓无关(当时鲜卑族活动区域与秦国不同,且变法无此内容),B错误;
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其中就包括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如表格中“拓跋”改“元”等,C正确;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内容涉及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主要是解决北宋积贫积弱问题,与鲜卑姓改汉姓毫无关联,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以及意义。
11.(2025 定远县三模)如表是云冈石窟供养人造像情况表(部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期 石窟 供养人形象
第二期(465—494年) 5窟 1处胡服供养人
11窟 39处胡服供养人;1处胡、汉服混杂供养人
13窟 14处胡服供养人
第三期(494—534年) 4﹣6窟之间中小窟 14处汉服供养人
11窟往西的小洞 20处汉服供养人
20窟以西 13处汉服供养人
A.民族交融加强 B.政权更迭频繁
C.南方经济繁荣 D.科技成果突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云冈石窟二期供养人多为“胡服”,三期多为“汉服”,服饰从胡服为主到汉服为主的转变,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服饰)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反映民族交融加强,A选项正确;表格内容围绕供养人造像的服饰,未涉及政权建立、更替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政权更迭频繁,B选项错误;云冈石窟位于北方(山西大同),表格数据聚焦北方石窟供养人,与南方经济状况无关联,C选项错误;题干是关于石窟造像中供养人的服饰人文信息,和科技成果(如发明创造、技术进步等 )没有联系,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12.(2025 广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由此可见,这些政权( )
A.鼓励农业生产 B.注重地方管理
C.认同中华文化 D.推崇科举考试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继承华夏文明王朝修史传统,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体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C选项正确;题干围绕政权继承华夏修史传统、接续华夏政制展开,未提及鼓励农业生产相关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重点是文化层面(修史、接续华夏政制),而非地方管理举措,B选项错误;科举考试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存在科举考试,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
13.(2025 三亚模拟)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他”对历史的主要贡献是( )
A.结束军阀割据局面 B.建立魏国
C.统一北方 D.促进农业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官渡之战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曹操仅统一北方,全国范围的割据局面由西晋最终结束,排除A项;
魏国由其子曹丕正式建立,曹操生前未称帝,排除B项;
据题干“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击败袁绍,随后平定乌桓、收服辽东,结束了北方长期军阀割据的局面,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这一贡献直接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并为后续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曹操虽重视农业发展,但题干更强调“外定武功”对应的军事统一核心贡献,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以及影响。
14.(2025 清远二模)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方统治者重视人口的政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没有介绍北方情况,没有对比无法得出南方政权强于北方,排除A项;题干重在强调晋重视人口政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没有涉及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15.(2025 泗水县三模)一位同学在观察一幅历史地图时,找到都城是建康:发现图例中的水稻主要种植区标识,以及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发达地区的标识,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范围内均有所标注。据此判断,这幅历史地图的名称应是( )
A.《三国鼎立形势》 B.《西晋形势》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魏迁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都城是建康;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发达,这些情况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故C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都城是建业,蜀国的都城是成都,曹魏的都城是洛阳,排除A;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排除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知识。
16.(2025春 潜山市期末)《资治通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好雄”,京剧《击鼓骂曹》唱道:“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对于文学和历史书中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
A.文学中的人物经过了艺术加工,源于历史,可以信服
B.史书通常以历史文学为依据,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C.历史文学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D.三本书的作者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光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肯定曹操治世作用;《三国演义》尊刘抑曹,体现封建正统观念;京剧《击鼓骂曹》从忠义等角度贬低曹操,因作者阶级立场、创作目的不同,导致对曹操认识不同,D选项正确;文学人物经艺术加工,与真实历史有差异,不能简单说“可以信服”,且不是对曹操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A选项错误;史书应基于客观史实,不是以历史文学为依据,B选项错误;历史文学(如《三国演义》)有艺术创作,史书(如《资治通鉴》)注重客观记载,内容有差异,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对历史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
17.(2025 胶州市二模)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了曹操的治理措施,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通过材料,实行屯田制之后,“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说明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有利于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曹操的治理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18.(2025 翔安区二模)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如图,②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从公元220年﹣581年这一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分立,民族交融不断加强,D是正确的选项;A是①时代的特征;B是③时代的特征;C是④时代的特征。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9.(2025春 海口期中)郦道元引用周秦两汉以来有关文献达三百余种,结合实地考察,完成了《水经注》一书;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更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楷、草书尤为精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务实性 B.多元性
C.包容与开放 D.继承与创新
【分析】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解答】A.“务实性”概括不全,未直接对应题干中“传承—发展”的核心脉络,排除A项。
B.“多元性”概括不全,未直接对应题干中“传承—发展”的核心脉络,排除B项。
C.“包容与开放”更侧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C项。
D.据题干“郦道元引用周秦两汉以来有关文献达三百余种,结合实地考察,完成了《水经注》一书;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更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楷、草书尤为精湛”可知,三者均以扎实继承历史成果为前提,通过实践探索或理论深化实现突破,符合“继承与创新”的特征,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