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21:0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材料二: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界定为:……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构成文明的标志:
国家、城市、金属、文字
材料一: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国家产生的标志:
阶级、公共权力(政府、军队、监狱)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国家”和“文明”产生的标志
问题:请根据材料回答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构成文明的标志有哪些?
历史解释
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时间 原因 表现 (标志)
自主阅读课本P15,完成下列表格
原始社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出现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早期城市
私有制出现
阶级分化
约5000多年前
考古发现
牛河梁遗址中心大墓
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上层阶级(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
下层阶级(从事生产劳动)
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时间 原因 表现 (标志)
自主阅读课本P15,完成下列表格
原始社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出现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早期城市
私有制出现
阶级分化
约5000多年前
国家产生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
对内: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
对外:发动战争
上层阶级(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
下层阶级(从事生产劳动)
良渚古城—寻觅中华第一城
距今5300——4300年
浙江余杭
宫殿区、内城、外城
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1)时间:
(2)地点:
(3)结构构造:
(4)水利:
观看良渚古城视频,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
当时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良渚古城平面结构图
整个古城基本都以泥土堆筑而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城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问题一: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和炭化稻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
良渚古城—寻觅中华第一城
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不同墓葬规格的随葬品
(根据出土文物和姜军《良渚文化综述》整理)
高等级的墓随葬大量玉礼器
第二等级以随葬少量玉礼器和部分陶器为代表。
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
低等级为无随葬品的殉葬墓
问题二:随葬品数量的差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良渚反山M12号墓出土,墓主人可能是良渚古城的王者。
可能形成了统一的信仰体系
问题三: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这反映了什么?
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结合问题一到问题三,思考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证实了什么?
陶寺古城: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遗址位置
距今时间
古城情况
墓葬
考古证实
山西襄汾
约4300—4000年
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
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陶寺遗址铜环
陶寺遗址兽面形玉饰
陶寺遗址石磬
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的陶壶
陶寺遗址彩绘双耳罐
陶寺遗址釜灶
陶寺遗址观象台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的思考》
归纳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以中原为核心
相互影响
相互融合
分布广泛
各具特色
多元
一体
远古的传说
生活年代
地点
著名人物
著名战役
首领继承制
约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河流域
炎帝、黄帝、尧、舜、禹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传说时期的基本概况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禅让制
炎帝,
号神农氏
黄帝,
号有熊氏,轩辕氏
蚩尤九黎族的首领
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黄帝)。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部落 VS 黄帝部落
阪泉之战炎帝归顺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阪泉
根据材料,说说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炎帝,
号神农氏
黄帝,
号有熊氏,轩辕氏
蚩尤九黎族的首领
华夏族的形成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炎黄部落 VS 蚩尤部落
涿鹿之战,蚩尤战败
华夏族
根据材料,说说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逐鹿
人文初祖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
材料研读
由材料可知,华夏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因而华夏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海角天涯,同根同祖
从龙图腾和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龙是由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的身体组成。
华夏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
舜哥,你好像不错哦!
阿禹啊,我看好你
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
同甘共苦,治水有功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了解尧、舜、禹的禅让制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1.他们之间采用何种方式传位给下一任?
2.什么是禅让制?
禅让制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原始民主)
3.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史崇德—大禹治水
尧在位时,天降大雨,黄河发生了严重水患。舜在位时期命禹的父亲鲧(gǔn)主持治理黄河水患。
我可是个建筑系高材生,城墙就是我发明的!
那么你打算怎么治理水患呢?
砌墙!砌墙!砌墙!
“三达「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导河道,水无归宿。”
——《淮南子·原道训》
鲧用了9年的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
治水的重任来到了鲧的儿子——禹的身上。
学史崇德—大禹治水
看来老爹的方法不行!
那么你打算怎么治理水患呢?
根据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思考禹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禹用疏导的方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趋势,开凿河渠引水入海,平息了洪水。
创新精神;
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敬业精神;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1.“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B.炎帝曾经教民开垦耕种
C.黄帝经常入侵其他部落 D.部落之间存在攻伐现象
2.《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在河南白营遗址、矬李遗址均发现了距今约四千多年的水井,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水井存在。由此可知(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古书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3.传说黄帝安抚万民,平定四方,诸侯咸服。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在我国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广泛。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人文初祖,中华儿女也有“炎黄子孙”之称。这表明(  )
A.古史传说皆确凿可信 B.黄帝时期已经出现分封制
C.黄帝陵是黄帝安葬地 D.黄帝认同推动了华夏认同
D
B
D
部落首领的故事
《韩非子》载:尧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都主动承担责任。
《史记》载: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让他在河畔耕种,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让他居住,在河滨制陶,在那里的陶器没有不好的.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都市.
立,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u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它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
仅参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