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与特征。
3.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白纸、圆片、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学
1.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考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指定学生汇报)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书中的图)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圆的认识)
2.认定目标
对于圆,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小组交流,汇报(用茶杯盖,三角尺上的圆等)
2.动手操作1:用圆规画圆。
操作要求:
(1)自己用圆规尝试画圆。
(2)同桌两人交流,说说画圆的基本方法。
3.全班交流:
(1)谁来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到黑板把圆画出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长)
②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定点)
③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三、自学交流,理解概念
1.分组自学,认识有关圆的基本概念。
自学提示:
(1) 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 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怎样表示?
(3) 在自己画出的圆中标出半径、直径和圆心。
2.分组汇报自学成果。
3.及时练习,巩固概念的理解。
(1)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圈里。
(2)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多媒体出示图)
四、再次操作,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2: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片、直尺、圆规等,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把小组发现的结论,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儿进行交流。
2.小组汇报:
(1)用连一连,画一画的方法说明圆有无数条半径。并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得出圆的半径都相等。
引导思考:这个结论大家觉得对吗?有补充吗?
得出:应该说明在同一个圆里。
(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直径是半径的2倍,反过来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4)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引导思考: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5)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提示:同学们手中如果还有其他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的,可以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分享。
3.及时练习,巩固概念的理解。
(1)画出一个直径是3厘米的圆。
(2)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6cm,这个圆的半径是(6)cm,直径是(12)cm。
五、联系实际,解释现象
解释生活现象。
1.餐桌为什么做成圆形?
2.为什么这些都称为圆桌会议?
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六、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刚才,大家会用圆规来画圆,而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无法用圆规画圆。
(1)篮球场中间的圆怎么画?
(2)如果要把圆画得更大一些,怎么办?
2.动手操作3:
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3.分享各个小组创造出来的画圆方法。
4.联系生活,思想教育
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七、评价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从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给自己评价一下。
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课后进一步调查与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