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07: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造房子”主题展开,《家里的物品》是其中重要的一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家中物品,让学生认识到物品的多样性、材料的不同以及用途的差异,进而了解物品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家中物品的探究,为后续设计和建造小房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类家中物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观察和深入思考。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但分类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在课堂上,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逐渐有了合作学习意识,但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教学目标分析(含核心素养导向)三、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学生能认识到家中物品具有多样性,不同物品由不同材料制成,且具有特定用途以满足生活需求。理解物品的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关联。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家中物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物品特点,能根据一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并解释分类依据。
3.探究实践:经历观察家中物品、收集信息、小组讨论交流及实践操作(如物品分类、简单物品改造)等探究过程,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意识到合理使用和爱护物品的重要性,增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面了解家中常见物品的类型、特征、材料及用途,熟练掌握根据不同标准对家中物品进行分类的方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品与人们生活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对物品的认识转化为在生活中合理使用、爱护物品以及创新利用物品的实际行动。五、教学法1.观察法:提前让学生在家观察物品,课堂上展示实物与图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物品特征,如形状、颜色、材质等。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物品分类标准、合理使用与保管方法及改进设想,促进学生思维碰撞与合作交流。3.实践操作法: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物品分类实践和简单物品改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4.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材质、功能物品,引导学生分析差异及与生活需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提着装满常见家中物品的袋子走进教室,神秘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神奇百宝袋,里面是家里常见宝贝,猜猜有什么?”接着依次拿出物品,每拿出一个,询问学生物品名称、在哪见过及用途。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猜测,看到物品后快速说出名称、用途等,如看到遥控器,学生说在客厅见过,用来调电视节目。
设计意图:以神秘有趣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观察与分享
1.物品特征描述
教师活动:展示沙发、冰箱等家中常见物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形状、颜色、材质、大小等特征,邀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物品特征,并适时补充完善。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积极举手描述,如描述冰箱:“冰箱是长方体,银色,外壳是金属,很大,能装很多东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2.物品用途分享
教师活动:请学生分享在家使用过物品的用途,鼓励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发言,如介绍洗衣机:“洗衣机能帮妈妈洗衣服,省时间和力气。”其他学生补充还能洗床单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了解物品用途,感受物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4-6人小组,提出讨论问题:
“按哪些标准对家中物品分类?”
“怎样合理使用和保管物品,延长使用寿命?”
“家里物品有无改进之处,如何改进?”
巡视各小组,倾听讨论,适时引导启发,如引导从功能、材质、使用频率思考分类标准,从防潮、防晒、定期清洁考虑物品保管方法。
学生活动:各小组热烈讨论,分享观点想法,记录讨论结果,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如讨论物品分类时,提出按功能分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讨论物品保管,提到电器要防潮,木质家具要避免暴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品相关问题。
四、实践操作
1.手工制作指导
教师活动:为学生发放纸盒、塑料瓶等制作材料及剪刀、胶水等工具,展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手工作品,如塑料瓶风铃、纸盒收纳盒,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想法进行创作。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指导,参考范例,发挥想象,动手制作,如将纸盒剪成合适形状,用彩笔装饰制作收纳盒;把塑料瓶剪出造型,穿上绳子制作风铃。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体验物品创新利用的乐趣。
2.物品分类实践
教师活动:提供多种家中物品实物或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对物品进行分类,如按材质将金属制品(钥匙、易拉罐)、塑料制品(塑料玩具、塑料杯)、木制品(木筷子、小木块)分开,并向全班解释分类原因。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物品分类方法的掌握,加深对物品特性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物品特征、用途、分类方法及物品创新利用,强调物品与生活的紧密关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探索物品奥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点,分享本节课收获体会。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家里的物品
一、物品特征
形状颜色材质大小
二、物品用途
满足生活需求
三、物品分类
功能:生活用品、学习用品……
材质:金属、塑料、木头……
四、创新利用
废旧物品再制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