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最后的常春藤叶》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把握通正侧面描写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品味小说幽默,风趣但又深沉的语言特色
4、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把握通正侧面描写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四、教学课时:
1节。
五、教学内容:
1、作家作品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
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
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
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
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
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
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
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他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 亨利(美)(《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2、
文化常识
①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
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②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一)、
预习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塑造人物方法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字词积累(注音)
锡镴
赊账
暴躁
狭窄
咆哮
瞥
倾泻
苔藓
窗槛
唠叨
蹑手蹑脚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
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
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什么人做什么事,出现什么情况)
开端(第
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严重。(
病重)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病危)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转好)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不落真相。
(脱险)
实际上苏珊就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除此以外小说还有线索吗?时间、叶子和贝尔曼这条暗线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小说从“看叶子”到“想叶子”,
从“说叶子”再到“画叶子”,
常春藤叶成为
了小说的线索,
它由自然的景物变成了具有精神内涵的象征物)
(三)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
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从而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作者最后才点出那片叶子是画在墙上的,前面的情节中有没有对此进行暗示和铺垫?请找出来。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小说的结尾尽管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面已有铺垫和暗示:
①苏艾把琼珊的病情告诉贝尔曼后,贝尔曼说了这样一句话:“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
②经过两夜的风吹雨打,不但那片叶子还挂在藤枝上面,而且靠近叶柄的颜色还
是深绿的。③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④贝尔曼患病时,“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4、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 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
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
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大家说这片叶子画得好不好?(不好)什么那为什么还说是杰作呢?
5、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①“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辈子潦倒失意的老画家心血和生命的结晶,
放在小说最后一句高潮点上,
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思考。(对已)
②最后一次的“杰作”不是说画得多逼真,
而是因为它体现了老画家的牺牲精神、奉献情怀。(对人)
③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对人)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A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引起震撼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B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
人是怎样冒雨
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
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C更表现文章的主旨,给现老贝乐曼的无私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6、小说中塑造了四个人物形象,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贝尔曼
苏艾
琼珊
医生
注: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
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
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7、本文又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穷困失意、牢骚满腹、善良、有同情心、崇高的爱心、
自我牺牲精神)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初见贝尔曼时
告诉我们: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贝尔曼是一个牢
骚满腹、穷困失意、郁郁不得志酗酒成性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
一阵子”,写出
他的性格暴躁、但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侧面描写
重见贝尔曼
(行动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环境描写)
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的在墙上。它是藤上
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
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 二十英尺 的一根藤枝上面。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
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上屋檐上倾泄下来。
(狂风暴雨,环境极其恶劣烘托伟大与无私)
请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社会环境(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象征和暗示、揭示主题)
8、环境描写衬托人的内心的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苏珊进行分析)
点拨:
第一次(
18~28
段)
,
很细致很充分。
院子“空荡荡、阴沉沉”,
常春藤“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老极老”,
叶子“差不多全吹落”,
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松动残缺”,
着力描写常春藤叶的(枯败、萧索),
渲染悲凉的气氛,
与琼珊的悲观心情协调一致。(枯败、萧索——悲观哀伤)
第二次(
36
段)
,
很简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只一句话。“瞥”是因为“担心”,“对瞅”表明内心的焦急和无奈,
而“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则渲染气氛、从侧面突出了琼珊焦灼悲凉的心境。(凄寒,紧张——焦灼、悲凉)
第三次37
段
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的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
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
它傲然挂在离地面 二十英尺 的一根藤枝上面。
作者细致地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傲然”表现了叶子给人的惊喜,
但琼珊的心情没有改变。飘摇的孤叶的描写,
让人悲从中来。(萧瑟,残败——更加悲凉)
(四)、有人认为,
奄奄一息的琼珊靠一片叶子就能活下来不合情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鼓励学生从合理和不合理两方面讨论。
提示:
既合理也不合理。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是因为小说中除了描写老贝尔曼的无私牺牲外,
还写了苏艾无微不至的关怀、医生的尽职尽责不轻言放弃,
所有这一切,
最终使琼珊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不合理是因为信念超越了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
这不是现实的常态。它更多的是作者诗意的想象,
包含着强烈的主观价值判断。和作者在常春藤叶背后寄托的的人文情怀。
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
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
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
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对小人物艰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的生存状况和悲惨的命运充满同情,
他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加以放大,
才使得小说有了如此美好动人的结局。这其实是作者伟大人格的投射,
是作者的理想为人生架设的生命支点。是作者寄托的的人文情怀。
理解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背后的人文理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
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创作中“含泪的微笑”的含义。“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
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
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正因为如此,
作者写小人物的辛酸遭
( http: / / www.21cnjy.com )遇,
多以幽默、反讽、调侃的手法和笔调,
表现出对社会人生认识的清醒和冷峻。难能可贵的是,
作者饱经忧患却仍然对人生充满了执著的理想:
他相信一片绿叶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他相信信念可以战胜死亡,
他相信凄风苦雨中的人生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最后一片叶子
”
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五、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①关于欧·亨利式的语言:有人认为欧·亨利的语言是“带泪的微笑”,你感受到了吗,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主要通过语言描写)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用幽默、风趣)
告诉我们: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已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用幽默、风趣)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说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用幽默、风趣但也深沉“含泪的微笑)
品味: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
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理解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背后的人文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
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创作中“含泪的微笑”的含义。“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
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
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三)课后练笔:
想象
老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树叶?
用文字表述,想象要合情合理,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范文: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
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
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
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
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