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20: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2《最后的常春藤叶》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2、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法”,播放幻灯:《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奉献》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点亮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欲知详情,请大家快速阅读,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小说情节梗概。
3、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令人难以磨
( http: / / www.21cnjy.com )灭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一旦进入我们的脑海,往往会常忆常新,经久不忘。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活”在你们心中的人物形象。比如说:前不久我们看过的一部由雨果名著改编的《巴黎圣母院》,影片中形貌丑恶但内心善良美好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美丽奔放的娜丝美那达;道貌岸然的神父等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再如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父亲的背影、少年闰土、咸亨酒店里穷酸书生孔乙己等。今天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欧·亨利在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
( http: / / www.21cnjy.com )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小说集《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三、词语整理:
转弯抹(mò)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mā——抹布、抹脸、抹桌子)(mǒ——抹杀、抹黑、抹粉、抹一鼻子灰、抹零)
矮墩墩(dūn):形容矮而粗壮。
昵(nì)称:表示亲昵的称呼。
蹑(niè)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苔(tái)藓:植物名。(tāi——舌苔)
气吁吁(xū):形容大声喘气的样子。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数(shǔ)落:列举过失而指责,泛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责备;不住嘴地列举着说。(数不胜数、数典忘祖数九、数一数二、数米而炊、数说、数来宝)(shù——数目、分数、数轴、数字)(shuò——数见不鲜、频数)
咆哮(xiào):怒吼;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窗槛(jiàn):窗子栏杆。(kǎn——门槛)
瞥(piē)着:很快地看一下。
对瞅(chǒu):面对面地看着。
冥冥中:昏暗;阴间。
掺(chān)杂:混杂。(shǎn——掺手)
四、理清小说脉络,明确线索(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一)小说层次划分:
开端:(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发展:(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高潮:(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二)时间安排:
1、十一月的一天———琼珊病倒——————老贝尔曼准备画“杰作”
2、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老贝尔曼冒着雨雪画出“杰作”
3、第二天早晨————琼珊丧失生存信念——老贝尔曼得病
4、第三天天色刚明——琼珊重拾生存信念——老贝尔曼病危进医院
5、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老贝尔曼去世
(三)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结合物:常春藤叶
(四)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
老画家贝尔曼画出“杰作”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常春藤叶上的琼珊。
五、文本研习:
1、小说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明确:苏艾、琼珊、医生、贝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曼。主人公应该是贝尔曼。(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小说通过外貌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描写等手法突出了贝尔曼是一个在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的老人,但善良具有同情心,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小说在人物的内在美和人物的外在特征方面形成对比。
小说有三处描写:他的唠叨和做模特(直接描写),病倒(医生的间接描写),去世(苏艾的间接描写)。
第31——36段,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老贝尔曼的个性特征。
3、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4、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为什么说“最后的一片叶子”是他一生中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对生的依恋。它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幅“杰作”既融进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更融入了他的善良、爱心甚至生命。
5、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常春藤叶可以说是琼珊的精神支点,是生存信念的寄托。第43段“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即是叶子在琼珊心目中的生存支点。)
6、如何理解“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3)主题得到升华:艺术家的热爱他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板书]
自然——生命的延续
叶子
精神支点
画作
杰作、绝笔
人间真情、真爱、信念
7、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8、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这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最后的入狱。)
9、小说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没有伏笔?
明确:第40段“叶子贴在墙上”中的“贴”;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40段“深绿”“黄色”与最后一段中的“调色板”“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形成前后的呼应;第44段“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第46段“仍在墙上”——结尾“不飘不动”。
10、小说的环境描写有哪一些?作用是什么?
明确:开头几个段落“人物的生活环境”,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开头住处的环境描写——华盛顿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突出了这些搞艺术的人都是贫穷之人,是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后两段以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六、主题归纳:
(一)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二)主旨拓展: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失业后,心情糟透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牧师听完了他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惟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他认真思索,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记住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我们可以通过沉淀自己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走出困境创造辉煌。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沉淀自己使我们像文中的苏艾和老贝儿曼一样用心去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人类的福音将真正的到来了!
七、语言特色: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作业布置】
1、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片断作文。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的情境描写。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相关练习。
3、拓展性阅读: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