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20:1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2《最后的常春藤叶》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2)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体会欧·亨利的小说喜剧形式与悲剧内涵的巧妙结合。
二、学习重难点:

1
)把握“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的独特构思;

2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强信念,珍爱生命。
三、学习流程
模块一、情境引读
1、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积累关键信息。
作者简介:欧 亨利(O,Henry,18
( http: / / www.21cnjy.com )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 悉尼 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21cnjy.com
创作背景:《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于19世纪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末的思想充斥于西方文坛。再加上美国资本主义在此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托拉斯形成,贫富差距拉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而一小撮富翁们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欧·亨利始终是一位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作家。www.21-cn-jy.com
2、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划出重点字词,并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锡镴(

昵称(

苔藓(
)(

气吁吁(

殡仪馆(

砖砌(

唠叨(
)
窗槛(

咆哮(
)(

借助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明目张胆:
一筹莫展:
不以为然:
错综复杂:
模块二、整体感知
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住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完成下表: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时间线索
人物、情节
十一月
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
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下午
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
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模块三、重点研讨:
1、情节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尽管有不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小说家在极力倡导情节的淡化,但是迄今为止,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还是无法撼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小说最撼动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并说说自己的看法。21·cn·jy·com
情节:
小说的结局部分
参考观点:这一部分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苏艾的揭秘。即:老贝尔曼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也恰恰是这幅杰作给予了琼珊活着的勇气、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1·c·n·j·y
2、在小说中,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事物上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匠心。本文中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21·世纪
教育网
关系: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
原因:1、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果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
2、只要叶子不落,她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她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3、阅读语段,概括主人公贝尔曼这一形象特征。
①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②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③读课文第52节:重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④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总结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4、可以说,贝尔曼所画的那片常春藤叶属于他一生的杰作,请问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之所以说“最后的一片叶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不仅因为叶子画的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环节在文中属于略写,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导想象: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