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20:2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1《我与地坛(节选)》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www-2-1-cnjy-com
教学重点:
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问题研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由情境导入>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和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张海迪、海伦、霍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投影),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
( http: / / www.21cnjy.com )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思考探究,解读文本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关键词)
例如: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可让学生读课文找许多有关写两者缘分的语句)
从“我与地坛”的缘分入手,写了作者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只去地坛,而没有去其它地方,地坛是怎样的地坛呢 (抓第三节)
古园:<荒芜、冷落、废弃>
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雕栏散落
柏树苍幽
草藤茂盛
我:<失魂落魄>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1cnjy.com
那么,作者在地坛当中看到了些什么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坛有怎样的特点吸引作者呢(结合上文) 我们就以第5段为例分析以下地坛景物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
这些景物给了作者怎样的启迪?21·cn·jy·com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像小雾一样,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希望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这对作者启发大,今后他也要去做些事情www.21-cn-jy.com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蝉脱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2·1·c·n·j·y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万道金光----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总结: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来的响动,片刻不息。”
因此园子的特点是“荒芜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却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看到了地坛的生机,唤起了生活的信心,也理解了它的意图。21教育网
3.看了地坛景物后,作者在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哪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就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4.作者对于这三个问题又是如何解答的
由前文我们知道地坛给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因此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21·世纪
教育网
5、听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录音,思考此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关键句: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他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六个譬如
(对生命解读的景物描写)
落日
生与死矛盾思考,结合自己遭遇
高歌的雨燕
只要一息尚存,就唱出心声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
活力的象征,生命的写照
苍黑的古柏
慨叹人生短暂,激发作者对生命价值叩问
夏日的暴雨,草木泥土的气味
生命的气息,它们在古园中重生
秋叶的味道
“化作春泥更护花”壮烈和幸福
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5年。2-1-c-n-j-y
小结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21
cnjy
com
2、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来源:21cnj
y.co
m】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例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出处:21教育名师】
板书:
作业:
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生命的看法?
2、学会关心残疾人,帮周边有缺陷的人做一件好事。
3、创新活页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