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教案4

文档属性

名称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20:2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1《我与地坛(节选)》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文章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能力目标
学习、借鉴本文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深沉的哲思,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德育目标
体悟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积极面对人生。
学会感恩,珍惜母爱,孝顺父母。
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难点: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文章。
●学生活动设计
快速阅读、精读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课文,理解地坛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夺金镜头短片,约三分钟。
同学们,这些健儿们虽然身有残疾,但那种顽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的拼搏精神,我们有没有呢?人生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当像他们一样去拼搏、去追求。司马迁受刑后仍坚持写完巨著《史记》;张海迪坐着轮椅为他人减轻痛苦;罗斯福坐着轮椅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伦·凯勒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却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一位遭受了命运残酷打击的残疾人作家用十五年时间参悟的生命意义――《我与地坛》。
二、作者介绍(ppt)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在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21岁时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潜心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园子中的一切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
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并从地坛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四、品味第一部分
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读第一部分,思考: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初见地坛给人什么印象?
明确:我失魂落魄,找不到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的方向。作者“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地坛“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是“一座废弃的古园”,也被社会所遗忘。作者感到他与地坛有着同样的命运,地坛能感受到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所以“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2.在园子里,作者思考了些什么问题?荒
( http: / / www.21cnjy.com )芜但不衰败的园子给作者以怎样的启示?园子里只有荒芜的景象吗?“园子荒芜但不衰败”表现在哪些地方?(朗读并思考)
明确:
作者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②为什么生;③怎样活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怎样活才是真正应该花精力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而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
“蜂儿如一朵小雾……片刻不息”(学生找出来并朗读)
写古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
( http: / / www.21cnjy.com )虫甚至露水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世界,使作者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即使是残疾人,也可以活得快乐幸福。
第6节中,作者从“荒芜但不衰败”的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中找到了答案,对于“死”的新的看法: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⒊文章第7段,写到怎样活,文中仍然有一段景物描写,作者由此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为什么“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明确:第七节景物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对生命的解读。作者在此发现了古园历久弥新的活力,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史铁生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古园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家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去寻找生命的感悟,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五、小结
课文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我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坛,即命运受到重创后,作者面对地坛的思考。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缤纷的生命世界给了作家无限的启迪。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之路。与困难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六、作业
诵读全文,领会作者情感。
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字里行间体现出你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感受母亲深沉无悔的爱,理解我对母亲的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
二、感受母爱
ppt:
感受母爱,读懂母爱,感悟生命,启迪人生。
1、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风华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面对这一苦难,母亲和儿子分别是怎么对待的呢?母亲为儿子做了些什么?(ppt)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文章的第二部分,找到问题的答案。
明确:儿子:总独自跑到地坛去,苦闷,脾气坏到极点,痛苦,绝望。
母亲:疼爱,理解,无言的的帮我去地坛,到地坛悄悄的找我。
问:儿子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残疾了,对于做母亲的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母亲是怎么对待残疾的儿子的,文中母亲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
答:细节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起一件什么事有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望着我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第3段)分析:其实母亲很担心我独自去地坛会发生什么不测,但是母亲理解,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她知道我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母亲内心十分矛盾,但是她明白:不能仅仅是让儿子活着,儿子得重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未来的日子还要靠他自己去创造。“如果真要出什么事,也只好由我自己来承担。”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以及母亲的聪慧坚韧。
细节二:“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好好的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的转身回去。”“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第8段)分析:母亲来找我表明母亲担心我做傻事,但是母亲又怕伤了我自尊,怕我认为她不把我当正常人看待,就悄悄的来看我,没看到我,又心急如焚的默默的找我。多年来,母亲重复这样无声的行动,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深,她内心的苦就有多重。
小结延伸:“母亲宁愿残疾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
话题: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想想我们自己的妈妈,她们平时是怎么表现对我们的爱的。
讨论:当你深夜睡着时,妈妈为你拾起被子轻轻的盖在你的身上;
当你生病时,妈妈为你熬的鸡汤和流下的焦急的泪水;
当你受到委屈时,妈妈默默的安慰你;
天凉了,妈妈嘱咐你多加一件衣服。等等。
这些事情在我们平时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甚至都未深切的感受到,因为母爱是默默的,毫不张扬的。
事1:寄宿生难得回一次家,每次返校时,爸爸妈妈都执意要送我上车,直到车离去很远,隐隐约约还能看见他们的身影。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是永无止境的。
事2:有一次妈妈打电话过来,我问有什么事,她说做了一个梦,梦不好,打电话问候一下我才放心。父母时时刻刻都牵挂着我们。
事3:平常只有周末才要爸爸妈妈打电话过来,周三那天生病了,于是打电话回去,可是老是忙音,原来,妈妈也正好打电话回来,看来真是母子连心啊。
2、儿子是否一开始就明白了母亲的这份爱,在回忆母亲时,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ppt)
明确:作者一开始并未明白母亲的这份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被命运击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到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找出作者设想的段落,第3段,请同学们齐读。这是一位内心压抑着无限痛楚的母亲,我懂得这份母爱时,已经迟了;
曾有好多回,母亲到地坛找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我却故意不让母亲找到,现在想来,我的心情怎样:痛悔。我为自己的倔强和羞涩痛悔。或许我们曾跟父母闹过矛盾,曾悄悄的躲起来不让父母找到,有没有想过父母的焦急无助呢?仔细体会作者的心情,请同学们齐读第8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师读第5段。作者对母亲的去世留下了无尽的悔恨和遗憾。
小结延伸话题:父母的爱是毫不张扬的,爱的方式是平凡的,要靠我们做子女的去体会,去设想,去感悟。
我们平时是怎么对待我们的爸爸妈
( http: / / www.21cnjy.com )妈的呢?是不是厌烦了他们的唠叨,是不是羞于提到他们的职业,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等等。
有没有在他们累了时,送上一杯茶;有没有在他们不开心时,安慰他们;有没有忘记他们的生日并祝福他们;有没有在我们生日时,感谢他们赐予我们生命;在同事的一次生日饭局上,妈妈对女儿说,只要你幸福,我们就幸福。当时我眼里闪出了泪花,非常感动,是啊,父母的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最无私的爱,他们不求回报。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份亲情,好好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3、母爱无言,深情无声,爱在行动,爱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是母亲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抚平了我遭受的巨大创伤,让我焕发了新生,增强了活下去、活出个样子的勇气。
(ppt)母亲:
a
帮“我”上地坛:无言目送
b
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
c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
读懂: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母亲”是爱儿子的,难道儿子就不爱他的“母亲”吗?
当然爱。,其实儿子也是很爱“母亲”的。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双方的,正因为有爱,所以儿子才会去设想“母亲”的心理,才会去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才会想写小说回报“母亲”,让“母亲”骄傲,才会在事业有成后到地坛去,整日地怀念“母亲”。
(ppt)儿子:
a
设想母亲的心理
b
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c
写小说回报母亲
d
整日怀念母亲
坚强的面对人生。
小结:史铁生在“母亲”身上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懂了“苦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也为所爱的人更坚定地生活下去。他从母亲身上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母亲”理解儿子,儿子读懂“母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找到第九段的最后一句话,生齐读。母亲用爱包容了我,用她坚韧的意志感染了我,使我坚强的面对人生。
三、小结
请同学们深情的朗诵第七段,带着深深的敬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一起来追忆母亲,怀念母亲。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献上一首《烛光里的妈妈》。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我们的妈妈,让我们为爱我们的人更好的生活。
四、
作业
写一篇《
妈妈,我想对您说》。(ppt)注意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