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秋 大同区期中)原始农业产生后,中国北方和南方主要种植的作物分别是( )
A.粟和稻 B.稻和玉米 C.豆和粟 D.麦和稻
2.(2012秋 巍山县期中)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
A.水稻、小麦、玉米 B.水稻、粟、蔬菜
C.水稻、玉米、花生 D.粟、小麦、蔬菜
3.(2025 镇江)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 )
A.《探秘山顶洞人》 B.《走近河姆渡文化》
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
4.(2025 湘桥区二模)如图为距今约7~5万年前的广东清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骨器。这可用于说明,该区域先民( )
A.手工艺方面取得进步 B.生产分工较为明确
C.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D.已经过上定居生活
5.(2024秋 金湾区期末)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省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距今约60﹣8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它填补了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与该遗址属同一时代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村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牛河梁遗址
6.(2025 双阳区一模)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有力证据是( )
A.传说、遗址 B.遗址、化石 C.记载、遗物 D.遗物、传说
7.(2025 重庆)如图为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这可用于研究我国( )
A.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 B.史前时期的制陶技术
C.青铜食器的冶铸水平 D.瓷器用具的烧制工艺
8.(2024秋 巫山县期末)在司马迁的史观里,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四边”之族的祖先都一同纳入华夏族同祖同源的世系中,被后世认可并传承下来。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隔阂 B.民族认同 C.文化传承 D.尊王攘夷
9.(2025 长沙校级模拟)“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远古人类能够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狩猎工具的改进
C.建造房屋 D.火的使用
10.(2024秋 丹徒区期末)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这说明“郧县人”化石的出土是( )
A.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 B.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 D.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11.(2025 玄武区模拟)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可靠证据
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磨制石器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12.(2025 广饶县一模)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海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半两钱
13.(2024秋 相城区期末)《史记》载,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还“薄衣食”“卑宫室”,最终“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反映大禹( )
A.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B.“凿空”西域的探险精神
C.“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品格
D.推动鲜卑汉化的改革精神
14.(2025 绿园区二模)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B.都发现了头骨化石
C.都属于旧石器时代 D.都会人工取火
15.(2025 烟台)古地磁法是通过测量岩石或矿物中的剩余磁性来推断岩石的形成年代。考古学家运用这一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某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该古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据此判断,“该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6.(2024秋 新县期末)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有的灰烬成层分布……在元谋人、蓝田人等生活过的地区的地层里也有类似的发现。这说明当时人们会( )
A.制作骨针 B.种植水稻
C.使用火 D.铸造青铜器
17.(2024秋 安阳县期末)禹的遗迹和纪念地在国内有很多。如图是山东禹城县的禹王亭遗址。人们纪念禹的主要理由是( )
A.攻灭蚩尤 B.教民冶铁 C.治理水患 D.建立商朝
18.(2025 盐都区三模)近年来,植物考古被运用到红山文化晚期的哈民忙哈遗址中,在哈民忙哈遗址植物浮选工作中,发现有粟、黍、藜、大籽蒿等碳化植物种子80多万粒。这说明红山文化晚期( )
A.处于采集渔猎阶段
B.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C.原始农业逐渐发展
D.原始农业生产起步较晚
19.(2025 双清区三模)《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材料中的历史叙述反映了( )
A.早期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兴起
C.禅让的传说 D.世袭制开始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0.(2023秋 陵城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怎样的生活?
(2)材料二反映了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我国什么远古人类时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秋 大同区期中)原始农业产生后,中国北方和南方主要种植的作物分别是( )
A.粟和稻 B.稻和玉米 C.豆和粟 D.麦和稻
【分析】本题以原始农业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
【解答】生活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生活于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实际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原是农业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2012秋 巍山县期中)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
A.水稻、小麦、玉米 B.水稻、粟、蔬菜
C.水稻、玉米、花生 D.粟、小麦、蔬菜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
【解答】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坐落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半坡和河姆渡生产生活的主要特点。
3.(2025 镇江)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 )
A.《探秘山顶洞人》 B.《走近河姆渡文化》
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这是适应南方潮湿环境的建筑形式。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群之一,碳化稻谷遗迹能证明他们的水稻种植活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象牙雕刻等装饰品。所以《走近河姆渡文化》这个片名与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素材相契合,B项符合题意,正确。
A.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他们居住在洞穴里,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还没有出现干栏式建筑,也没有种植水稻(不存在碳化稻谷遗迹)。不符合题意,排除。
C.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干栏式建筑不同,且半坡人主要种植粟,而非水稻(没有碳化稻谷遗迹相关特征 )。不符合题意,排除。
D.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大汶口文化的房屋多为地面建筑等,与干栏式建筑特点不同,其农作物种植情况虽有多种,但题干素材所呈现的典型特征与大汶口文化关联性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5 湘桥区二模)如图为距今约7~5万年前的广东清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骨器。这可用于说明,该区域先民( )
A.手工艺方面取得进步 B.生产分工较为明确
C.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D.已经过上定居生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出土的石器和骨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加工痕迹。这表明先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加工技术,不再使用天然的石块和骨头,而是通过打磨、修整等工艺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这种加工制作工艺上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先民在手工艺方面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A项符合题意,正确。
B.仅从出土的石器、骨器,无法判断当时生产分工是否明确,没有足够信息表明存在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材料中没有关于财富分配、社会阶层差异等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出土石器、骨器不能直接证明该区域先民已经过上定居生活,定居生活需要有房屋建筑、固定的生活遗迹等多方面证据支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秋 金湾区期末)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省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距今约60﹣8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它填补了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与该遗址属同一时代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村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牛河梁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故A符合题意;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牛河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磨刀山遗址属同一时代的是北京人遗址。
6.(2025 双阳区一模)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有力证据是( )
A.传说、遗址 B.遗址、化石 C.记载、遗物 D.遗物、传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演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遗址和化石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遗址是古代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留下的场所遗迹,通过对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到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信息,B项正确;传说不能作为有力证据,传说往往包含了一些虚构的元素,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虽然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信息,但经过了人们的加工和演绎,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单独作为证明历史的有力证据,AD选项中均包含“传说”,排除AD项;记载和遗物有一定局限性:记载方面,在甲骨文发明以前,中国有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和一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而且即使有文字记载,也可能存在记载不准确、不全面或因年代久远而失传等问题。遗物只是历史的一部分物质留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等信息需要通过遗址等其他证据共同解读,单独的遗物很难全面证明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排除C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人类的演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7.(2025 重庆)如图为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这可用于研究我国( )
A.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 B.史前时期的制陶技术
C.青铜食器的冶铸水平 D.瓷器用具的烧制工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题干中河南三门峡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如仰韶文化),图片中的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文物,这一时期以彩陶工艺著称,被称为“彩陶文化”,彩陶艺术达到繁荣,是研究史前制陶技术的重要对象,彩陶盆采用泥质红陶,通过泥条盘筑法成型,这是仰韶文化中期成熟的制陶技术,仰韶文化制陶技术经历了手制、慢轮修整等阶段,部分彩陶盆已采用慢轮修整技术,器形规整,纹饰精美,B项符合题意,正确。
A.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彩陶盆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C.青铜食器属于青铜时代,远晚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瓷器是后来发展的产物,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4秋 巫山县期末)在司马迁的史观里,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四边”之族的祖先都一同纳入华夏族同祖同源的世系中,被后世认可并传承下来。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隔阂 B.民族认同 C.文化传承 D.尊王攘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认同,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题干未涉及“民族隔阂”的问题,故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祖先都一同纳入华夏族同祖同源的世系中,被后世认可并传承下来”可知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故B正确;
C.题干涉及的是民族认同,未涉及文化传承,故C错误;
D.“尊王攘夷”是齐桓公争霸时提出的口号,与题干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纳入华夏族同祖同源的世系中,被后世认可并传承下来”进行作答即可。
9.(2025 长沙校级模拟)“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远古人类能够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狩猎工具的改进
C.建造房屋 D.火的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有了保障,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
【解答】A.半坡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粟的人类,河姆渡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有了保障,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远古人类能够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发展。A符合题意。
B.狩猎工具不断的改进,使原始居民获取的猎物不断增加,与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无关,排除B。
C.建造房屋是过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原因,排除C。
D.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就会使用火,火的使用不是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因,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需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需牢记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是我国农耕原始居民的代表。
10.(2024秋 丹徒区期末)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这说明“郧县人”化石的出土是( )
A.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 B.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 D.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分析】本题考查郧县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郧县人”化石出土是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A项正确;题干中“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不是神话传说,是实物史料,因此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说法错误,排除B项;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与题意不符,“郧县人”时期距今100万年,原始农耕时期约七八千年,排除C项“郧县人”大致距今100万年,父系氏族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郧县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1.(2025 玄武区模拟)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可靠证据
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磨制石器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是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化石,郧县人 3 号头骨距今约 100 万年,并非最早,排除A项;
B.郧县人3号头骨作为直立人化石,是研究中国古人类起源、演化及生存状况的重要实物证据,具有可靠性,B项正确;
C.直立人时期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该选项与史实不符,错误。排除C项;
D.原始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而直立人时期尚未出现农业,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2.(2025 广饶县一模)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海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半两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农作物种植,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说明河姆渡人学会种植农作物,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B项符合题意,正确。
A.A项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打制石器,与农业的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C.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不符合题意,排除。
D.秦半两体现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不能证明原始农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秋 相城区期末)《史记》载,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还“薄衣食”“卑宫室”,最终“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反映大禹( )
A.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B.“凿空”西域的探险精神
C.“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品格
D.推动鲜卑汉化的改革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了大禹治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可知,大禹治水,解决了水患,即使路过家门也没有回家,据材料“薄衣食”“卑宫室”可知,大禹廉洁奉公,不铺张浪费,A项正确;“凿空”西域的探险精神与张骞有关,与大禹不符,排除B项;“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品格与苏武有关,与大禹不符,排除C项;推动鲜卑汉化的改革精神是北魏孝文帝,与大禹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5 绿园区二模)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B.都发现了头骨化石
C.都属于旧石器时代 D.都会人工取火
【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元谋人、北京人以及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会制作石器工具,C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排除A;元谋人是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排除B;元谋人、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会制作石器工具。
15.(2025 烟台)古地磁法是通过测量岩石或矿物中的剩余磁性来推断岩石的形成年代。考古学家运用这一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某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该古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据此判断,“该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西南地区),距今约170万年,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20万年,时间、地点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人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排除C项;半坡人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元谋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6.(2024秋 新县期末)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有的灰烬成层分布……在元谋人、蓝田人等生活过的地区的地层里也有类似的发现。这说明当时人们会( )
A.制作骨针 B.种植水稻
C.使用火 D.铸造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蓝田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在元谋人、蓝田人等生活过的地区的地层里也有类似的发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说明当时原始人都会使用火,C项正确;制造骨针与山顶洞人相关,与题干中“元谋人、北京人”不符,排除A项;种植水稻说明农业发展,但与题干“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无关,排除B项;青铜器与题干“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蓝田人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7.(2024秋 安阳县期末)禹的遗迹和纪念地在国内有很多。如图是山东禹城县的禹王亭遗址。人们纪念禹的主要理由是( )
A.攻灭蚩尤 B.教民冶铁 C.治理水患 D.建立商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禹治水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确解读。
【解答】所学知识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C正确;攻灭蚩尤的是炎黄部落,排除A;教民冶铁的是黄帝,排除B;建立商朝的是汤,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识记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18.(2025 盐都区三模)近年来,植物考古被运用到红山文化晚期的哈民忙哈遗址中,在哈民忙哈遗址植物浮选工作中,发现有粟、黍、藜、大籽蒿等碳化植物种子80多万粒。这说明红山文化晚期( )
A.处于采集渔猎阶段
B.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C.原始农业逐渐发展
D.原始农业生产起步较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采集渔猎阶段主要获取自然动植物,不会有大量人工种植的粟、黍等作物种子,排除A项;
B.题干未体现阶级分化等迈入阶级社会的信息,且与题干描述的农作物信息不符,排除B项;
C.据题干“在哈民忙哈遗址植物浮选工作中,发现有粟、黍、藜、大籽蒿等碳化植物种子80多万粒”和所学知识可知,粟、黍等是原始农业种植的作物,大量碳化种子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原始农业有一定发展,C项正确;
D.仅从该遗址不能得出原始农业生产起步晚,且红山文化晚期原始农业已有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业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9.(2025 双清区三模)《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材料中的历史叙述反映了( )
A.早期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兴起
C.禅让的传说 D.世袭制开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由题意,“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舜乃豫荐禹于天”,说明材料反映的是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史前时期的传说,故选C。其余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0.(2023秋 陵城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怎样的生活?
(2)材料二反映了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我国什么远古人类时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群居的生活,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2)材料二反映了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我国山顶洞人时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故答案为:
(1)群居生活。
(2)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