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辽宁)西周时期实行了一种“封诸侯,建同姓”的社会制度,该制度旨在( )
A.发展经济 B.稳定政局 C.编修典籍 D.减省刑罚
2.(2025 东莞市二模)《黄帝内经》为中国医哲基石,文化之源,其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提出“澄心息虑”“独立守神”的做法,这体现的疫病防治理念是( )
A.依靠药物治疗 B.改善居住环境
C.采取隔离措施 D.调节自身精神
3.(2025春 陇南期中)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之一,都江堰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为成都平原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B.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C.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4.(2025春 石狮市期末)南北朝时,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到了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活动。据此可知,该活动的传承是为了( )
A.促进唐朝诗歌繁荣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提高唐朝海外影响 D.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5.(2024秋 潜山市期末)有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下列名言反映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是(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主张彼窃筠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6.(2025 费县一模)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他认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 )
A.维护了封建君主权威
B.以反对法家刑罚为目的
C.丰富了人文意识内涵
D.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7.(2025 天津模拟)周公的长子受封于鲁,控制东方一带的夷族;另外一个儿子受封于蒋,控制南方的淮夷和群舒;还有一个儿子受封于邢,统治原来商代王畿的北方地区。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文化的认同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
C.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促进社会阶层分化
8.(2024秋 苏州期末)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2025 广安)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以上介绍,体现了何尊这一文物的( )
A.历史价值 B.艺术价值 C.科学价值 D.经济价值
10.(2025 沂水县校级模拟)王充在《论衡 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为秦开帝业”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 B.奖励军功
C.建立郡县制 D.创立行省制
11.(2025 南京)史书记载,秦国旧贵族对商鞅变法多有不满,其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引发强烈反对。该规定所涉及的变法措施是( )
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2.(2025 牧野区校级二模)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中华大地许多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文明化进程,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不曾中断,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逐步演变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区。这说明( )
A.中原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华夏古国,礼仪之邦 D.早期王朝,夏为其先
13.(2025 灌云县三模)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14.(2025春 庐江县校级月考)《战国策》载:“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旧唐书》载:“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诵诈设矣。”材料反映出商鞅( )
A.执法严酷 B.以德治国 C.奖励军功 D.顺其自然
15.(2024秋 博兴县期末)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智慧总结,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指导农业生产 B.观察天文现象
C.了解季节变换 D.传承民族文化
16.(2025春 英德市期末)如图是一位同学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笔记,其中①处应填( )
A.原始农业的出现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制陶业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17.(2024秋 靖江市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遗存出土于( )
A.二里头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三星堆遗址 D.殷墟遗址
18.(2025 滕州市三模)如图图所示为“何尊”,是一件西周青铜酒器。它底部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大意是:武王在攻克了商的都城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把中国当我的家园了,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两字的实证。由此可知( )
A.中国国家认同具有悠久历史
B.铭文反映了商朝建立的历史
C.西周的疆土范围较商朝缩小
D.西周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成熟
19.(2025 南阳一模)中国邮政的徽标寓意“鸿雁传书”。徽标里的“中”字灵感源于甲骨文,这体现出( )
A.我国汉字起源较早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甲骨文造型成熟 D.中华文化传承
20.(2025 鲁山县二模)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吕氏春秋 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仅剩秦赵等七大强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分封制的逐渐强化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郡县制的逐步推广 D.民族交融逐渐显现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2023秋 新郑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
——摘编自《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关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画像石大禹像反映出的信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文明成果,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2.(2023秋 驿城区期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汇纳百川的大海奔流不息,一片片甲骨,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文明瑰宝闪烁其间。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朝对青铜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是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中原系青铜器的种类主要用于祭祀的容器、乐器和用于作战的兵器为主,青铜铸造主要是为此服务,青铜像和工具(尤其是农具)相对较少。
材料二“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它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1)文明传承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朝青铜器的用途并举一例青铜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的历史地位?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什么?要是想了解早期甲骨文,我们要穿越回哪个朝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辽宁)西周时期实行了一种“封诸侯,建同姓”的社会制度,该制度旨在( )
A.发展经济 B.稳定政局 C.编修典籍 D.减省刑罚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西周实行“封诸侯,建同姓”的分封制,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稳定政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通过这种分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局势,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正确。
A.分封制主要是通过分封诸侯来管理地方,重点在于政治统治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这不是其首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C.分封制与编修典籍没有直接关联,编修典籍并非分封制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D.分封制是为了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局势而不是减省刑罚,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5 东莞市二模)《黄帝内经》为中国医哲基石,文化之源,其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提出“澄心息虑”“独立守神”的做法,这体现的疫病防治理念是( )
A.依靠药物治疗 B.改善居住环境
C.采取隔离措施 D.调节自身精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引文中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澄心息虑”均强调通过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内心平和来预防疾病,符合《黄帝内经》“治神为本”的防治理念,D项符合题意,正确。
A.《黄帝内经》虽包含药物理论,但题目引文强调“精神内守”“澄心息虑”,未提及药物,其核心理念是“治未病”,主张通过内在调节而非依赖药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中医重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但引文中的“恬淡虚无”“独立守神”指向心理状态,而非外部环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隔离属现代防疫手段,《黄帝内经》未涉及此类内容,且引文强调内在精神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春 陇南期中)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之一,都江堰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为成都平原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B.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C.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的影响范围局限于四川地区,主要解决本地的防洪与灌溉问题,与“南北交流”无关,D项符合题意;都江堰解决了岷江洪涝问题,为成都平原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A项不符合题意;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极大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其无坝引水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C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都江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2025春 石狮市期末)南北朝时,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到了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活动。据此可知,该活动的传承是为了( )
A.促进唐朝诗歌繁荣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提高唐朝海外影响 D.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分析】本题考查屈原与楚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并结合所学可知,竞渡活动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通过竞渡活动得以传承和弘扬;唐代竞渡活动规模盛大,同样承载着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竞渡活动促进唐朝诗歌繁荣,排除A;材料没有提高唐朝海外影响,排除C;竞渡活动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屈原与楚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2024秋 潜山市期末)有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下列名言反映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是(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主张彼窃筠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出自《论语 子罕》,是孔子的言论。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仁爱、道德修养;“知”(通“智”)是儒家倡导的“智、仁、勇”三达德之一,体现了儒家对个人品德和智慧的追求,属于典型的儒家思想,A项正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儒家思想不同,排除B项;“主张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出自《庄子 胠箧》,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观点,批判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属于道家思想,排除C项;“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主张,强调改革变法、不墨守成规,体现了法家思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儒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6.(2025 费县一模)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他认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 )
A.维护了封建君主权威
B.以反对法家刑罚为目的
C.丰富了人文意识内涵
D.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尚未形成,他的思想并非为维护封建君主权威,故A项错误;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提出,并非以反对法家刑罚为目的,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和所学知识可知,“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体现对人的重视;“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也”突出统治者要以道德治国,反对苛政,关注百姓。这些主张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丰富了人文意识内涵,故C项正确;
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非孔子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孔子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5 天津模拟)周公的长子受封于鲁,控制东方一带的夷族;另外一个儿子受封于蒋,控制南方的淮夷和群舒;还有一个儿子受封于邢,统治原来商代王畿的北方地区。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文化的认同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
C.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促进社会阶层分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材料中周公的三个儿子分别受封于鲁、蔡、邢,控制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材料中体现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
A.材料中没有体现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排除。
B.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下等级森严,不符合题意,排除。
D.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促进社会阶层分化,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4秋 苏州期末)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商朝的相关史实推断出答案。
【解答】依所学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殷墟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商朝的建立与灭亡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9.(2025 广安)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以上介绍,体现了何尊这一文物的( )
A.历史价值 B.艺术价值 C.科学价值 D.经济价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何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为研究西周历史、文化及早期国家观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助于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故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5 沂水县校级模拟)王充在《论衡 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为秦开帝业”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 B.奖励军功
C.建立郡县制 D.创立行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汉代王充在《论衡 书解篇》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是论述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中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的举措是推行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正确。
A.西周实行分封制,朝代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
C建立郡县制是秦朝,与题干不符,排除。
D.元朝建立创立行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5 南京)史书记载,秦国旧贵族对商鞅变法多有不满,其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引发强烈反对。该规定所涉及的变法措施是( )
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体现的就是宗室贵族要想维持属籍等特权,必须有军功,契合奖励军功、以军功定身份待遇的变法措施,所以C选项正确;“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该措施主要是鼓励农业生产,调动百姓从事农耕的积极性,与宗室贵族凭借军功获取属籍并无关联,所以A选项错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是对土地制度的变革,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重点在于土地权益的调整,和军功与宗室属籍的规定不相关,故B选项错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是关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宗室因军功获取属籍的内容没有联系,因此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影响。
12.(2025 牧野区校级二模)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中华大地许多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文明化进程,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不曾中断,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逐步演变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区。这说明( )
A.中原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华夏古国,礼仪之邦 D.早期王朝,夏为其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中华大地许多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文明化进程,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不曾中断,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逐步演变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原地区,并逐步演变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区,这体现出中原文化,源远流长,A项正确;多元一体是指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多元),但又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整体(一体),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礼仪相关的内容,无法从文中得出华夏古国是礼仪之邦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是说中原文明发展成中国文明的核心区,没有提到王朝,也没有提到夏为其先,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中华文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3.(2025 灌云县三模)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分析】考查墨子的思想。
【解答】A.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与题干思想不符,排除A项。
B.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其主要关注点在于统治者以仁爱治理国家、重视民众,没有突出像题干这样以增加贤良之士为重点的思想,排除B项。
C.据题干“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尚贤”的主张,即尊重、任用贤才,并且重视使贤才增多,与题干重视贤良之士、致力于增加贤才数量的思想相符,C项正确。
D.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等,其思想核心在法律、权术和威势,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理解并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
14.(2025春 庐江县校级月考)《战国策》载:“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旧唐书》载:“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诵诈设矣。”材料反映出商鞅( )
A.执法严酷 B.以德治国 C.奖励军功 D.顺其自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题干“法及太子,踪劓其傅”“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共同反映了商鞅执法严酷。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博兴县期末)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智慧总结,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指导农业生产 B.观察天文现象
C.了解季节变换 D.传承民族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历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先秦时期的历法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智慧总结”并结合所学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自然现象、气候变化形成的,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故A项正确;
“二十四节气”要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总结自然规律,“观察天文现象”并非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
“二十四节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季节变化,但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
“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但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先秦时期的历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5春 英德市期末)如图是一位同学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笔记,其中①处应填( )
A.原始农业的出现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制陶业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铁犁牛耕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加强了井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发展,D项正确;原始农业的出现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磨制石器的使用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制陶业的发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铁犁牛耕的相关内容。
17.(2024秋 靖江市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遗存出土于( )
A.二里头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三星堆遗址 D.殷墟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解答】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遗存集中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这里是商朝晚期的都城所在地,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D项符合题意,正确。
A.二里头遗址主要与夏代文化相关,未出土甲骨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B.元谋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未出土甲骨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C.三星堆遗址属于青铜时代古蜀文化遗址,未出土甲骨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5 滕州市三模)如图图所示为“何尊”,是一件西周青铜酒器。它底部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大意是:武王在攻克了商的都城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把中国当我的家园了,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两字的实证。由此可知( )
A.中国国家认同具有悠久历史
B.铭文反映了商朝建立的历史
C.西周的疆土范围较商朝缩小
D.西周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成熟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下图图所示为‘何尊’,是一件西周青铜酒器。”“我现在把中国当我的家园了,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可知,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珍贵的实物史料,在上面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两字的实证,印证了中国国家认同具有悠久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A项正确;该铭文是刻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此时商朝已经灭亡,排除B项;西周的疆域范围在题干中未直接涉及,无法与商朝进行比较,排除C项;青铜制作技术在商代就已十分发达,西周时期的青铜制作工艺成熟与否,在题干中未直接涉及,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9.(2025 南阳一模)中国邮政的徽标寓意“鸿雁传书”。徽标里的“中”字灵感源于甲骨文,这体现出( )
A.我国汉字起源较早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甲骨文造型成熟 D.中华文化传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据材料“徽标里的‘中’字灵感源于甲骨文”可知,中国邮政徽标里的“中”字灵感来源于甲骨文,意味着现代的邮政标识设计从古老的甲骨文文化中获取灵感,将古老的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和传承,D项符合题意,正确
A.汉字起源早是客观事实,但本题中中国邮政徽标里“中”字借鉴甲骨文,核心不是在强调汉字起源时间早这一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由多个区域文化共同构成,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题干仅提及“中”字灵感源于甲骨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甲骨文造型成熟体现在其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造字方法等方面,徽标设计体现的是文化传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025 鲁山县二模)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吕氏春秋 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仅剩秦赵等七大强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分封制的逐渐强化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郡县制的逐步推广 D.民族交融逐渐显现
【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仅剩秦赵等七大强国”可知,由西周时期的四百多诸侯国到战国后期仅剩七大诸侯国,反映的是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的逐步瓦解,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国数量减少,与郡县制无关,排除C项;民族交融主要表现是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2023秋 新郑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
——摘编自《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关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画像石大禹像反映出的信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文明成果,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大禹治水、都江堰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可知,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信息有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
(2)据材料一、二可知,画像石大禹像反映出的信息是大禹治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反映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成果有都江堰,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修建的。
故答案为:
(1)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
(2)大禹治水;反映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3)都江堰;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修建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禹治水、都江堰等相关史实。
22.(2023秋 驿城区期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汇纳百川的大海奔流不息,一片片甲骨,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文明瑰宝闪烁其间。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朝对青铜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是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中原系青铜器的种类主要用于祭祀的容器、乐器和用于作战的兵器为主,青铜铸造主要是为此服务,青铜像和工具(尤其是农具)相对较少。
材料二“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它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1)文明传承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朝青铜器的用途并举一例青铜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的历史地位?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什么?要是想了解早期甲骨文,我们要穿越回哪个朝代?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原系青铜器的种类主要用于祭祀的容器、乐器和用于作战的兵器为主,青铜铸造主要是为此服务,青铜像和工具(尤其是农具)相对较少”可得出用于祭祀(礼器和乐器);作战(兵器)。周朝青铜器代表有利簋等。
(2)根据材料二“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要是想了解早期甲骨文,我们要穿越回商朝。
故答案为:
(1)用途:用于祭祀(礼器和乐器);作战(兵器)。例子:利簋。
(2)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称为:金文。朝代:商朝。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