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5 河南一模)《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南朝名士王肃投奔北魏,“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已后……食羊肉酪粥甚多”。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A.社会生产的恢复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南北经济的互补
2.(2025 合肥二模)如图是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其反映的趋势是( )
A.孕育统一 B.走向分裂 C.南北对峙 D.动荡不安
3.(2025 兴化市二模)“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三字经》中这段话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4.(2024秋 临沭县期末)“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如要研究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基的历史事件,最合适的诗句是( )
A.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B.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C.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圆眼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2025 丰南区二模)π的计算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个重要课题,蕴藏着数字世界的无穷之美,也应和着人类探索科学奥秘的永无止境。在此领域做出重大创新的古代科学家是( )
A.李冰 B.蔡伦 C.张仲景 D.祖冲之
6.(2025 衡南县二模)东吴建造的战舰上下有5层,载重万斛,南朝所造大船的载重量可达2万斛;南朝又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新丰塘、吴兴塘、赤山塘等,每一个都能灌溉耕地成千上万顷。由此可知(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朝军事实力强大
C.江南地区得到发展 D.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7.(2025 桐城市三模)如图中的“胡床、椅子、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被汉族人争相使用。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经济发展 B.中外交往 C.民族交融 D.农业生产
8.(2025 平邑县三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评述了一个发生在3世纪前期黄河流域的著名战例:“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该战例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9.(2025 临沂)阅读如图(来源: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0页内容制作)。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 )
A.发生在2世纪初的江南地区
B.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10.(2025 沅江市模拟)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
B.促使西晋实现短暂统一
C.导致了东汉政权衰亡
D.使“光武中兴”局面形成
11.(2024秋 陕州区期末)“(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是( )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B.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C.西晋灭吴并统一了中国
D.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2.(2025 武冈市三模)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西周建立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C.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D.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繁荣富强
13.(2025 广安)《齐民要术 种谷》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不误农时,因地制宜 B.编订户籍,开通运河
C.家庭生产,自给自足 D.多种经营,商品生产
14.(2024秋 东阿县期末)“(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
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投,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B.注重先进思想的学以致用
C.力排众议锐意改革旧俗
D.受祖母影响潜心文学创作
15.(2025 双清区三模)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的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北魏石窟造像变化的背景是( )
A.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B.经济发展南方开发
C.中外交流文化昌盛 D.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16.(2025 鲁山县二模)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如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太极殿的设置等。据此可知,北魏( )
A.开始确立坊市制度 B.建筑艺术高超
C.游牧习俗广泛传播 D.认同中原文化
17.(2025 新丰县模拟)公元5世纪末期,北魏墓葬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这反映了( )
类别 平城模式 洛阳模式
殉葬牡富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等家畜陶器模型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 儒家“孝悌”等
A.经济发展 B.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 D.政权更迭
18.(2025 沈北新区二模)某历史学习小组探究“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制作了表格,其中▲处可以填写( )
时期 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 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设置驻藏大臣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设置伊犁将军
19.(2025 宿城区二模)由于北魏统治手段弊端日益暴露,为了巩固统治,拓跋宏不得不学习当时最先进、文明的汉唐之风,将野蛮转化成文明,继续生存。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D.得到了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0.(2023秋 宜城市期末)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请休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
(1)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将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只填序号)
①三国茅庐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草船借箭 ⑤诸葛亮借东风 ⑥投鞭断流
出处 相关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
淝水之战
任务二【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根据下面年代尺上西汉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计算西汉存在了 年。
(3)公元纪年法规定:每100年是一个“世纪”,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
比如:西晋的建立可以表述为:西晋建立于3世纪60年代。那么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世纪 年代。
(4)在年代尺上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哪些?简述西域都护建立的重要意义。
任务三【评价人物﹣﹣提升史证意识】
(5)“秦皇汉武”是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你结合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说明他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局面的。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5 河南一模)《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南朝名士王肃投奔北魏,“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已后……食羊肉酪粥甚多”。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A.社会生产的恢复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南北经济的互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南朝名士王肃投奔北魏,‘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已后……食羊肉酪粥甚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王肃作为南朝名士,初入北魏时保持南朝饮食习惯,之后开始食用北方少数民族喜爱的羊肉酪粥,这体现了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民族交融加深的表现,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北魏社会生产恢复的相关信息,王肃饮食的变化并非因为社会生产恢复,排除A项;北魏与南朝同属中国境内不同政权,王肃饮食变化体现的是国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并非中外交流,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饮食文化习惯的改变,未提及南北经济互补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2025 合肥二模)如图是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其反映的趋势是( )
A.孕育统一 B.走向分裂 C.南北对峙 D.动荡不安
【分析】本题考查了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分裂后又走向统一,这反映了北朝政权的更替孕育了统一趋势,A项正确;题干示意图反映了北朝政权的更替孕育了统一趋势,“走向分裂”与北周灭亡北齐统一北方不符,排除B项;题干示意图只反映了北方的政权情况,没有涉及南方政权情况,排除C项;题干示意图北朝政权的更替孕育了统一趋势,只会减少社会的动荡不安,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 兴化市二模)“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三字经》中这段话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指的是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指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五朝统称为“北朝”。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C选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A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B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2024秋 临沭县期末)“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如要研究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基的历史事件,最合适的诗句是( )
A.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B.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C.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圆眼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学生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涉及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A错误;
B.“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是指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
C.“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圆眼睁”是指张飞抵抗曹军,故C错误;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指诸葛亮北伐中原,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5.(2025 丰南区二模)π的计算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个重要课题,蕴藏着数字世界的无穷之美,也应和着人类探索科学奥秘的永无止境。在此领域做出重大创新的古代科学家是( )
A.李冰 B.蔡伦 C.张仲景 D.祖冲之
【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冲之与圆周率,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与题干信息“π的计算”无关,故A项错误;
蔡伦改进造纸术,与题干信息“π的计算”无关,故B项错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与题干信息“π的计算”无关,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π的计算”,可知代表圆周率计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祖冲之与圆周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 衡南县二模)东吴建造的战舰上下有5层,载重万斛,南朝所造大船的载重量可达2万斛;南朝又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新丰塘、吴兴塘、赤山塘等,每一个都能灌溉耕地成千上万顷。由此可知(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朝军事实力强大
C.江南地区得到发展 D.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题干中提到的战舰的规模和载重能力,以及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灌溉能力,都是江南地区在科技、工程和经济方面发展的具体体现。这些信息共同指向了江南地区的全面发展,不仅限于军事或单一领域,C正确;东吴和南朝建造大船和自然环境优越无关,排除A;建造战舰并不能全面代表南朝的整体军事实力,事实上当时整体上是北强南弱局面,排除B;题干中并未提及海外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7.(2025 桐城市三模)如图中的“胡床、椅子、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被汉族人争相使用。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经济发展 B.中外交往 C.民族交融 D.农业生产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
【解答】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胡床、椅子、方凳等,这些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今天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虽经济发展可能为交流提供条件,但材料未强调经济因素,排除A;核心反映的是国内民族间的交融,而非中外关系,排除B;坐具的引入与农业生产无直接关联,材料亦未涉及该领域,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2025 平邑县三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评述了一个发生在3世纪前期黄河流域的著名战例:“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该战例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发生在3世纪前期黄河流域”“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黄河中游的官渡决战。曹操(兵力约2万)面对袁绍(兵力10余万)时,主动放弃部分防线诱敌深入(先让一步),后通过奇袭乌巢粮仓截断袁军补给(后发制人),最终以少胜多,C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排除A;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排除B;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流域,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官渡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2025 临沂)阅读如图(来源: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0页内容制作)。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 )
A.发生在2世纪初的江南地区
B.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200年、官渡”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项正确;“2世纪初”错误,且发生在北方,排除A项;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是赤壁之战,排除C项;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壮大,利于北方统一,不是陷入分裂混战,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官渡之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0.(2025 沅江市模拟)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
B.促使西晋实现短暂统一
C.导致了东汉政权衰亡
D.使“光武中兴”局面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信息是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口南迁,排除B项;东汉政权出现在西晋之前,材料反映的是西晋灭亡后的时期,排除C项;东汉时期出现“光武中兴”局面,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内容。
11.(2024秋 陕州区期末)“(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是( )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B.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C.西晋灭吴并统一了中国
D.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了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不是汉代,排除A项;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也是汉代,排除B项;当时西晋已经灭亡,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 武冈市三模)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西周建立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C.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D.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繁荣富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选项ABC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正确,选项D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的相关史实。
13.(2025 广安)《齐民要术 种谷》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不误农时,因地制宜 B.编订户籍,开通运河
C.家庭生产,自给自足 D.多种经营,商品生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由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齐民要术 种谷》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A项符合题意,正确。
B.材料没有体现编订户籍,开通运河,排除B项。
C.材料没有体现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排除C项。
D.材料没有涉及多种经营,商品生产,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东阿县期末)“(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
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投,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B.注重先进思想的学以致用
C.力排众议锐意改革旧俗
D.受祖母影响潜心文学创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答】据题干“(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投,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5.(2025 双清区三模)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的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北魏石窟造像变化的背景是( )
A.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B.经济发展南方开发
C.中外交流文化昌盛 D.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的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可知,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的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而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由大同迁到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是北魏石窟造像变化的背景,A项正确;题干是北方石窟,和南方无关,排除B项;造像变化主要是国内民族间的融合,不是中外交流,排除C项;北魏时期其实有战乱等,政治不算稳定,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6.(2025 鲁山县二模)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如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太极殿的设置等。据此可知,北魏( )
A.开始确立坊市制度 B.建筑艺术高超
C.游牧习俗广泛传播 D.认同中原文化
【分析】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考古发掘,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如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太极殿的设置等,北魏此举意在通过复制中原都城制度(如太极殿为中心的单一宫城、中轴线布局),宣示自身政权承袭华夏正统,树立政治合法性,凸显对中原文化的主动接纳与融合,这直接体现了北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D符合题意;坊市制度在汉代已逐步完善,北魏时期的洛阳城虽沿用坊市格局,但并非首创,排除A;太极殿等建筑的设计固然体现了技术水准,但题干着重强调“继承中原模式”,而非艺术性本身,排除B;北魏作为鲜卑政权,迁都洛阳后主动摒弃游牧传统,通过都城建设(如仿建康城布局)推行汉化,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对北魏的影响,而非游牧习俗的传播,排除C。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17.(2025 新丰县模拟)公元5世纪末期,北魏墓葬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这反映了( )
类别 平城模式 洛阳模式
殉葬牡富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等家畜陶器模型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 儒家“孝悌”等
A.经济发展 B.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 D.政权更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表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殉葬牡富和壁画装饰吸收了汉族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从殉葬牡富和壁画装饰的变化看不出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A;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孝文帝改革而不是人口南迁,排除C;从殉葬牡富和壁画装饰的变化无法体现政权更迭的状况,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18.(2025 沈北新区二模)某历史学习小组探究“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制作了表格,其中▲处可以填写( )
时期 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 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设置驻藏大臣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解答】A.文成公主入吐蕃发生在唐朝,增进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友谊,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A项。
B.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B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封建化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该事件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
D.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
19.(2025 宿城区二模)由于北魏统治手段弊端日益暴露,为了巩固统治,拓跋宏不得不学习当时最先进、文明的汉唐之风,将野蛮转化成文明,继续生存。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D.得到了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答】A.“得到了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与史实不符,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守旧大臣极力反对,排除A项;
B.根据题干信息“不得不学习当时最先进、文明的汉唐之风,将野蛮转化成文明,继续生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
C.孝文帝改革维护的是鲜卑族的利益,并非“中原地区人民”,排除C项。
D.“得到了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并不是各民族统治者都支持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0.(2023秋 宜城市期末)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请休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
(1)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将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只填序号)
①三国茅庐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草船借箭 ⑤诸葛亮借东风 ⑥投鞭断流
出处 相关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
淝水之战
任务二【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根据下面年代尺上西汉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计算西汉存在了 210 年。
(3)公元纪年法规定:每100年是一个“世纪”,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
比如:西晋的建立可以表述为:西晋建立于3世纪60年代。那么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5 世纪 30 年代。
(4)在年代尺上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哪些?简述西域都护建立的重要意义。
任务三【评价人物﹣﹣提升史证意识】
(5)“秦皇汉武”是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你结合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说明他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局面的。
【分析】(1)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2)本题以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西汉的起止时间。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灭亡于公元9年。
(3)本题考查了北魏及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
(4)本题考查了从西汉至北魏统一北方,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及西域都护建立的重要意义。
(5)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解答】(1)《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有“三顾茅庐”成语典故来源于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借东风、草船借箭来源于赤壁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故《三国演义》:①④⑤淝水之战:②③⑥。
(2)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定国号为汉。6月定都长安,西汉王朝诞生。至9年1月10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共计210年。202(公元前)+9(公元后)﹣1(没有公元零年减去1)=210年。
(3)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暂时结束分裂割据局面。439年是公元5世纪30年代。
(4)由已知所学可知,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这几个朝代都是统一的全国性政权,都统一过黄河流域。两汉统一黄河流域;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北周灭掉了北齐,统一北方,为以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作用: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本题可以从三方面各答出一点史实: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解答。政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培养治阶级需要的儒家人才,在思想上达到大一统。经济: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政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故答案为:
(1)《三国演义》:①④⑤淝水之战:②③⑥
(2)210年。
(3)5世纪30年代。
(4)统一北方的政权: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作用: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或证明了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政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培养治阶级需要的儒家人才,在思想上达到大一统。经济: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政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及南北朝、西汉的建立与灭亡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