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新课预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历史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新课预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历史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05:5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3 济宁一模)《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下能安民”“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上述材料反映义和团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列强
C.上能保国,下能安民 D.洋教会
2.(2022 通辽)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19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业企业,至1894年,洋务企业总资本达26344万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奠基
B.洋务运动是一次成功的自救运动
C.洋务运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洋务派建立的海军有力地保护了海疆
3.(2022 南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2024秋 饶平县期末)初中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会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通过梳理教学主题,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如表是一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列举的是中国近代发生的部分大事。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  )
第4课洋务运动………………………………………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4 第6课戊戌变法………………………………………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32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5.(2023 济宁)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B.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性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城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7.(2022 广安)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8.(2025 槐荫区二模)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实物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巳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9.(2022 开封二模)如图所示坐标图中,中间的Z曲线体现的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
B.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进程
C.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10.(2022 攀枝花)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11.(2024秋 梁山县期末)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表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人民的抗争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近代化的探索
12.(2022 三明二模)如表为某条约的规定。据此推知,该条约使(  )
第10款: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A.中国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
C.科举考试的规则被迫改变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朝廷
13.(2025 官渡区模拟)老舍在回忆义和团运动时,曾有这样的描述:“联军攻入北京。他们究竟杀了多少人,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敢出声的狗,立被刺死”。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B.清朝都城首次被攻占
C.义和团坚决抵抗侵略者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14.(2025 资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提出“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梁启超主张“为强国而尚武,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
A.劝谏皇帝变法图强 B.唤醒民众革命救国
C.倡导国民强身健体 D.培养国民独立人格
15.(2025 望江县三模)如图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
A.洋务运动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6.(2025 广东模拟)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英美媒体这一行为旨在(  )
A.制造侵华借口 B.助推革命浪潮
C.宣扬西方观念 D.传播近代科技
17.(2025 即墨区二模)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政府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先进技术人才 B.民用工业举步维艰
C.未触动封建制度 D.军事工业亏损严重
18.(2025 官渡区模拟)1899年4月28日,日本强迫清政府正式签订了《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约》,并要求清政府发表声明:“福建省内及沿海一带均属中国要地,无论何国,中国断不让与或租给。”据此,日本把福建省强据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B.中国开始面临边疆危机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革命党人伟大精神震动全国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春 本溪期末)历史年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年表,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
时间 序号 事件
1839年 ①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②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③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④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⑤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⑥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⑦ 戊戌变法
1900年 ⑧ 义和团运动高潮
⑨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⑩ 《辛丑条约》签订
(1)请你把表1中事件按表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每空填1个序号)
主题 事件(序号)
列强侵略 ②、④、⑥、⑨、⑩
中国人民的反抗 ①、    、   
探索近代化     、   
(2)学习历史要明晰事件之间的联系,请参照示例,结合所学知识,从⑥和⑦、⑧和⑨两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示例:④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
(3)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3 济宁一模)《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下能安民”“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上述材料反映义和团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列强
C.上能保国,下能安民 D.洋教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材料“驱逐洋寇”“灭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斗争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帝国主义国家,B项正确;据题干“扶清”可知,这说明义和团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的不是清政府,排除A项;最初的义和团纪律确实严明,实行的确实是保家、卫国、安民的革命斗争,“保国”“安民”不是义和团的斗争对象,排除C项;“洋寇”指的不是洋教会,而是帝国主义列强,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
2.(2022 通辽)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19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业企业,至1894年,洋务企业总资本达26344万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奠基
B.洋务运动是一次成功的自救运动
C.洋务运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洋务派建立的海军有力地保护了海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至1894年,洋务企业总资本达26344万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可知,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奠基,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无法体现科学技术的传播、也没体现洋务派建立的海军有力地保护了海疆,排除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3.(2022 南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史实。“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选项B符合题意。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A;《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关条约》的相关史实。
4.(2024秋 饶平县期末)初中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会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通过梳理教学主题,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如表是一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列举的是中国近代发生的部分大事。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  )
第4课洋务运动………………………………………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4 第6课戊戌变法………………………………………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32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其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依据题干材料“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结合所学可知,其主题是民族危机的加剧。题干事件共同反映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故C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活动,包括辛亥革命等有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事件共同反映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5.(2023 济宁)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
【解答】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不触及封建制度,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的层次,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据“‘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人士的推动下,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与题干信息“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与题干信息“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与题干“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实质的相关史实。
6.(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B.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性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城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1900年6月”“(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可知,这体现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从侧面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性,选项B符合题意;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城和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性的相关史实。
7.(2022 广安)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绅商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可知,这表明晚清的绅商救亡图存意识增强,选项C符合题意;主张兴办新式学校、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晚清绅商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的相关史实。
8.(2025 槐荫区二模)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实物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巳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日维新的相关史实。“明定国是”诏书、“1898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通过题干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百日维新,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日维新的相关史实。
9.(2022 开封二模)如图所示坐标图中,中间的Z曲线体现的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
B.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进程
C.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南京条约》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图中Z曲线体现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中国社会巨变的过程,不是民主革命的发展进程,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图中Y体现出的是列强侵华过程,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2 攀枝花)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的性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可知,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选项A正确;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义和团运动与“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
11.(2024秋 梁山县期末)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表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人民的抗争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近代化的探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解答】观察题干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题干图表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项正确;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D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的相关史实。
12.(2022 三明二模)如表为某条约的规定。据此推知,该条约使(  )
第10款: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A.中国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
C.科举考试的规则被迫改变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朝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可知,材料说明禁止进行反帝斗争。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项正确;“中国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B项;“科举考试的规则被迫改变”表述片面,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读图片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13.(2025 官渡区模拟)老舍在回忆义和团运动时,曾有这样的描述:“联军攻入北京。他们究竟杀了多少人,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敢出声的狗,立被刺死”。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B.清朝都城首次被攻占
C.义和团坚决抵抗侵略者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分析】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材料“联军攻入北京。他们究竟杀了多少人,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敢出声的狗,立被刺死”和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开杀戒,反映了侵略者的残暴,A正确。清朝都城北京首次被外敌攻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曾攻入北京并焚毁圆明园,而非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题干中“联军攻入北京”并非“首次”,B错误。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曾在廊坊、天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但题干材料未提及义和团的抵抗行动,而是侧重描述联军的破坏行为。材料核心是“联军”的暴行,而非义和团的反抗,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最终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如慈禧太后下令剿杀义和团),体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但题干仅描述联军的侵略行为,未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的勾结或对义和团的镇压,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4.(2025 资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提出“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梁启超主张“为强国而尚武,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
A.劝谏皇帝变法图强 B.唤醒民众革命救国
C.倡导国民强身健体 D.培养国民独立人格
【分析】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关于少年身体强健以及锻炼国民体魄,并未提及劝谏皇帝变法图强相关内容,排除A;康有为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变革,而非革命救国,“唤醒民众革命救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B;康有为指出少年身体强健对成长的重要性,梁启超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都突出了倡导国民强身健体这一观点,C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方面的表述,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5.(2025 望江县三模)如图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
A.洋务运动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表的解读。
【解答】观察图表可知,1890﹣1898年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这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改革变法的宣传是分不开的,这说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且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未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的目的,排除A;辛亥革命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不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D。
故选:B。
【点评】注意对图表的分析与解读,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16.(2025 广东模拟)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英美媒体这一行为旨在(  )
A.制造侵华借口 B.助推革命浪潮
C.宣扬西方观念 D.传播近代科技
【分析】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
【解答】A.根据材料“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需要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兵理由。通过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血腥细节,可以激起本国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为军事行动营造舆论氛围,从而为进一步侵华提供借口。八国联军正是以镇压义和团、保护在华利益等借口出兵的,A项正确。
B.1900年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即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以及阶级矛盾中的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排除B项。
C.英美媒体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血腥细节,这种行为并非是为了宣扬西方观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为了侵华服务,排除C项。
D.英美媒体散播谣言的行为与传播近代科技无关,其核心意图是为其侵华行动制造舆论,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
17.(2025 即墨区二模)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政府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先进技术人才 B.民用工业举步维艰
C.未触动封建制度 D.军事工业亏损严重
【分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运动只是在表面上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而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C正确。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是导致清政府衰败的根源,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无法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未能挽救清政府。而选项A中缺乏先进技术人才不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不能挽救清政府的根本原因,排除。选项B中民用工业举步维艰不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不能挽救清政府的根本原因,排除。选项D中军事工业亏损严重虽然也是洋务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不能挽救清政府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5 官渡区模拟)1899年4月28日,日本强迫清政府正式签订了《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约》,并要求清政府发表声明:“福建省内及沿海一带均属中国要地,无论何国,中国断不让与或租给。”据此,日本把福建省强据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B.中国开始面临边疆危机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革命党人伟大精神震动全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列强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通过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掠夺权益,如德国强租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法国强租广州湾等。故C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但其大规模发展至京津地区是在1900年,晚于1899年的事件,无法构成该事件的直接背景。排除A;中国边疆危机的出现早于19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起,列强已开始从周边地区侵略中国,“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该事件的核心是列强侵略与势力范围划分,与国内革命党人的活动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春 本溪期末)历史年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年表,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
时间 序号 事件
1839年 ①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②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③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④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⑤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⑥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⑦ 戊戌变法
1900年 ⑧ 义和团运动高潮
⑨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⑩ 《辛丑条约》签订
(1)请你把表1中事件按表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每空填1个序号)
主题 事件(序号)
列强侵略 ②、④、⑥、⑨、⑩
中国人民的反抗 ①、 ③  、 ⑧ 
探索近代化  ⑤  、 ⑦ 
(2)学习历史要明晰事件之间的联系,请参照示例,结合所学知识,从⑥和⑦、⑧和⑨两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示例:④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
(3)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④⑥⑨⑩属于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③⑧属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⑤⑦属于近代化的探索。
(2)⑥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⑧⑨: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或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关注,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列强发动八国联国侵华战争)。
(3)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历程。
故答案为:
(1)③⑧;⑤⑦。
(2)⑥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⑧⑨: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或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关注,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列强发动八国联国侵华战争)。
(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历程(或列强不断侵略得,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不断斗争、不断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等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