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3 滨州)1946年7月﹣1948年12月,渤海区(涉及现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南市、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和天津市南部部分县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296685人(次),运送到前线的军粮1.35亿公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 )
A.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背景
B.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C.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策略
D.三大战役胜利的影响
2.(2022 内江)如表反映了1947~1952年中国新、老解放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情况。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农民土地占有情况
1948年 冀中区、北岳区 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
热河 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240万亩
1952年 全国 农民所得到的土地占总面积的95%
A.减租减息 B.土地改革 C.土地改造 D.改革开放
3.(2022 巴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2023 安次区二模)如图三枚纪念章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2023 潮阳区模拟)如表所反映的土地政策( )
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
比较项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1940年 3.8% 10.8% 25.8% 53.4% 5.2% 1.0%
1945年 2.4% 8.3% 44% 42% 2.0% 1.3%
——据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
A.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D.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
6.(2024 平原县二模)如图示意图中①②处,应填写( )
A.①三大战役②挺进大别山
B.①挺进大别山②三大战役
C.①台儿庄战役②威海卫战役
D.①威海卫战役②台儿庄战役
7.(2024 湖南模拟)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这次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8.(2024秋 江安县期末)阅读下面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880多万人 36万多副 141万辆 260万多头 4.25亿公斤
A.粮食的供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B.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C.淮海战役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D.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9.(2025春 顺城区期末)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这位同学学习的专题是( )
A.北伐战争 B.护国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2024 巴中)“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此次军事行动是( )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挺进大别山
11.(2025 鲁山县一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该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 )
A.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方针
B.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联系
C.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取得胜利
D.忽视外援的重要作用
12.(2024 盐城)下列毛泽东诗词能印证“南京解放”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3.(2024秋 雨花区期末)如图新闻报道中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D.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14.(2025 沿河县三模)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时间轴,其序号与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
A.①重庆谈判
B.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③三大战役
D.④南京解放
15.(2024秋 荥阳市期末)渡江战役前夕,许多船主主动将隐藏的帆船献出。船工张孝华父子与其他船工一道冒着枪林弹雨率先将解放军战士护送到长江南岸,为渡江战役作出了杰出贡献。材料反映出渡江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援 B.解放军英勇作战
C.指挥者战术得当 D.国民党丧失民心
16.(2025 新洲区模拟)如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 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7.(2025 和田县校级模拟)如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中国共产党地政策演变表(建国前)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C.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D.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8.(2025 太康县三模)邓小平曾用挑扁担这个比喻来形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某次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挑扁担挑的是中间,把两头的重量集中到中间来,体现了防御与进攻的辩证关系。据此可知,这次军事行动应该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关门打狗”锁锦州 D.“蘑菇战术”胜陕北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 平舆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1)根据材料一,阐述土地政策的相关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为了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1948年秋,在老区、半老区有约1亿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2)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怎样的认识?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3 滨州)1946年7月﹣1948年12月,渤海区(涉及现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南市、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和天津市南部部分县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296685人(次),运送到前线的军粮1.35亿公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 )
A.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背景
B.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C.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策略
D.三大战役胜利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1946年7月﹣1948年12月,渤海区(涉及现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南市、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和天津市南部部分县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296685人(次),运送到前线的军粮1.35亿公斤。”可知,这体现了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B项正确;1946年7月时,蒋介石已发动内战,“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背景”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重在强调人民的支持,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策略无关,排除C项;1948年三大战役刚刚开始,“三大战役胜利的影响”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2.(2022 内江)如表反映了1947~1952年中国新、老解放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情况。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农民土地占有情况
1948年 冀中区、北岳区 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
热河 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240万亩
1952年 全国 农民所得到的土地占总面积的95%
A.减租减息 B.土地改革 C.土地改造 D.改革开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1947~1952年”“中国新、老解放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1947~1952年中国新、老解放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情况”可知,1947﹣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众多农民分得了土地,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造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ACD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3.(2022 巴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诗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该诗是毛泽东写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项正确;AB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三大战役,与南京无关,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相关史实。
4.(2023 安次区二模)如图三枚纪念章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大决战的相关史实。
【解答】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观察题干图片可知,三枚纪念章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
5.(2023 潮阳区模拟)如表所反映的土地政策( )
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
比较项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1940年 3.8% 10.8% 25.8% 53.4% 5.2% 1.0%
1945年 2.4% 8.3% 44% 42% 2.0% 1.3%
——据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
A.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D.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表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可知,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涉及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以及其他阶级,而且中农和其他的户数比重增加,地主、富农、贫农以及雇农的比重在下降。表格里的时间说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表格中的土地政策中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D项正确。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依据表格中的地主、富农可知,当时仍然存在剥削阶级,并没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的相关史实。
6.(2024 平原县二模)如图示意图中①②处,应填写( )
A.①三大战役②挺进大别山
B.①挺进大别山②三大战役
C.①台儿庄战役②威海卫战役
D.①威海卫战役②台儿庄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战略决战”“战略反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决战,先后发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据题干示意图①处“战略反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应填写挺进大别山,据②处“战略决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应填写三大战役,B项正确,A项错误,排除;台儿庄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威海卫战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与解放战争时间不符,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7.(2024 湖南模拟)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这次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B项正确;渡江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排除A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C项;解放南京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8.(2024秋 江安县期末)阅读下面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880多万人 36万多副 141万辆 260万多头 4.25亿公斤
A.粮食的供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B.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C.淮海战役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D.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可靠保证,识读题干表格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从“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大力支持解放军,这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仅只是粮食的供给,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战役,而不是其中的一次,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不是战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9.(2025春 顺城区期末)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这位同学学习的专题是( )
A.北伐战争 B.护国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题干中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均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北平和平解放”是1949年平津战役的结果,属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占领南京”发生在1949年4月,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是解放战争后期的关键事件,D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发生在1926—1927年,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与题干事件无关,排除A项;护国战争是1915—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时间和内容均不匹配,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核心是抗击日本侵略者,主要事件如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与题干事件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解放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0.(2024 巴中)“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此次军事行动是( )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千里挺进大别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BC.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
D.根据材料信息“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结合所学可知,这场军事行动指的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1.(2025 鲁山县一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该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 )
A.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方针
B.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联系
C.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取得胜利
D.忽视外援的重要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强调“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明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以自身力量为根本,不依赖外部势力的独立自主战略方针,A项正确;材料虽提到“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这是对“不孤立”的说明,并非强调“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联系”(“各国”范围扩大,且未体现“建立联系”的具体行动),与题干核心“自力更生”的侧重点不符,排除B项;“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表述绝对化。材料肯定了外部朋友的存在,且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并非完全没有获得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如舆论声援等),“完全”一词违背史实,排除C项;材料明确“我们并不孤立”,承认了外部支持的存在,仅强调“自力更生”是根本方针,并非“忽视外援的重要作用”,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 盐城)下列毛泽东诗词能印证“南京解放”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分析】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出自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项正确;“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排除A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排除B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的是红军长征,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秋 雨花区期末)如图新闻报道中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D.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南京解放的知识。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图片中“南京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了国民政府所在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国民政府所在地是南京。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C项正确;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掉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4.(2025 沿河县三模)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时间轴,其序号与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
A.①重庆谈判
B.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③三大战役
D.④南京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②是1946年6月,对应错误,B符合题意;重庆谈判于1945年8—10月,①对应正确,A不符合题意;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③对应正确,C不符合题意;南京解放发生于1949年4月,标志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崩溃,与时间轴“1949年4月”匹配,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
15.(2024秋 荥阳市期末)渡江战役前夕,许多船主主动将隐藏的帆船献出。船工张孝华父子与其他船工一道冒着枪林弹雨率先将解放军战士护送到长江南岸,为渡江战役作出了杰出贡献。材料反映出渡江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援 B.解放军英勇作战
C.指挥者战术得当 D.国民党丧失民心
【分析】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的胜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A项正确;解放军英勇作战是渡江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但与题干强调的人民群众支持不符,排除B项;指挥者战术得到也是渡江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但题干并未提及,排除C项;国民党统治丧失人心,是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之一,但与题干强调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6.(2025 新洲区模拟)如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 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斗争需要进行调整;始终以围绕农民土地问题为核心;都促进了革命斗争发展。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料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所以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 和田县校级模拟)如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中国共产党地政策演变表(建国前)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C.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D.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所以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A项正确;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土地政策带来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区,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
18.(2025 太康县三模)邓小平曾用挑扁担这个比喻来形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某次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挑扁担挑的是中间,把两头的重量集中到中间来,体现了防御与进攻的辩证关系。据此可知,这次军事行动应该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关门打狗”锁锦州 D.“蘑菇战术”胜陕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根据材料“挑扁担挑的是中间,把两头的重量集中到中间来,体现了防御与进攻的辩证关系”和结合所学知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刘邓大军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威胁南京、武汉,迫使国民党分散兵力,实现攻防转换,符合“中间集中,两头牵制”的比喻,A项正确;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渡江战役是全面进攻阶段,排除B项;“关门打狗”锁锦州反映的辽沈战役侧重东北战场,排除C项;蘑菇战术胜陕北反映的是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 平舆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1)根据材料一,阐述土地政策的相关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为了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1948年秋,在老区、半老区有约1亿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2)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怎样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解放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变化:根据材料一“耕者有其田;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政策是“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
原因:根据材料一“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可知,可从日本侵华角度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角度分析,即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更多力量参加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背景:材料二提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为了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可知,中共中央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
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等,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
(3)认识:认识可围绕土地政策与革命胜利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等角度来谈。土地政策的调整需符合不同时期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重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等。
故答案为:
(1)变化:从“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土地”到“减租减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更多力量参加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背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
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革命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或坚持开拓创新);要坚持人民至上和民族利益为重。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