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课件(23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课件(23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2:03:34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1《周围的植物 ——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科版)三年级

屠呦呦
1.1《周围的植物 —— 我们知道的植物》
视频里有好多东西,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植物’,你们还在哪里见过植物?
新知导入
聚集
公园里有很多植物,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
探究新知
我们周围的植物种类丰富,常见的有银杏、雪松等树木,还有菊花、玫瑰、康乃馨等花卉。此外,路边和草坪上可能有狗尾草、三叶草等草本植物,藤蔓类植物如爬山虎可能攀附在墙壁或围栏上,池塘中还会有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
1.我们圈出了几种植物?
2.我们认识校园图片中的植物吗?
由于没有看到具体圈出的植物及校园图片里的植物,无法准确回答圈出几种植物,也没法确定是否认识校园图片中的植物。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个是植物?( )
A. 玩具小熊 B. 绿萝盆栽 C. 小汽车
2.植物身上,埋在土里的部分是?( )
A. 根 B. 叶 C. 茎
3.我们观察植物时,不能做的事情是?( )
A. 看叶子颜色 B. 掐掉植物的花 C. 摸叶子软硬
B
A
B
(二)判断题
1.大树、小草、小花都是植物。( )
2.所有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的。( )(提示:如枫叶秋天是红色的)
3.观察植物时,要爱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拍拍手,我们今天认植物;绿萝绿,多肉软,大树高高有树干;根在土,茎立着,叶子片片真好看;不摘花,不踩草,爱护植物人人夸!
板书设计
1.1 周围的植物 ——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一、我们认识的植物
(贴实物图片:绿萝、多肉、大树、玫瑰花)
绿萝 多肉 柳树 玫瑰花
二、植物的部分
(贴彩色卡通贴图)
根(土里)→ 茎(中间)→ 叶(茎上)
三、爱护植物
不摘花 不踩草 轻轻摸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周围的植物” 单元的开篇课,是学生接触 “生命科学领域” 的起始内容。教材以 “学生身边常见的植物” 为核心,通过 “认植物 — 说特点 — 找不同”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被动观察” 转向 “主动描述”,初步建立 “植物有不同形态(如树、花、草),且有根、茎、叶等部分” 的科学认知。教材注重贴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图片、简单提问为主,避免复杂概念,同时强调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安全前提下)” 的观察方法,为后续学习 “植物的生长”“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 “关注身边自然事物” 科学意识的关键课时。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对科学学习充满好奇,其认知特点与学习基础如下: 已有经验:在生活中见过多种植物(如家里的盆栽、路边的小草、公园的大树、花店的鲜花),能叫出常见植物的名字(如 “向日葵”“绿萝”“柳树”),但无法准确描述植物的具体特点,也不清楚 “根、茎、叶” 等器官名称;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看得见、摸得着” 的事物更感兴趣,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约 15-20 分钟),需要通过趣味互动、实物观察维持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事物(如 “红红的花”“长长的草”),但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动手操作能力较弱,需教师手把手指导观察方法(如 “轻轻摸叶子,别掐它”)。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和交流,初步知道周围有很多不同的植物(如树、花、草),能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认识植物有根、茎、叶等部分(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描述,如 “植物埋在土里的部分是根,中间立着的是茎,长在茎上的是叶子”),建立 “植物有不同形态和结构” 的简单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对比不同植物的样子”(如 “大树高高的,小草矮矮的”“玫瑰花有刺,绿萝没有刺”),学习 “找相同、找不同” 的思维方法,能简单说出两种植物的一个区别,培养初步的比较思维能力。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观察教室盆栽”“认校园里的植物” 等活动,学习 “用眼睛看颜色、形状,用手摸叶子软硬(安全植物),用耳朵听老师说植物名字” 的观察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或词语记录自己看到的植物特点(如画一片圆圆的叶子,写 “绿叶子”)。 4. 态度责任 感受 “周围的植物让环境变美”(如 “花开了真好看”“大树能遮太阳”),体会植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观察中养成 “不摘花、不踩草” 的爱护植物习惯,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知道的植物。
教学重点
认识周围常见的植物(如大树、小草、鲜花、盆栽),能说出 3-4 种植物的名称; 初步感知植物有不同的样子,能说出植物的 1-2 个特点(如 “大树有粗粗的树干”“小花是红色的”)。
教学难点
用完整的简单句子描述植物特点(如从 “红的花” 提升到 “这朵花是红色的”); 理解 “植物有根、茎、叶”,能在实物或图片中指出对应的部分(避免混淆 “茎” 和 “叶”)。
教具准备
常见植物实物(如绿萝盆栽、多肉植物、向日葵切花、狗尾草)、植物图片(大树、小草、玫瑰花、竹子)、PPT 课件(动态展示植物生长场景)、“根、茎、叶” 简易贴图(彩色卡通版) 每人 1 张空白记录卡(画有简单植物轮廓)、彩色蜡笔、放大镜(帮助观察叶子细节,可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趣味视频:播放 1 分钟短视频(内容为 “校园里的植物”—— 阳光照在大树上,小草随风晃,花盆里的花开了),提问:“视频里有好多东西,你们看到了什么呀?” 引导聚焦植物:当学生说出 “树”“花”“草” 时,追问:“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植物’,你们还在哪里见过植物?” 板书课题:用彩色粉笔写课题 ——《周围的植物 —— 我们知道的植物》,并指着课题念给学生听,让学生跟着读 1-2 遍。 学生活动 认真看视频,兴奋地举手回答看到的事物(如 “大树”“小花”“小草”“蝴蝶”); 分享自己见过植物的地方(如 “我家阳台有绿萝”“路边有小草”“奶奶家有向日葵”); 跟着教师念课题,初步熟悉 “植物” 这个词。 设计意图 用动态视频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从 “熟悉的校园场景” 切入,快速唤醒学生对植物的生活记忆,自然引出 “植物” 主题,降低学习陌生感。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我们身边有哪些植物?(4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植物实物与图片:把准备好的绿萝盆栽、多肉植物放在讲台上,PPT 展示大树、玫瑰花、狗尾草的图片,提问:“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准确命名:若学生说 “那个肉肉的”,教师补充:“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多肉植物’,我们一起说‘多肉植物’”;若学生说 “大树”,追问:“这是我们校园里的柳树,它的名字叫‘柳树’,你们记住啦吗?” 聚焦核心问题:“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植物,它们的样子一样吗?我们怎么才能把它们的样子说清楚呢?” 学生活动 围着讲台观察实物,看着图片举手回答植物名字(如 “绿萝”“向日葵”“小草”),跟着教师学念不熟悉的植物名称(如 “多肉植物”“柳树”); 小声讨论:“我家的绿萝和这个一样”“玫瑰花有刺,我见过”; 带着疑问思考 “怎么说清楚植物样子”,期待后续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 “实物 + 图片” 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植物,纠正 “模糊称呼”(如 “肉肉的”→“多肉植物”),同时引发 “描述植物样子” 的思考,为后续探索环节铺垫。 (二)探索:观察植物,说特点(10 分钟) 教师活动 示范观察方法:拿起绿萝盆栽,用手轻轻摸叶子(边摸边说):“老师用手摸一摸,绿萝的叶子滑滑的;用眼睛看一看,叶子是绿色的,形状像小爱心。你们也来试试吧!”(提醒学生:“只能摸叶子,不能掐,要爱护植物哦!”) 组织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 4 人一组,每组发放 1 种植物实物(绿萝、多肉、狗尾草、向日葵切花),指导小组活动:“1 个人负责指植物,1 个人说看到的颜色,1 个人说摸到的感觉,1 个人把大家说的记在记录卡上(用蜡笔画下来)。” 指导 “认器官”:用卡通贴图展示 “根、茎、叶”,指着绿萝说:“你们看,绿萝埋在土里的是‘根’(拿出带根的小绿萝),中间细细的是‘茎’,长在茎上的是‘叶’,我们一起指一指自己组植物的根、茎、叶吧!” 学生活动 模仿教师的观察方法:轻轻摸小组的植物,兴奋地说感受(如 “多肉的叶子软软的”“狗尾草的毛毛好痒”),用蜡笔在记录卡上画植物(如画绿色的多肉叶子,涂成绿色); 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指植物的茎,有的说 “茎是细细的”,有的在记录卡上写 “细茎”(用拼音或画图代替); 跟着教师指认 “根、茎、叶”:在实物上找到对应的部分,小声说:“这是根,这是叶”,遇到混淆时(如把多肉的叶子当成茎),在教师提醒下纠正。 设计意图 通过 “手把手示范观察方法”,降低一年级学生的操作难度;“分组合作”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卡通贴图认器官” 将抽象的 “根、茎、叶” 具象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渗透 “爱护植物” 的意识。 (三)研讨:植物有什么不一样?(4 分钟) 教师活动 邀请小组分享:请 2-3 个小组拿着实物和记录卡上台,说:“请你们组告诉大家,你们观察的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呀?”(若学生表达不完整,教师补充:“他们组观察的是多肉,叶子软软的、绿绿的,对不对?”) 引导找不同:展示 “绿萝” 和 “狗尾草” 的图片,提问:“绿萝和狗尾草都是植物,它们哪里不一样呢?”(提示学生从 “叶子样子”“有没有茎的粗细” 等方面说) 总结共同点:“虽然植物样子不一样,但它们都有根、茎、叶,都是我们身边的植物,能让我们的环境变漂亮。” 学生活动 小组上台分享:拿着多肉植物说:“这是多肉,叶子软软的,是绿色的”,展示记录卡上的画,其他同学认真听,点头表示同意; 找不同:举手回答 “绿萝的叶子大大的,狗尾草的叶子细细的”“绿萝的茎是绿的,狗尾草的茎也是绿的,但更细”; 跟着教师念:“植物有根、茎、叶,让环境变漂亮”,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 通过 “小组分享”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完善表述;“找不同” 活动培养比较思维,同时总结 “植物的共同点”,落实科学观念目标。 (四)拓展:找找身边的植物(2 分钟) 教师活动 发起 “找植物挑战”:“今天我们认识了好多植物,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 我们的教室里有植物吗?校园里哪里还有植物?” 布置小任务:“放学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或小区里的植物,明天来告诉老师你找到的植物叫什么名字,好吗?”(发放 “植物寻找卡”,上面画有简单的植物轮廓,方便学生记录) 学生活动 兴奋地在教室里找植物(如 “窗边有绿萝”“讲台上有多肉”),举手汇报自己的发现; 接过 “植物寻找卡”,小声和同桌说:“我要找奶奶家的向日葵”,期待回家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 “教室”“家庭”“小区”,让学生感受到 “植物就在身边”,培养 “主动观察自然” 的习惯,同时通过 “亲子互动” 提升学习兴趣。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下面哪个是植物?( ) A. 玩具小熊 B. 绿萝盆栽 C. 小汽车 植物身上,埋在土里的部分是?( ) A. 根 B. 叶 C. 茎 我们观察植物时,不能做的事情是?( ) A. 看叶子颜色 B. 掐掉植物的花 C. 摸叶子软硬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大树、小草、小花都是植物。( ) 所有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的。( )(提示:如枫叶秋天是红色的) 观察植物时,要爱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 参考答案 选择题:1. B 2. A 3. B 判断题:1. √ 2. × 3. √ 设计意图 题目设计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项简单、直观,判断题结合课堂强调的 “爱护植物”“植物特点”,及时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强化 “爱护植物” 的意识。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用儿歌总结:“小朋友,拍拍手,我们今天认植物;绿萝绿,多肉软,大树高高有树干;根在土,茎立着,叶子片片真好看;不摘花,不踩草,爱护植物人人夸!”(带领学生边拍手边念) 提问回顾:“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植物?植物有哪几个部分呀?” 学生活动 跟着教师边拍手边念儿歌,兴奋地回应; 齐声回答:“认识了绿萝、多肉、大树”“植物有根、茎、叶”。 设计意图 用儿歌形式总结,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朗朗上口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回顾课堂核心知识,同时再次强调 “爱护植物” 的要求。
板书设计
1.1 周围的植物 —— 我们知道的植物 我们认识的植物 (贴实物图片:绿萝、多肉、大树、玫瑰花) 绿萝 多肉 柳树 玫瑰花 植物的部分 (贴彩色卡通贴图) 根(土里)→ 茎(中间)→ 叶(茎上) 爱护植物 不摘花 不踩草 轻轻摸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导入环节用 “校园植物视频” 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贴合学生生活,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采用 “实物观察 + 卡通贴图” 的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尤其是 “根、茎、叶” 贴图,帮助学生轻松认识植物器官,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用儿歌形式,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记忆,且融入 “爱护植物” 的要求,落实态度责任素养。 2. 不足之处 分组观察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出现 “争抢植物实物”“大声喧哗” 的情况,教师维持秩序花费较多时间,影响观察效率; 对 “植物器官” 的讲解不够细致,少数学生仍混淆 “茎” 和 “叶”(如把多肉的叶片当成茎),需要更多实物对比; 课堂练习时间稍显紧张,部分学生做题速度慢,未能在课堂内完成订正。 3. 教学建议 后续教学中,分组前明确 “小组规则”(如 “轮流摸植物,小声说话”),并安排 “小组组长” 协助管理,减少秩序问题; 增加 “实物对比观察” 环节,如同时展示绿萝(茎细、叶大)和多肉(茎短、叶厚),让学生直观区分 “茎” 和 “叶”,加深理解; 简化课堂练习形式,如将选择题改为 “指认题”(指着实物问 “这是植物吗”),判断题改为 “拍手判断”(对的拍手,错的不拍),降低做题难度,节省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