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些照片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到哪个国家?提到它,大家还会想到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南亚次大陆,探寻这个神奇国度的古老文明……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识读古代印度示意图,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知道种姓制度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掌握佛教的创立及教义,认识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观察下列图片,找出印度河所在的位置,并说明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古印度
今印度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今天印度
知识拓展
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2.地理位置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观察下图,找出印度河流域出现的古城遗址。
古代印度示意图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是城市遗址。从遗址看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基本实现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达城市之一
哈拉帕遗址
摩亨佐·达罗遗址
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此后,古印度的文明中心向恒河流域转移。
古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2.发展过程
阅读课本第6-7页,梳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前23世纪
前324年
前187年
前1500年左右
前18世纪
鼎盛时期
衰亡
早期文明
外族入侵
①最早使用黄金,“黄金之国”。
②“大象之国”---象兵。
③阿拉伯数字的起源之地。(P57)
3.文明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找出材料中印度河流域出现的文明成就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印度也是“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传说,古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④佛教的诞生地。
知识拓展
孔雀王朝与阿育王
孔雀王朝因其创建者出身于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在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帝国疆域达到最大,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阿育王 Asoka,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不断对外征战,统一了除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印度,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消除了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育王晚年邀请著名高僧讲经,在华氏城举行佛教教徒大结集,驱除外道,整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在印度帝王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孔雀王朝疆域图
阿育王电影剧照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后,为了保持统治地位,宣扬创世说,这为种姓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据《摩奴法典》记载,宇宙创世之初,由梵天创造的原人普鲁沙在牺牲自己以滋养世界的过程中,身体的不同部位化为了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源自普鲁沙的头部,负责宗教祭祀与知识传承,被视为精神领袖。刹帝利源自手臂,是武士贵族阶层,负责治理国家和保护人民。吠舍源自大腿,从事商业贸易与农业,是社会的经济支柱。首陀罗则源自普鲁沙的双脚,主要负责为前三者服务。至于脚底下的贱民,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神化种姓制度,保障高种姓的统治地位。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1.起源
思考:种姓制度的起源说有何作用?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职责 构成人员 地位
掌管祭祀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祭司
国王、官吏
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
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注意:在种姓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阅读课本P12,概况种姓制度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内容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之下,各等级世代相袭。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等级之间不得通婚。而这种秩序则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第八卷)第32条
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而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为生,国王应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 ——《摩奴法典》(第十卷)第96条
思考:通过《摩奴法典》的内容,
分析种姓制度的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高种姓)利益的等级制度。
3.特点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4.影响
尽管法律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它仍是印度社会深层的隐性规则,严重阻碍社会融合与公平发展。它固化了阶层壁垒,低种姓群体在教育、就业、资源分配等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向上流动困难;同时加剧了社会分裂,贫富分化加剧,种姓间的隔阂导致婚姻、社交等领域的封闭性,进而引发歧视、暴力等社会矛盾,成为制约印度实现真正社会平等和整体发展的重要瓶颈。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独立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仍有残余。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因此,许多艺人、剃头匠和工商业者成为佛教信徒,被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原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剃头匠。
——王新有《印度佛教兴衰进程中的政治因素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佛教创立的背景。
1.背景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低种姓人寻求精神寄托。
婆罗门是神
等级分明
杀牲祭祀
佛是凡人转世
众生平等
反对杀生
战胜自我
取悦天神
VS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2.概况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觉悟者)
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定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他29岁时舍弃王族生活离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此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盘,被世人尊为“佛陀”。
乔达摩·悉达多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佛教教义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获得上层统治者支持
获得下层人民的支持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3.教义
4.传播
佛教在印度迅速发展。一度称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大约10世纪,佛教在印度的地位被印度教所取代)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印度
中亚
中国
朝鲜、日本、越南
锡兰
缅甸、泰国、柬埔寨等
敦煌莫高窟
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问题思考: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
文明发源地
文明发展
历程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雅利安人侵入与定居
文明成就
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等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
课堂小结
1.哈拉帕遗址的年代经碳素测定,结果误差较大,后来在两河流域出土的印度器具为印度古文明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时间坐标。这说明了( )
A.两河流域文明比较先进 B.古代亚非之间存在联系
C.世界文明呈现多元特色 D.实物史料见证文明交流
D
练习巩固
2.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土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等级划分的最主要依据是( )
A.职业 B.财产 C.种族 D.信仰
C
《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对杀死一个首陀罗所作的忏悔,与对杀死一只小动物所作的忏悔一样。相反,首陀罗如果骂再生人(雅利安人)一句就要割断其舌。据此可知古代印度( )
A.法律体系完备 B.维护贵族特权
C.社会分工明确 D.强调职业世袭
B
练习巩固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忍耐顺从”等词语。这些词语来源于( )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B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2300年;
中国文明,
约公元前3000年。
大河流域。
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