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05: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采用合理论证方法的重要性。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隐含前提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逻辑方法提高论证的严密性和说服力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多种论证方法,学会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和论辩能力。此外,学生还能通过分析经典论证案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不同的论证方式,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理解论证的逻辑链条,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论证的严密性和说服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经典文本的论证过程,感受论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性运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论证方法的差异,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论证方式,增强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并掌握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的区别与运用,能够在具体文本中识别并分析其逻辑结构。 (2)学会在论证过程中识别隐含前提,并能通过分析隐含前提来评估论证的合理性与严密性。 (3)运用反证法、归谬法等间接论证方法,提升论证的说服力与逻辑性,并能在写作中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 “论证” 的概念:“大家知道什么是‘论证’吗?论证就是用一些论据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过程。规范的论证通常由多个判断组成,形成了一个逻辑链条。合理运用逻辑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我们的论证水平。”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论证” 的定义。 设计意图: 通过问答和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 1. 初步感知论证 教师活动: 介绍几种常见的论证形式及其对应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比较法中的 “对比法”) 类比论证(比较法中的 “类比法”) 排除法 归谬法 反证法 其中,前四种主要用在直接论证中,后三种主要用在间接论证中。 强调隐含前提的重要性。在直接论证中,有时会省略部分推理环节的前提,这些省略的前提往往是理解论证的关键所在。 案例分析: 子非鱼: 论据:子非鱼 隐含前提:只有同类才能相知 论点:子安知鱼之乐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 背景描述:福尔摩斯发现马厩中的狗没有吠叫,尽管有人进来把马牵走。 论据 1:狗没有吠叫 隐含前提 1: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论据 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隱含前提 2: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教师提问: 在这段论证中,有哪些隐含前提?这些前提为什么如此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倾听并做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上述文本中的隐含前提,并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论证的概念和隐含前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间接论证 教师活动: 详细讲解间接论证的各种方法: 排除法:如果一个问题有多个选项,证明其中一个正确,可以通过否定其他选项来实现。例如,《拿来主义》中鲁迅通过排除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推导出 “拿来主义” 的正确性。 (提问:同学们,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是如何使用排除法的?) 反证法:假设一个与论点相反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导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证明原观点。例如,《训俭示康》中的例子: 管仲的奢华被孔子视为小器 史鰌预见公叔文子的奢侈会导致灾祸 何曾的日食万钱最终导致家族衰败 石崇因奢靡而死 近代寇莱公的豪侈也导致子孙贫困 (提问:反证法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归谬法:从某一观点出发,推导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以证明该观点的错误。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例子: 论点:亡郑而有益于君 证据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证据 2:邻之厚,君之薄也 证据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证据 4:晋国 “东封郑” 必西 “阙秦” 结论:灭掉郑国实为 “阙秦以利晋” (提问:归谬法是如何推翻原论点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学生倾听并做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并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进一步理解间接论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接论证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 “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 “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论点进行驳论练习。 案例分析: 兼听则明: 常规模式: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引入 “假想敌”: ① “兼听” 就一定 “明” 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 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 “偏信则暗” 能够证明 “兼听则明” 吗? ③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的声音还不算 “兼听” 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尝试改进这个论证,使其更加严密。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进 “兼听则明” 的论证。 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严密地进行论证。 四、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PPT 出示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并解释解题思路。 练习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 30 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 66 岁)参与了研究,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 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过久,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的论证方法,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尝试运用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至少各一种,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议论文。 (2)阅读一篇课外议论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指出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并评价其论证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