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经典散文,收录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自然情怀”主题)。文章以“清、静、悲凉”为基调,描绘了北平秋天的五幅图景(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果奇景),将个人情感与故都风物深度融合,既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韵味,又寄寓了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思与人生况味。学习本文,既能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形散神聚”之美,又能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艺术,同时培养对自然与生命的敏感之心。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散文阅读能力,能梳理景物特征,但对“情景关系”的深层理解(如借景抒情的含蓄性)、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把握较弱;对郁达夫所处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社会动荡、文人漂泊)较为陌生,可能难以理解文中“悲凉”情感的复杂内涵。需通过情境引导、文本细读、背景补充,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析文中描写秋景的关键词句(如“清”“静”“悲凉”的具体表现),理解作者如何用细腻的语言传递独特感受,积累散文“以情驭景”的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较不同秋景描写的侧重点(如“破屋浓茶”与“都市闲人”),分析作者选择意象的匠心,培养从细节中提炼主旨的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独特美感,体会郁达夫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的审美方式,提升对“悲凉美”的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旧中国文人“悲秋”传统背后的家国情怀,感悟传统审美文化中“以悲为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关键词句品析,把握“秋味”的具体表现(清、静、悲凉)及作者的情感寄托。
难点:理解郁达夫笔下“悲凉秋味”的深层意蕴(个人心境与时代背景的关联),体会“悲凉美”的审美价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是一位南方的文人,在战乱年代客居北平,他眼中的秋天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他笔下的秋有什么特别之处。”
知人论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都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3-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写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中华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为躲避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都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达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于1934年8月写下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在作者心里,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历史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郁达夫的审美追求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王国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文题解读
“故都”两字点明写作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春恋之意,北京这个地方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意蕴上写出了这个地方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厚重的文化积淀。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秋味”
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是怎样的情感 请找出文中抒情的相关语句,体会情感。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为赏秋不辞辛劳 --爱秋之切!
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的零头。”
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爱秋之深!
任务1:速读全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郁达夫笔下故都秋的特点。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关键句。
明确答案:第1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全文情感与景物描写的总纲。)
任务2:作者如何评价南方的秋?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活动:阅读第2段和第13—14段,对比南北之秋。
明确答案:南方秋的比喻:“黄酒之与白干(味薄 vs 味烈),稀饭之与馍馍(清淡 vs 饱满),鲈鱼之与大蟹(小巧 vs 丰腴),黄犬之与骆驼(灵巧 vs 沉稳)。”
作者认为南方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用一系列生活化的比喻突出北国秋的“浓烈醇厚”,侧面衬托对故都秋的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句和对比阅读,快速把握文本核心,训练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
精读品析:赏“秋景”悟“秋情”
任务3: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故都秋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用一个词标注每幅图景的“秋味”。
学生活动:默读第3—11段,分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秋景图景 具体内容(原文关键词) 秋味关键词(清/静/悲凉)
秋晨院落 破屋、浓茶、碧天、驯鸽、牵牛花(蓝白冷色调)、秋草(疏疏落落)——用简陋的环境衬托秋的纯粹,破屋反而更显秋的真实 清(天色淡)、静(听鸽声)、悲凉(破屋、漏光)
秋槐落蕊 铺得满地的槐蕊、脚踏上去的“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丝纹”——细节描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写出秋的静谧与落寞 静(无声无息)、悲凉(落蕊暗示生命凋零,细腻的衰亡感)
秋蝉残鸣 “衰弱”的蝉声、“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用“家虫”比喻,拉近秋蝉与人的距离,更显秋的亲近与衰颓 悲凉(“衰弱”“残声”——生命将尽的共鸣)静(普遍却细微的声音
秋雨闲人 灰沉沉的天、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京腔慢调的对话,写出秋的悠闲与岁月流逝的感伤 静(慢节奏)、悲凉(“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无奈,生活的平淡与苍凉)
秋果奇景 柿子、枣子(淡绿微黄)、“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用“将熟未熟”的枣子,暗示美好中的缺憾 清(颜色淡雅)、悲凉(未成熟的青涩,季节更替的必然)
任务4: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冷色调”“衰败感”的景物?这与“清、静、悲凉”有何关联?
学生活动: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教师引导从感官角度赏析)。
明确答案:
视觉:牵牛花的“蓝白”冷色(非艳丽的红黄)、秋草的“疏疏落落”(非茂盛的绿意)→突出“清”;
触觉:槐蕊“极微细极柔软”的脚感、“脚踏上去”的细腻→表现“静”;
听觉:秋蝉“衰弱”的残声、秋雨“息列索落”的轻响→渲染“悲凉”;
选择逻辑:作者刻意避开北平秋天的繁华(如香山红叶、颐和园游人),专挑“破屋”“落蕊”“闲人”等日常甚至衰败的细节,因为这些最能体现“北平的秋味”——那是浸透在生活褶皱里的、带着淡淡哀愁的“真秋”。
任务5: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悲凉”的态度?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找到第2段和第14段的关键句。
明确答案:
①“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偏爱冷色调,因更契合“悲凉”心境。)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悲
凉”不是消极,而是对自然规律、生命状态的深刻共情——这是文人独有的敏感与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梳理、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从“景物特征—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的逻辑链中,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
要点明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清”和“静”的含义。
参考答案:
郁达夫所说的“清”,既指北国秋天气候的清爽、清朗,如碧空如洗、天高气爽的自然景象;也包含一种审美上的清雅与心境上的清寂,体现的是淡雅脱俗、宁静致远的文人情怀,是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心灵状态。
“静”,一方面是指北平秋天环境的安静、宁静,如秋声稀疏、街巷清幽的外在氛围;另一方面更是一种内心的沉静与沉思,是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时,所进入的一种平和、内敛、孤独且富有哲思的心境。
“清”与“静”共同构成了北国秋天独特的气质,既清新淡雅,又宁静深远,带有浓厚的文人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后文“来得悲凉”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调。
深读探究:为何“偏爱悲凉”?
任务6:结合背景资料,思考:郁达夫为何对“悲凉”的秋情有独钟?
背景补充(教师简述):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早年留学日本,饱受孤独与歧视;回国后经历五四退潮、社会动荡,始终怀有知识分子的忧思;1934年写作本文时,北平已沦陷前夕,国家风雨飘摇,个人生活亦困顿。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分享。
明确答案:
个人层面:郁达夫性格敏感忧郁,漂泊的人生经历让他对“衰败”“孤独”有更深的体验(如“破屋”“疏落的秋草”暗喻人生的不完满)。
文化层面:中国文人自古有“秋士易感”的传统(如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秋天常被赋予“生命衰亡”“壮志未酬”的象征意义,郁达夫借秋抒发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对时代、对自我的反思。
时代层面: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北平作为古都,其“衰败的秋景”恰是时代缩影——作者的“悲凉”里,藏着对家国命运的隐忧。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介入,帮助学生跳出“个人小情绪”,理解“悲凉”背后的文化厚度与时代重量,培养“知人论世”的阅读习惯。
拓展延伸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开头部分运用了大量短句,并在句中设置了多处停顿。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种语言运用是如何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与节奏效果
参考答案: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的开头,运用了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的语言形式,使语言节奏舒缓、层次分明,对全文情感基调与秋日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从句式特点来看,开头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等句,多为短句或结构清晰的并列短分句,句式简练,不拖沓冗长,读来节奏舒缓,给人一种沉静、从容的阅读感受,仿佛作者在秋日里缓缓回忆与体味。
其次,句中多用停顿,如通过逗号、分号与语气词“啊”等,形成自然的语意间歇。例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中,“可是啊”之后的停顿使语意发生转折,引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对象——“北国的秋”。随后“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排比式的短句并列,每处“来得”之后均有停顿,节奏鲜明,层层递进,突出了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独特气质,情感更加深沉。
再次,这种语言形式有效营造了全文的情感氛围。短句与停顿使语言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既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思与怀旧情绪,也凸显了作者不远千里奔赴故都,只为细细品味那“秋味”的执着与深情。整体上,语言舒缓而深情,为全文奠定了“清、静、悲凉”而又充满怀念与审美体验的抒情基调。
综上,开头通过多用短句与句中多停顿,不仅使行文节奏优美、舒缓,更层层渲染出北国秋天的独特韵味,为全文情感的展开打下坚实基础。
小结:高考答题要点提炼
若遇到类似“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高考鉴赏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
语言形式 多用短句、句式简练、句中多停顿(逗号、分号、语气词等)
节奏特点 节奏舒缓、有韵律感、读来从容不迫
情感表达 表现出作者对秋的喜爱、对故都秋味的向往、内心的清静与淡淡忧思
氛围营造 渲染出“清、静、悲凉”的秋日氛围,为全文奠定抒情、怀旧的基调
结构/作用 为下文进一步描写秋景与秋情作铺垫,引出主题
教师总结:
郁达夫的“故都之秋”之所以动人,正因为他在“悲凉”里保留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真诚”比任何华丽赞美都更有力量。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与季节的“私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将文本情感内化为个人体验,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目标。
(六)作业布置
摘抄文中3处你认为最能体现“清、静、悲凉”的句子,批注赏析(从用词、手法、情感角度)。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味总纲:清、静、悲凉(情感内核)
五幅秋景:晨院/槐蕊/蝉鸣/秋雨/秋果(以小见大)
情感深处:个人孤独 + 文化传统 + 家国忧思(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