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初步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学会分析并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动词探析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鉴赏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
三、教材分析
《静女》这一首诗歌选自《诗经》,是新教材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当中的一首,且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诵读难度不大。学生要学习关于《诗经》的文化常识,通过理解诗歌大意去探讨赋比兴的手法,同时学会鉴赏重章叠句、反复等《诗经》常用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点拨
五、课时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有的爱情千古传颂,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作为诗歌的源头,《诗经》开篇便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勇敢而直接的爱情。《邶风·静女》同样谱写了一首清新淳朴的恋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前华夏鲜明的吟唱,感受那诗意的约会吧!
【文化常识填空题】
1. 以开小火车形式完成填空题
2.详细阐述“诗经六义”的内容。
(二)找字音,明大义
1.根据课下注释完成以下字音,并找出所有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遮掩。
见:同“现”,出现。
说:同“悦”,喜爱。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归:同“馈”,赠送。
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不是。
2.朗读诗歌,概括每一章节内容。
第一节:恋人约会。
第二节:恋人赠物。
第三章:赠茅赞人。
(三)找动作,析人物
要求:小组讨论,找出与男女主相关的动词,并分析人物形象,完成填空,并给出理由。
1.从“ ”这个动词可以看出静女是个 的人。
答1:从“俟”这个词可以看出静女是个胆大勇敢的人。联系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那个时代,婚姻,爱情都是家长制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歌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由此可见,女主人公胆大勇敢,具有叛逆反抗性。
答2:从“爱”“不见”看出静女是个调皮活泼可爱的人。故意隐藏自己,捉弄男主人公,调皮灵动。
答3:从“归”“贻”可以看出她是主动追求爱情的人。都说女追男隔层山,更何况是在那样的时代,她主动送出礼物表达爱意,说明她敢于打破束缚,勇敢追求爱情。
另一组补充:从“爱”“不见”还可以看出她的心思细腻有智慧。分析“不见”的原因:观察有无被家长发现;观察男子是否有耐心等待;捉弄男子。
补充:从“归、贻”还可看出委婉含蓄。并没有直接说明爱意,而是借赠送礼物来表达心迹。
总结:静女是一位美丽灵动智慧勇敢的人。
2.从“ ”这个动词可以看出“我”是个 的人。
答: 从“搔首踟蹰”看出男子的憨厚。静女没来,男主人公着急的找耳挠腮,来回走动,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
从“说怿”可以看出他十分喜爱女子送的东西,对静女有着迷恋和痴情。表明他感情真挚,痴情,还说“美人之贻”让人感觉专情又专一。
小组补充:从“搔首踟蹰”还可以看出他有耐心,女主没有来他也没有愤然离开,还在苦苦等待,一方面表明他对女子的喜欢,另一方面也表示他情绪稳定,有耐心。
从“俟”可以看出“我”守时。
总结:“我”是憨厚、痴情、有耐心,可以值得托付的人。
(三)找物象,析手法
要求:找出诗中信物,分析其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彤管”“荑”,分析其手法。
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彤管”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顶真:结构严密,上下衔接,音律优美。
起到双关作用:“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2.“荑”只是一跟野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答:爱屋及乌。因为是你送的,于是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借物抒怀,赞美恋人,感谢她送的珍贵礼物,表达了男子接受荑草后的欣喜与幸福, 也表达出对女子的赞美和爱慕之情。
这里赠送“彤管、荑”也是一种象征。彤管红且有光亮,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荑”初生的茅草,象征着两人的爱情以后会越来越甜蜜,越来越繁茂,同时初生,洁白纯粹,象征着爱情的淳朴和高尚。 都表达着两人对爱情的美好期待。
【艺术手法小结】
结合全文,总结艺术手法。
1.重章叠句,委婉含蓄。《静女》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赞叹静女的美丽,具
有音乐美。
2.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顶针,增强音乐美。
4.巧用双关,借物咏人。借“彤管”“荑”赞美女子。
5.象征,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望。
(四)总结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写一次恋人的约会,直接叙述了与静女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之情,表现了两人健康纯真的感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五)作业布置
静女对待爱情的态度对今天的你有何启发?请谈一谈你的爱情观。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七、 教学反思
优点:
1.以动词为抓手分析人物形象,切入点小,巧妙。
2.重点把握到位。
3.作业布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缺点:
1.对文本背景知识是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待考究。
2.对学生可以解释“诗经六义”判断有误,应逐渐引导学生。
3.活动一和活动二联系不紧密,可以再思考将两者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