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目标:
1.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格,领悟劳动的时代价值。
2.通过分析人物通讯的典型性特征,掌握人物通讯的阅读策略。
3.探究作者的采访感受与主观评价,体会和理解新闻报道立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格,领悟劳动的时代价值。
难点:探究作者的采访感受与主观评价,体会和理解新闻报道立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人物的。
二、人物通讯相关知识
1.含义: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2.写作对象: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3.类型:
(1)传记式: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3)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4.特点:
①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②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
③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三、整体感知
1.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重点字词
稻菽(shū) 山麓(lù) 田埂(gěng) 蔸(dōu) 淤(yū)泥
早籼(xiān) 贬(biǎn)斥 优劣(liè) 分蘖(niè)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的规定或限度,
分蘖: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
3. 这篇通讯依据小标题,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每部分的主要事件,完成下列表格。表达形式为:时间+人物+事件
明确:
四个部分 主要事件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袁隆平给《人民日报》寄信,用事实来回应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并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引导探究
优秀的劳动者以辛勤劳动和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其意义更在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袁隆平每一步成就的取得都与他的精神品质密切相关。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文章,找出体现袁隆平精神品质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明确:
主要事件 精神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热爱科研,献身科研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给《人民日报》寄信,用事实来回应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并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2.为了更好地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通讯报道往往体现作者立场和态度的倾向性。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场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可以“赞扬/评价了袁隆平的……精神”来回答)
主要事件 精神品质 作者立场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热爱科研,献身科研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赞扬了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赞扬了袁隆平的创新精神
1992年袁隆平给《人民日报》寄信,用事实来回应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赞扬袁隆平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并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贡献
3.由此可见,作者用小标题串联全文,有何好处?
明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小标题的结构层层递进,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四、写作特色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明确:
(1)细节描写:
“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2)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强调: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五、当堂诊学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