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芣苢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芣苢》。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诗经》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分类、表现手法,特别是赋、比、兴的具体运用。通过赏析《芣苢》这首诗,学生将深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及其情感表达。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诗经》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通过对《芣苢》中劳动场景和女性角色的解读,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芣苢》中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能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理解其语言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芣苢》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芣苢》中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感受诗歌中传达的欢愉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性表达。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古代诗歌的文化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重难点 (1)理解《芣苢》中 “赋” 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体会诗歌通过简单劳动场景传递的愉悦情感。 (2)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分析其在《芣苢》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诗歌节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3)结合《芣苢》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和谐与劳动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引入背景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感受到了古代先民的歌唱之美,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 ——《芣苢》。”(生:齐声回应 “好”) 介绍《诗经》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经》。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学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运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教师补充:“非常棒!《诗经》不仅是我国诗歌的起点,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开端。它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描写景象。另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 二、整体感知 朗读全诗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芣苢》这首诗。”(展示 PPT)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生:齐声朗读) 初步理解 教师:“大家读得很整齐。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 学生:这首诗描述了一群妇女采摘芣苢的情景。 教师追问:“‘芣苢’具体是什么呢?” 学生:“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它可以治疗妇女不孕或难产。” 分析诗歌特点 教师:“非常好!《芣苢》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感受一下。” (生:齐声朗读) 教师引导:“这首诗以四言为主,每四句独立成章,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这种句式是《诗经》常见的特点之一。” (生:点头表示理解) 三、深入赏析 声韵特点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芣苢》在声韵上的特点。”(展示 PPT) 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 “采”(cai)和第二句中的 “有”(yo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 “掇”(duo),第四句中的 “捋”(luo),第五句中的 “袺”(jie),第六句中的 “襭”(xie),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教师提问:“这些双声叠韵的字有什么作用?” 学生:这些字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增强了节奏感,让人读起来更悦耳。 教师肯定:“非常正确!” 用词特点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芣苢》在用词上的特点。”(展示 PPT)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师提问:“具体来说,这些动词有哪些?” 学生:采、有、掇、捋、袺、撷。 教师追问:“这些动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些动词都是动宾结构,描绘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具体动作。 教师总结:“非常正确!这些动词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劳动场景,还体现了妇女们的勤劳和快乐。” 重章叠句 教师:“我们再来看《芣苢》在句式上的另一大特点 ——重章叠句。”(展示 PPT)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 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教师提问:“重章叠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重章叠句使诗歌节奏感更强,易于记忆和传唱,也突出了妇女们欢快的劳动气氛。 教师肯定:“很好!” 四、表现手法 赋的表现手法 教师:“《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学生:赋。 教师解释:“对,赋是一种直接铺叙陈述排比的手法,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 情感表达 教师:“虽然《芣苢》通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教师提问:“这种和谐的氛围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当时社会很稳定,人们生活幸福。 教师总结:“非常好!《芣苢》不仅是一首歌谣,更是对当时社会和谐稳定的赞美。” 五、小结 回顾要点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芣苢》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请大家回顾一下,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描写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表达了她们的欢愉之情。 教师:“对,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学生:赋、双声叠韵、重章叠句。 教师:“非常好!《芣苢》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希望大家能够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与思考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芣苢》,体会其中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生:齐声朗读) 教师布置作业:“请大家课后查找一首其他《诗经》中的诗歌,对比其艺术手法,写一篇小作文。”
课后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总结《芣苢》一诗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2)选取《诗经》中另一首诗歌,对比分析其与《芣苢》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