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06: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一、教学目标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比“两个世界”的特点,体会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
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任务分析
《归园田居》是新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一首。这一单元为诗歌单元,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本首诗可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品读他乐守清贫、悠然自得的情怀。学生还要学习到白描手法的运用,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运用法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诗歌风格,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提前了解诗歌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
(一)情景导入 (导入环节约2分钟)
2015 年 4 月14 日,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这封辞职信出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任职11年的女教师之手。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还真批准了。 知名B站up主李子柒,想必大家都看过她的视频,种田,采摘,做木工,真真正正的过起了诗意的田园生活。她的视频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 可见,身处繁华都市、享受便利科技的人们也渴望远离世俗、亲近自然,当
一位隐士。当然古人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板书:归园田居(其一))
设计意图:
通过网络上知名博主及热点事件引出当代人们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出作者陶渊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
(二)初读感知“田园世界”(约3-4分钟)
1.作者简介:提问学生了解到陶渊明相关知识,教师补充陶渊明简历。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 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解题并寻找诗眼
引导学生对诗歌题目节奏划分的讨论,并从大家解释、诗句旁证两个方面明确答案,进而明确诗眼。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
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3.感知“田园世界”
引导学生说出陶渊明在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并总结出特点,完成表格。
提问:陶渊明虽是写自己辞职隐居的生活,那在这首诗中他单单是描写了他梦想中的田园世界吗?有没有提及他的官场生活?是有的。也就是说他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板书:尘俗世界、田园世界)那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都有什么?这两个世界有何特点呢?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要求: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明确:
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诗人信息检测学生预习成果,通过解题找出本诗诗眼,锻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表格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世界并分析特点,强化诗歌内容分析,引出下面对田园世界的具体分析。
(三)精读赏析“田园世界”(约5分钟)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找出陶渊明具体描写田园世界的诗句。
提问: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
(1)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2)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提问: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便描写了田园生活,非常之巧妙,那他都描写了哪些意象呢?我们具体细致的分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为什么是十余亩、八九间?是多还是少?据考证,晋时的十余亩,约合今天的七亩地,按当时的生产力,年产粮约两千多斤。这对陶渊明七口之家来说,实在不能算多。据《疏》曰:“谓屋南北深一丈二尺。”换算成今天的面积,八九间共九十多平方米。一家七口住,有点拥挤。所谓“方宅十余亩”的园田居,应该是一处对现实生活而言“不大”,而在陶渊明心里却觉得“不小”“足够” 的居所。这也能看出他的简朴、自在,乐守清贫、怡然自得。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两句言住屋四围栽植着榆柳桃李等树木。“荫”“罗”二字却值得品味。荫,音 yìn,《辞海》相关义项有:①遮蔽。②庇护。可见“荫”字写树木茁壮,枝叶繁茂,草屋掩映于其中。另一方面,“荫”的“庇护”,好像写出了榆柳脉脉含情、庇护着房子,也很有情趣。“罗”,分布、陈列、排列之义,是说桃李等树木排列在堂前。然“罗”的施动者是桃李,其中就有主动呈现之意。榆柳怎么会“荫”,而桃李又怎么会“罗”?拟人。这里佳木环绕,有它的自然美,平淡的诗句背后饱含着诗人的喜悦和自在之情。
同时,从色彩角度而言,这里面还有几种颜色的交织。
为何诗中写榆柳桃李,却不写松柏梧桐。榆柳桃李,是农家常见的树,榆柳素淡,桃李浓艳,相映成趣,体现出生活的气息。而松柏梧桐,在传统文化里多象征品性高洁、坚贞不屈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处诗人是要表达回归田园的悠然心境,所以选用榆柳桃李。可见,选用怎样的意象要根据意象的内涵和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①这句诗是从远看的角度进行描写,也就是说前面写的都是近处的景物。从房前屋后的近景转到乡村远景,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好像让人到了平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②“暧暧”写远处树木掩映之下的村庄,在暮色之中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写得形象生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通过“狗吠”和“鸡鸣”,衬托出那种非常幽静的环境。这里是动景,那么前面就是静景。(动静结合)
诗人为何写鸡鸣狗吠?因为鸡、狗是农村常见的家禽牲畜,能写出诗人对归园的亲切感,写出乡村的恬静安适。在诗人看来,这种简朴的田园生活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然的。为什么这样写?难道不能写其他吗?比如牛羊之类。其实联系《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内容,你就 会知道,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鸡鸣狗吠,表现的是与世无争、安闲自在、
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
总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那里,不仅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构成鲜明的比较。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证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学习陶渊明朴实自然的诗歌风格,从逐句分析中锻炼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田园世界”(约3分钟)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这么美好,现实中的归隐生活的真的如此美好吗?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乞食时的痛苦惶恐如在眼前。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从彭泽县令这个职位上辞官归园田的,县令虽然是小官,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没问题的。但是陶渊明还是毅然决然地辞了官。
2.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请结合《归园田居》及背景资料说一说你的看法。
(1)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是世俗的束缚,诗歌中说“误入尘网中”,“尘网”以及后面讲到的“樊笼”,一“网”一“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东晋末年的权势之争特别厉害,他不愿意成为上流阶层争夺权力的工具,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
(2) 和贫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 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陶渊明的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
3. 通过注释我们知道,这首诗写在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以后,这个时候他大约四十多岁。我们能不能想一下,陶渊明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直厌恶官场吗?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年轻时胸怀大志,他并不想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田园里边。他也想长上一双翅膀奋飞,飞得越远越好。但是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黑得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适应,去敷衍,这让他深感厌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热爱自然的本性使他决然辞官,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在自娱自乐、自安自慰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这种归隐丘山的喜悦背后,是理想的幻灭,是无奈的选择,是深沉的痛苦。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田园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指出作者归隐的真正的原因,揭露官场的黑暗,社会的动荡,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七、作业布置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请写一写你的看法,300 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优点:
1. 较为完整详尽。
2. 语言流畅,稳健。
3. 主题有升华,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缺点:
1.问题设置太多,需要精简,还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贯性、联结。
2.在具体赏析田园世界时,分析的不够深入,引出白描手法时过于生硬。
3.整堂课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引导学生去思考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