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06:0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屈原列传》的学习,深入了解屈原生平及其爱国情怀,同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政治遭遇、他的文学成就特别是《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意义,并通过具体事件分析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楚国的忠诚。此外,课程还涉及了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评价,以及屈原在面临国家和个人双重困境时的抉择。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屈原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掌握文言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其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屈原列传》的文本内容,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学生能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屈原的人格风采和《离骚》的艺术成就,学生能够感受屈原的高尚品德与文学创作的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的品质,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通过《屈原列传》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德,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结合文言文词句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增强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的爱国精神。
(2)把握《屈原列传》中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理解屈原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教学资源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屈原列传》的相关背景资料、课文重点内容以及辅助讲解的图片和视频。
(2)《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的电子版或纸质版,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阅读使用。
(3)准备相关的讨论问题卡片,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屈原生平及其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夏历五月,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那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评价屈原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课前预习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在 “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 99 年,李陵率军出击匈奴,遭大军伏击,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遇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题目解说
《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 相当于现在的 “人物述评”。“传” 与 “评” 相结合,“传” 中寓 “评” 是本文的特色。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江而死。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 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3):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 “黜” 到 “迁” 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第三部分(11--12): 描述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读课文,概括屈原一生的经历。
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 1 段):“王甚任之” 阶段
第二阶段(第 2--7 段):“王怒而疏” 阶段
第三阶段(第 8 段):“放流” 阶段
第四阶段(第 9、10 段):“王怒而迁” 阶段
即:任 — 疏 — 放 — 迁
四、探讨屈原的人生经历
【第一阶段】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博闻强志:闻,名词化用为动词,指见识广泛,知识丰富。志:记忆力。
明于治乱:通晓国家的治理和混乱。
娴于辞令:熟悉外交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进入朝廷则与楚怀王商讨国事。
课堂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并思考这段文字描绘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
学生讨论:
教师:屈原担任什么职务?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学生:他是楚怀王的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教师:具体来说,这些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 A:博闻强志表示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强。
学生 B:明于治乱表示他通晓国家的治理和混乱。
学生 C:娴于辞令表示他熟悉外交辞令。
问题深入:
教师:屈原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哪些职责?
学生:他在内政上与楚怀王商讨国事,发出号令;在外交上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教师:这些职责说明了屈原在国家中的重要性,他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能一直被重用,楚国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如果屈原一直被重用,楚国可能会更加繁荣稳定,因为屈原既有治国才能,又有外交才能,可以为楚国带来很大的利益。
深层理解:
教师:屈原的这些优秀品质和重要职责,与他后来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请大家思考一下,这种对比反映了什么?
学生:这种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黑暗和小人的嫉妒,以及楚怀王的昏庸无能,导致屈原最终被疏远和流放。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屈原的优秀品质和重要职责,还能深刻感受到他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屈原列传》的第一部分,了解到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大臣,他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着卓越的贡献。然而,正因为他的这些优秀品质,他最终遭到了排挤和流放。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屈原的生平,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精神。
拓展:
请大家课后阅读《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全文,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对后世的影响。同时,思考一下,如果屈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会有怎样的机会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课后作业:
(1)梳理并总结《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一生经历,以及他在不同阶段所展现出的品格和精神,写成一篇简要的人物评传。
(2)针对《屈原列传》中提到的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现代社会,写一篇短文讨论爱国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