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07:30:22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遗的代代传承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是对生活的真挚热爱,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延续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精神创造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非遗有力守护文化精神。京剧、黄梅戏、昆曲等传统表演艺术,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和合的精神境界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茶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和合共生的价值观。春节,以其丰富的习俗仪式,蕴含的团圆、和睦、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重建现代社会中日渐疏离的人际联结,成为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和精神纽带。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的物候经验、木构建筑抗震的榫卯技艺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传承着祖先应对自然的古老智慧,使传统文化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非遗积极助力区域发展。非遗以动态延续的姿态,有力抵御文化同质化危机,成为彰显地方特色的鲜明标识。江南的评弹、陕北的剪纸等,以其独特的地域美学,成为当地文化标签和旅游招牌。如今,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非遗游”已成为旅游新趋势。浙江龙泉青瓷小镇将千年窑火转化为文旅经济等充分证明非遗可以成为地域振兴的文化引擎。
非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作为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非遗在国际交流中熠熠生辉。法国巴黎举办中国戏曲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书法特展、苏州缂丝技艺通过时装设计登陆巴黎高定时装周……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春节期间,潮汕英歌舞再次走出国门,在法国和德国上演,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形成对话,凸显非遗作为文明对话桥梁的重要价值。
非遗的保护至关重要,活化利用也不可或缺,传承则是核心所在。当前非遗保护关键是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梁瑞《非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
材料二
主持人:非遗是文化传承,也是生活方式。近年来,古老的非遗化身为时髦的文化符号,持续点燃年轻人消费热情。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到凤翔学木版年画……非遗体验成为旅游领域的全新热点。如何解码“非遗+”所激活的消费新动能?如何让非遗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魏鹏举:人民立场是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性原理,非遗本身就是百姓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当一度错位的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生活重新对位,非遗的人民性与新时代发展的国潮风不谋而合,作为小传统的非遗不仅与文明大传统相融为文化传承之复兴大潮,也与新时代新风尚相融为时尚生活之浩荡新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热,这种时代现象本身就意味深长,不仅体现了文化自觉自信,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是充满意义与内涵的居民消费升级指标。美好生活本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是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爆,既源于老百姓精神生活需求增长的激发,也来自物质消费升级的内生增长效应。
在具体实践中,非遗带动的文化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非遗作为一种特定的人文经济已然蔚为大观,不仅非遗文创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意愿从事非遗传承创新的相关工作,非遗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社会就业相当可观。其二,“非遗+”所形成的综合效应与溢出效应日益显著,带动了有些传统行业焕新增长。比如,有了非遗的加持,传统餐饮业找到了一条更具内涵和品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三,非遗赋能赋值国货潮品,助力民族工业走出了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精神力量,也打上了中国符号。在航天、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大国重器、新产业、新势力的发展中,既能看到非遗作为符号元素的“面子”,也能感受到中国非遗工匠精神的“里子”。
陆建非:从非遗演进的漫长历史来看,绝大多数非遗都“流失”了,仅有一小部分得以“流传”,而在这一小部分中,很大一部分又“流变”了。这就是当下的非遗真相。从传承传播的角度来说,一是非遗走进生活很重要。在衣食住行诸多方面,沪上随处可见到“海派非遗”的影子,比如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等。二是非遗需变为可操作、有用途的东西。例如鉴赏场域、比赛项目、节庆礼仪、包装方式等。三是不能只关注那些“热闹”的非遗,而忽视小众的、“安静”的非遗,比如书法、围棋、古琴等,也要尽力推广。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手段、方法和渠道有很多,其中“生产性保护”和“消费性保护”契合非遗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它会迅速激活民众消费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文汇报《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遗之所以能保护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人类的精神创造力,主要是因为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
B.非遗以动态延续的姿态积极助力区域发展,成为地方特色的鲜明标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C.非遗带动文化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非遗文创的市场化、“非遗+”的综合效应以及非遗赋能赋值国货潮品。
D.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它体现了文化的自觉自信和社会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非遗通过二十四节气传承农耕智慧,说明其已完全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B.材料二认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需依赖完全市场化,否则难以实现文化传承。
C.材料二中“海派非遗”融入上海人们的日常生活,印证了非遗需“走进生活”的观点。
D.两则材料均强调非遗的活化利用既要保持传统形式,又需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3.下列不属于“非遗+”的一项是(3分)( )
A.将传统刺绣技艺融入高定时装设计,登陆巴黎时装周进行展演。
B.在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主题展览,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C.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如AR技术,增强体验感,如非遗+AR。
D.非遗与现代教育结合,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非遗进校园。
4.结合材料一,概括非遗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三重价值。(4分)
5.非遗承载着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假设你是一位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负责推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写自己年少时在作文比赛中获奖,引发与母亲之间的“小口角”,展现了母子之间亲近、亲密的关系。
B.文中“母亲惊惶了几个月”“不然她非疯了不可”等语句,刻画了一位因过度忧虑而焦灼怯懦的母亲形象。
C.合欢树从弱小到茁壮成长的过程,与作者从健康到残疾,再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去的过程相似。
D.本文与《我与地坛》同属回忆性散文,通过与母亲有关生活细节的回忆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徐徐展开,既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又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
B.合欢树在逆境中顽强生长象征残疾者面对苦难的坚韧,“风正在树林里吹过”隐喻作者对苦难的释然与接纳。
C.本文以极简的篇幅承载了宏大的生命主题,用一棵树的意象,架起了母爱、记忆、苦难与救赎的桥梁。
D.本文用真诚而又华丽繁复的语言叙写琐碎的生活片段,通过大量修辞渲染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及母爱的永恒。
8.文中“我”始终未去探看合欢树,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行为的心理动因。(4分)
9.史铁生认为写作是“自救的方式”,并主张“在悲剧中展现力量”。你认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文本,写一段文学短评用于班级读书报告会。(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茂材异等。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仓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钱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慕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选自《宋史·富弼传》)
文本二: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赵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①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不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①羡:剩余;盈余。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弼劝所A部民B出粟C益D以官仓廪E得F公私庐舍G十余万区H散处其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见而奇之”中的“奇”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中的“奇”用法相同。
B.“及相蹈藉”中的“藉”与《赤壁赋》中“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中的“籍”都是通假字,意思相同。
C.“为之告富人”中的“为”与《庖丁解牛》中“视为止,行为迟”中的“为”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D.“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中的“蚤”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朔水患,富弼让官吏在老百姓聚集之地,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以后替他们上奏求赏。
B.皇帝听说富弼救灾功绩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任礼部侍郎,富弼认为这是作为臣子的职责所在,谢绝没有接受。
C.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拥挤践踏,就让男人代替女人来领米,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设置发粮点,以防乡民流离失所。
D.赵公救济灾民不惜违反规定,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主动承担责任,不连累下属;对救灾有好处的,就立即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明年,麦大熟,民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慕为兵者万计。(4分)
(2)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4分)
14.比较两个文本,谈谈富弼和赵抃的救灾方案有什么异同之处,请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苏 轼①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45 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谪黄州。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甚为突兀,以陶渊明自况,直以渊明就是自己前生,两人有共同之处。
B.苏轼和陶渊明都曾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躬耕于田园,这里用陶渊明的过往来衬托诗人自己的愤懑之情。
C.下片刻画东坡周围的鸣泉、小溪、山亭、远峰与耳目相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
D.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下笔从容不迫,平淡中见深致,不求工而自工。
16.本诗和他的另外一首同时期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对这两首诗的这一手法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以全景式描写展现金陵山水形胜,凸显“画图难足”的壮丽特征。
(3)“舟”作为常用意象或营造意境,或寄托情思,在唐宋诗词文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春者何?岁之始也。”春节不仅是团圆欢聚的美好时刻,( 甲 )。听到暌违已久的乡音乡语,见到 A 的亲人朋友,感受到记忆中的浓浓年味儿,再出发时就有了力量。春节假期匆匆,不少人收拾行囊踏上归程,这行囊中,有满满的责任、满满的关爱、满满的梦想。
曾经风雪兼程,为爱归家;如今“策马”千里,为梦出发。一位网友说得好,“回家是团聚的亲情,( 乙 )”。回馈家人的牵挂,可以是闲时的陪伴,也可以是“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被视为吉祥和瑞气的象征,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无论是“ B ”,或是“龙马精神”,还是“神龙马壮”,背后都离不开“奋斗”。农民期盼岁物丰成、商户小贩渴望生意兴隆……小小目标映照多姿多彩的人生和梦想。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梦想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离不开 C 、驰而不息地奋斗。我们抖擞精神、奋楫扬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仅仅是为了小家的幸福,更能成就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
春节,是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这种不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汇在一起。神州大地春潮涌动、生机勃勃,与大好春光相呼应的,是无数踔厉奋发、实干苦干的身影。( 丙 ),大家的努力铸就集体的辉煌。正是每个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昂扬奋发的进取,汇聚成国家发展进步的时代洪流,为时间赋予意义和价值。
走进充满希望的龙年,满怀信心、坚定前行,每个人都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①我们既带着亲人的牵挂,②和沐着温馨的春风,③让彼此如“人”字的一撇一捺,④相互支撑;⑤让小家与大国如海与浪花,⑥紧紧相系;让温暖与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18.下列句子中的“价值”与文中加点的“价值”,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机械腕表的零件成本不过百金,工艺价值却在擒纵轮摆动的韵律里复刻着工业文明的精密美学。
B.晨露在叶片上凝结的晶莹,经过光合作用最终化作稻穗的金黄,自然界的价值总在时光流转中悄然升华。
C.粗陶碗虽工艺粗糙,但作为古董在市场上能以高价售出,其经济价值远超日常用途。
D.莫高窟画工们以矿物颜料点染佛像金身,将凡人双手创造的文明价值镌刻进时间的经纬 。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这行囊中有责任、关爱和梦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到,活化利用不可或缺,传承则是核心所在。这句话原用于非遗保护,但其内涵亦可延伸至学习与生活的其他领域。例如,在学习中,传承是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活化利用是结合新情境的灵活应用;在生活中,传承是坚守文化根基,活化利用是适应现代需求的创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语 文
参考答案、命题立意、解题思路、评分细则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A D B B D CEH C C B D
1.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内容,非遗保护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人类的精神创造力,不仅仅是因为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还因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多种作用和意义。因此,A项的表述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
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答案与解析D(材料二中提到“海派非遗”融入上海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与材料中提到的非遗需要“走进生活”的观点相符合。因此,D项正确。A项“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属过度推断;B项“完全市场化”曲解原文“生产性保护”内涵;C项“保持传统形式”与材料一“创造性转化”矛盾。)
3.B【命题意图】考查对文本主要概念内涵的理解与推理判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只是对非遗文化进行展示和教育,属于一个纯粹的非遗文化保护和展示活动,没有涉及到与现代产业、科技或教育的结合,没有实现非遗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和创新发展,不属于典型的“非遗+”融合发展模式。选项A、C、D均体现非遗与不同领域的实质性结合:A(非遗+时尚):传统刺绣技艺与高定时装设计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表达。C(非遗+科技):利用AR技术增强非遗体验,拓展传播形式。D(非遗+教育):将非遗纳入教育体系,实现活态传承。故选B。
4.①文化价值:守护文化精神,传承礼乐和合、和谐共生的价值观;②经济价值:助力区域文旅发展,成为地域振兴的文化引擎;③国际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对话。
(评分细则:每点1分,概括2点得2分,概括3点得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的内容,非遗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文化、经济和国际三方面的价值。文化价值体现在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经济价值体现在助力区域发展和地域振兴;国际价值体现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5.①非遗需要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通过非遗体验旅游、非遗文创产品等。②非遗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如利用AR技术增强非遗的体验感,使其更加生动和吸引人。③非遗需要与现代教育结合,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④非遗需要与现代产业结合,通过“非遗+”模式,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非遗赋能赋值国货潮品,助力民族工业走出了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精神力量,也打上了中国符号。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结合文本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二的内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与现代生活、科技、教育和产业相结合。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6.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选项B“焦灼怯懦”错误,原文“母亲惊惶了几个月”“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中的“惊惶”体现母亲因儿子病情恶化而产生的深切担忧与自责,而非性格上的“焦灼性情”。母亲的形象是隐忍、无私的,如“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展现的是母爱的伟大与牺牲而非“怯懦”。故选B。
7.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题思路】选项D错误。史铁生的语言风格质朴深沉,如“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我摇着车躲出去”等句,通过白描和生活细节传递情感,而非“华丽繁复”。
8.①愧疚与遗憾:因母亲去世未能尽孝,面对合欢树易触痛回忆,触发自责;②情感回避与自我保护:合欢树承载母爱,探看意味着直面丧母之痛,回避合欢树是一种自我保护,以减轻回忆带来的情感冲击。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情感回避”“愧疚遗憾”等关键词,结合文本细节即可得分。其它如“对现实的抗拒”“私人记忆的保留”也可根据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深度解读人物心理——心理动因多元分析
【解题思路】①愧疚与遗憾:母亲在“我”残疾后始终怀抱希望(“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而“我”曾对治疗失去信心(“别浪费时间!根本没用!”)。母亲去世后,这种未能回馈母爱的遗憾转化为对合欢树的抗拒。另外,合欢树的生长过程(从“刚出土”到“长到房高”)与母亲的离世形成对比,作者未能见证树的成长,隐喻对母亲生命最后阶段的缺席,加剧了愧疚感。②情感回避的深层表现:合欢树作为母亲生命的延续(“母亲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其存在让作者感到母亲虽逝但痕迹犹在,这种矛盾促使他选择回避。“小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一句,侧面反映作者对母爱的怀念与对现实逃避的挣扎。③其它如“对现实的抗拒”或“私人记忆的保留”:合欢树象征母亲未竟的希望(“以为那是个好兆头”),作者回避探看,隐含对未能实现母亲期望的恐惧;结尾提到“孩子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暗示作者希望将母亲种树的记忆封存为私人情感,不愿与他人分享或面对他人同情。
9.示例:史铁生在《合欢树》中以克制而深情的笔触,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既是母爱的见证,也是作者对抗命运的精神图腾。面对残疾与丧母之痛,他未沉溺于悲情,而是通过写作将痛苦转化为对生命的礼赞。如文中“风正在树林里吹过”的意象,暗示了苦难中仍有希望流动。这种在悲剧中展现力量的方式,正是史铁生“自救”的体现,也让读者感受到文学超越苦难的永恒价值。
(评分细则:主题理解2分,文本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
【命题意图】对作者创作观的深度解读
【解题思路】新高考强调“真实任务情境”,本题要求结合“读书报告会”这一情境对作者创作观进行深度解读,并以“文学短评”的形式进行呈现。撰写时需围绕“自救”与“力量”展开,如合欢树的生长象征生命韧性,母亲的形象体现精神支撑。同时,需体现对作者创作观的深度解读(如“写作是自救的方式”)。撰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主题理解:明确“自救写作”与“悲剧中的力量”主题;②文本分析:结合合欢树象征、母亲形象、语言风格等分析;③语言表达:逻辑清晰,语言凝练,符合读书报告会语境。
10.CEH
句意:富弼鼓励治区内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将流民各地安排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
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弼劝所部民出粟”属于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劝”的宾语是“所部民”,“所部民”为兼语,同时作“出”的主语,“粟”作“出”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官仓廩”作介词“以”的宾语,“仓廩”后断开;“得”的宾语是“公私庐舍十余万区”,其中“公私”作“庐舍”的定语,只见不可断开。
1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解题思路】A中的“奇”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出众或奇特”,用法相同。正确。B.“及相蹈藉”中的“藉”通假“籍”,凌乱之意,“杯盘狼籍”中的“籍”通假“藉”,凌乱之意,意思相同。正确。C.错误。本文“为”的意思是“替”,是介词;“视为止,行为迟”的“为”的意思是“因为”,是介词。二者意义不同,用法相同。错误,故选C。D.蚤,通假“早”,都是名词做状语。意思稍有区别,“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中的“蚤夜”,是早晚;表示从早晨到晚上这一时间段。《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是“早早地”,表示时间提前。正确。
1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男人代替女人领米”错误,原文“使受粟者男女异日”是“让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里领米”的意思。
1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 (1)翻译:第二年,麦子大丰收,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收募为兵的数量可以万计。(关键词“大熟”“慕”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翻译:按规定,遇灾年官府发放粮食救济穷人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廪:官府发放粮食救济。关键词“法”“廪”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 相同点:提供粮食;安葬死者。
不同点:①富弼设置居所安置流民;动员官员为百姓积极做事;鼓励民众自救。②赵抃事必躬亲,捐资助民。
(言之有理即可)(相同点一分,不同点两分,满分三分,只答其中一方面,最多给两分。)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和文言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解题思路】相同点:提供粮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仓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钱饭糗慰藉”,“赵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安葬死者: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不同点:富弼有效动员官员:(让各类官员积极为百姓做事)“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富弼鼓励民众自救:(让百姓自己去找取物资,以供所需)“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赵抃事必躬亲,捐资助民:“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文本一:
富弼,字彦国,是河南人。年轻时刻苦好学,气度不凡。范仲淹见到他认为他很出众,推举他参加“茂材异等”科考。
河朔发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鼓励治区内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将流民各地安排,以便于供给柴和水。官吏已经去职的、等待任命
的、朝廷官员而今返回家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劳,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为之尽力。山林池泽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就筑大冢一起安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大丰收,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收募为兵的数量可以万计。先前那些负责救灾的人,都把灾民聚集在城墙内,煮粥施舍给他们吃。(结果)湿热环境诱发瘟疫,还发生人群相互践踏伤亡的事件。有人苦等粥饭数日,最终没能领到粥就倒地身亡。(这种做法)名义上是救灾,实际上却是在杀人。皇帝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任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我作为守臣的职责。”辞谢不予接受。自从富弼立下的法则简便周密,天下相传以此来作为样本。
文本二: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读书人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15.B.【命题意图】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解题思路】这里不是衬托的手法,作者是由自己的境况联想到陶渊明和自己的命运相似处。
16.(1)实写部分:看到清晨乌鹊报晴,环境清新宜人,富有生机,描写东坡雪堂周边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美景,是实写,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虚写部分:回想昨夜春雨十足,,想象到与当日陶渊明游览斜川景色及其相似,是虚写;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清幽,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2)实写部分:开篇便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赤壁的磅礴气势,也为后续的怀古之情奠定了坚实的背景。
虚写方面:苏轼则通过想象和回忆,将读者带入到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他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谈笑间便樯橹灰飞烟灭,也让读者对那段历史充满向往和敬仰。
【命题意图】考查同一作者不同作品表现手法比较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乌鹊喜,报新晴”是作者在雨后第二天清晨看到的景象,是实写,这里的景物富有生机,清新怡人,让人心情愉悦。“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作者看到之景,优美宜人,表现了愉快,喜爱之情。
“昨夜东坡春雨足”回想昨夜之景,“都是斜川当日景”想象到和陶渊明当日的情形一
样,景物恬静清幽,心情亦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看到之景,气势雄辉,壮丽磅礴。正因为江山如画,自然而然想起了在这里的英雄人物。“遥想公瑾当年”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在这里发生英雄事件,那时的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让人仰慕。
17.(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古代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题思路】分析题目情境的显性、隐性信息。第(1)题信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说明填写的语句应与积累有关;《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应荀子《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2)题信息:描写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应填写诗句中具有江山的语句,对应教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第(3)题信息:考查“舟”在唐宋诗词文中这一意象,属于开放式理解性默写。
18.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的“工艺价值”是工业文明的精密美学,属于人工技艺的价值,虽然也是抽象的,但更偏向于工艺技术的美学层面。B项的“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无关,所以排除。C项的“情感价值”是器物被赋予的情感因素,属于主观情感层面,和原句中的集体奋斗不同,所以也不对。D项的“文明价值”是莫高窟画工创造的,镌刻进时间经纬,这明显是文化传承的,属于人类文明的长久价值,和原句中的国家发展、时代洪流相呼应,更接近。两个“价值”均作宾语,受抽象概念(文明/国家发展)限定,且与动词“镌刻”“赋予”形成 文化传承的动态表达 。故选D项。
19.① 排比强化情感 。原句通过三次重复“满满的”,构成排比句式,形成递进的节奏感和语言气势,突出行囊中情感与使命的厚重感。
② 叠词使意象更生动具体 。原句中“满满”的叠词重复,既形成音韵上的回环美感,又将春节后人们内心的充实、力量等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
③语言流畅,富有韵律。原文通过重复“满满的”这一词组,形成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使得句子读起来更加流畅且富有感染力。
(评分细则: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修辞的能力。
【解题思路】原句通过排比与叠词,既强化了情感表达,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符合文章通过具体意象传递温暖与希望的写作意图;改句虽简洁,但舍弃了关键修饰词与修辞手法,使句子失去感染力,无法准确传达春节行囊的象征意义。
20.甲:更是展望新年的大好时机
乙:出门是梦想的打拼
丙:个人的奋斗成就更好的自己
(评分细则:每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甲处:首句“岁之始也”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因此,甲处应填入一个与展望新年、计划未来相关的内容,且需要与前半句形成递进关系。“更是展望新年的大好时机”符合要求,因为它不仅承接了团圆的主题,还引出了对新年的期待和规划,与材料中的辞旧迎新、象征新生等内容相呼应。
乙处,前文提到“曾经风雪兼程,为爱归家;如今‘策马’千里,为梦出发”,“回家是团聚的亲情”与“曾经风雪兼程,为爱归家”相呼应,所以此处应与“如今‘策马’千里,为梦出发”相照应,因此补写“出门是梦想的打拼”之类的语句。
丙处,原句“大家的努力铸就集体的辉煌”采用“主体(大家)—行动(努力)—结果(辉煌)”的递进结构。补写句应该与之形成对应,构成“个人—集体”的二元对仗关系,强化文段的均衡美感。前文强调“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汇”,补写句通过“个体的奋斗”体现个体价值的实现,后句“大家的努力”则升华至集体成就,形成“个体积累—集体凝聚—国家发展”的完整逻辑链。因此补写“个人的奋斗成就更好的自己”之类的语句。
21. A朝思暮想(或“魂牵梦萦”“牵肠挂肚”) B龙腾虎跃
C锲而不舍(或“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评分细则:每空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处,“朝思暮想”形容日夜思念、牵挂,与文中的语义完全契合,且符合“见到亲人朋友”前的定语语法结构。该成语既表达了春节前夕对亲友的深切思念,又呼应了团聚时的情感释放。B处需要填入一个与“龙”相关的成语,且要和“龙马精神”、“神龙马壮”结构类似,都包含“龙”字,并且表达积极向上的意义。故应填“龙腾虎跃”。C处需要一个与“驰而不息”并列的成语,表示持续不断的努力。故应是“锲而不舍”,既符合语境,又和后面的“驰而不息”形成对仗。
22.② 改为:更(又、也)沐着温馨的春风;
⑤ 改为:让大国与小家如海与浪花。
(评分细则:每处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②句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既”与“和”不搭配,应是“既·····更·····”“既······又·····”“既·····也·····”;⑤句语序不当,“小家”和“大国”应互换位置,才能与“海与浪花”一一照应。
23.作文:
【核心立意】围绕“传承与活化利用的辩证关系”展开,强调二者在不同领域中的协同作用:
1.传承是根基,是对传统、知识、经验的继承与坚守。
2.活化利用是创新,是对传承内容的转化与适应性应用。
3.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
【审题要点】
1.材料延伸:需跳出非遗领域,结合学习、生活、科技、文化等具体领域展开论述。
2.辩证分析:避免孤立讨论“传承”或“活化”,需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
3.案例支撑:需用具体事例(如学习方法革新、传统文化创新等)佐证观点。
【参考立意】
1.守正创新:以传承为基,以活化为翼
2.传统智慧的新生:从继承到应用
3.知识的长河:在传承中活化,在创新中延续
4.古为今用,焕发时代生机
【范文示例】
守文化之根,开时代之花
非遗保护中“活化利用”与“传承”的智慧,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这一哲理不仅适用于文化遗产,更渗透于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在传承中坚守本质,在活化中突破桎梏,方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传承是文明的根系,深扎于历史的土壤。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穿越千年仍被吟诵,还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至今滋养人心,皆因后人对其精髓的忠实继承。学习亦是如此,牛顿坦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强调对前人知识的敬畏与吸收。若没有对经典公式的传承,爱因斯坦便无法在相对论中颠覆时空认知;若失去对历史教训的铭记,人类终将在盲目中重蹈覆辙。传承,是文明得以延续的血脉。
活化利用是创新的火花,点燃时代的引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沉睡千年,却因数字技术的活化而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中医药在屠呦呦手中与现代科技结合,提炼出拯救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学习中的活化同样关键:数学公式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通过编程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文言文背诵不再流于形式,而是通过情景剧演绎领悟古人智慧。活化,让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创造力。
传承与活化的交融,方能孕育真正的生命力。故宫博物院将文物修复技艺传承至今,却以“故宫文创”让文物“活”起来,正是这一哲理的完美诠释。反观某些领域,若只重传承而忽视活化,便会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潭——如清末洋务派“中学为体”的片面坚守,终因缺乏制度创新而失败;若只求活化而抛弃传承,则会成为无根之木——如盲目追随“量子波动速读”等伪科学,背离了学习的本质。唯有二者并重,才能让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诗人艾略特说:“传统不是继承来的,而是需要奋力争取的。”站在文明的长河中,我们既是传承者,亦是创造者。以传承守护文化基因,以活化书写时代新篇,方能在学习与生活的征途上,既不忘来时路,亦不负凌云志。
【评分细则】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2分;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