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五下作文复习指导
目
录
忆
梳
析
练
第
一
部
分
忆
各单元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写读后感
写研究报告
各单元习作
他____了
形形色色的人
神奇的探险之旅
各单元习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漫画的启示
各单元习作
单元 单元习作 习作重点
第一单元 那一刻,我长大了 1.选真实小事:比如第一次做饭、照顾生病的家人、主动承认错误等。
2.写清关键瞬间:详细描述让你“突然懂事”的动作/心理(如手抖着洗碗、咬牙忍住眼泪)。
3.结尾自然点感悟:用1-2句话总结成长。
第二单元 读后感 1.抓一个印象点:书中某个人物、情节甚至一句话(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坚持、师徒四人历经艰难的团结)。
2.联系生活:结合类似经历(例:“我也曾像鲁滨逊一样,独自解决难题”,班级齐心协力赢得拔河比赛、接力赛)。
3.避免复述故事:感想>内容概括!
第三单元 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按规范格式写作(标题、引言、正文、结论);
2.收集整理资料,分点列出关键信息;
第四单元 他___了 1.观察细节:锁定表情(瞪眼/咬牙)、动作(跺脚/摔门)、语言(吼声/沉默)。
2.写变化过程:从平静到爆发的转折(例:“他嘴角抽搐,突然拳头砸向桌子”)。
各单元习作
单元 单元习作 习作重点
第五单元 形形色色的人 1.抓鲜明特点:外貌(卷发像泡面)、习惯(总说“莫急嘛”)、特长(速算王者)。
2.一事写一人:用具体事件表现特点(例:“爷爷修旧收音机三小时,汗湿衬衫也不停”)。
第六单元 神奇的探险之旅 1.设障碍+解决:遇野兽→用火把驱赶,迷路→看星座辨方向。
2.感官描写:环境声(狼嚎/风声)、触感(岩壁冰冷/藤蔓扎手)。
第七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抓核心亮点:长城(超长防御)、兵马俑(千人千面)、故宫(对称建筑群)1。
2.数据增信:用数字强化特点(例:“故宫有8707间房,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第八单元 漫画的启示 1.三步分析法:描述画面(谁在干嘛)→提炼道理(讽刺懒惰/环保)→联系现实(班级浪费现象)。
2.观点清晰:标题直接点启示(如“守规则就是守安全”)
第
二
部
分
梳
梳要素
单元 习作要素
第一单元 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二单元 学习写读后感
第三单元 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四单元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第五单元 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第六单元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第七单元 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第八单元 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梳能力
单元 习作要素 能力
第一单元 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1.能完整叙述亲身经历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运用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突出“成长瞬间”;
3.结尾自然点明成长感悟,情感真实。
第二单元 学习写读后感 1.准确概括原文核心内容(不照抄原文);
2.结合生活或阅读经验,提出个人观点;
3.用具体事例支撑观点,逻辑清晰。
第三单元 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按规范格式写作(标题、引言、正文、结论);
2.收集整理资料,分点列出关键信息;
3.语言简洁客观,结论基于事实。
第四单元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1.聚焦人物状态变化(如情绪、行为);
2.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刻画人物;
3.情节紧凑,突出变化原因及结果。
梳能力
单元 习作要素 能力
第五单元 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1.抓住人物鲜明特点(外貌、性格、习惯);
2.用典型事例(1-2件)表现人物品质;
3.结构清晰(总分总),描写生动。
第六单元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1.虚构合理探险情节(开端→困境→解决→结局);
2.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气氛)和感官细节;
3.想象丰富,故事有吸引力。
第七单元 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1.准确介绍文化遗产(历史、特点、价值);
2.按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如时间/空间顺序);
3.语言严谨,数据/事实来源可靠。
第八单元 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1.清晰描述漫画内容(画面+文字);
2.提炼核心启示(社会现象或道理);
3.联系现实论证观点,结构完整(描述→启示→论证)。
梳方法
1.用动作或声音开头:(例:“油锅‘滋啦’一响,我吓得往后一跳!”
1.写小事:洗碗/修玩具/照顾弟弟;
2.放大细节:手发抖、心跳快、咬嘴唇;
3.关键句:“那一刻,我猛地……”(例:抢过妈妈手里的脏碗)。
用画面代替道理:
(例:“看着洗干净的小碗映出我的笑脸,原来长大就是踮起脚尖够到水池。”)
梳方法
1.引出作品,阐明观点。
1.概括内容,简述作品: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
2.评议作品,抒发感想:
结合文章内容写感受,摘抄重点语句写感受,抓住人物细节写感受。
3.联系实际,拓展感悟:相似经历或事件谈感受,相似想象谈感受。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梳方法
1.问题的提出:多角度,多方面。
1.研究方法:书、网络、采访、实地考查等。
2.整理资料:大致概括,有删减,按一定顺序整理。
研究结论:先概括后分析
梳方法
写反常动作
(例:“他死死捏着撕烂的试卷,指甲抠进纸里。”)
1.身体变化:眼圈红→咬嘴唇→眼泪掉;
2.周围反应:同学闭嘴,风扇嗡嗡响;
3.爆发瞬间:“他突然把纸团砸向墙角!”
留个余音:
(例:“那张纸团在窗边滚了滚,像被风吹走的委屈。”)
梳方法
抓一个怪特点(例:“门卫张叔的眉毛像两把扫帚,一说话就跳舞。”)。
1.一件事:下雨天他背脚伤同学上楼;
2.细节:裤腿湿透,呼哧喘气还说“小意思!”
别人怎么夸他:
(例:“全校都知道:扫帚眉大叔有颗火箭心!”)
梳方法
直接遇险:
(例:“石桥‘咔嚓’裂开!我们吊在恐龙谷半空!”)。
1.三个难关:
遇恐龙→举火把挥退;
掉沼泽→扔绳子拉人;
找宝藏→解岩石密码。
2.感官词:腥臭味、鳞片冷光、藤蔓扎手。
留悬念:
(例:“攥紧恐龙蛋化石,洞里传来沉重的脚步声……”)
梳方法
用数字震撼:(举例:长城)
(例:“2万千米!长城能从北京爬到南极!”)。
1.历史故事:孟姜女哭长城(1句话);
2.厉害设计:台阶斜度让箭射更远;
3.比喻句:“像一条石头巨龙趴在山上。”
提个小要求:
(例:“下次你来,别在龙鳞上刻‘到此一游’啦!”)
梳方法
说清画里事:
(例:“举着斧头,树精灵在哭。”)
1.讽刺什么:砍树破坏大自然;
2.现实例子:学校草坪被踩秃;
3.你咋做:“我给小树挂‘别碰我’牌子。”
喊句口号:
(例:“森林在呼吸,我们别捂它的鼻子!”)。
第
三
部
分
析
变形题
单元 作文题 类型 期末考查可能性 同类型题
第一单元 那一刻,我长大了 记叙文 ★★★★★ 《那一刻我怎么了》
第二单元 读后感 应用文 ★★
第三单元 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应用文
第四单元 他___了 记叙文 ★★★★ 让他开心或难过的一件事
自我介绍
我的好朋友
第五单元 形形色色的人 记叙文 ★★★★★ 令我敬佩的人
我熟悉的人
第六单元 神奇的探险之旅 想象类 ★★★ 我的探险梦
第七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说明文 记叙文 ★★
第八单元 漫画的启示 议论文 ★ 根据漫画写启示
小结
同学们我们五下八个单元的写作都离不开生活,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写作是对生活的思考、记录与总结。采用观察周围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拓展生活体验和进行生活反思等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写作能力。增强观察力和感受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反思能力。
第
四
部
分
练
练习方法
同学们,那我们该怎么备考?
第一招:读,读范文,读自己写的习作定稿,做到烂熟于胸。
第二招:背,记住临场发挥永远没有自己修改过多遍的文章好,
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所以把自己写的单元习作背出
来,考试的时候你才有时间去修改,觉得哪个词语或
是句子不好可以直接换掉。
第三招:仿,复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段落可以再仿写,说不定
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练习方法
模拟训练一
生活中,总有一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了。也许是第一次照顾生病的家人,也许是独自完成一件困难的任务……请用具体事例写出你的成长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
1.写清事件经过,突出“成长瞬间”的细节;
2.结尾自然表达感悟,不空喊口号;
3.不少于400字。
模拟训练一
1.开头(动作引入):用声音或动作制造画面感(如“油锅噼啪炸响,我攥着锅铲的手全是汗”)。
2.中间(放大细节):
遇困难:写具体挑战(煎蛋烫伤手/骑车摔倒);
关键动作:定格“成长瞬间”(“咬咬牙把鸡蛋翻了个面”);
感官描写:烫、痛、心跳加速等真实感受。
3.结尾(画面代感悟):用结果暗示成长(“焦黑的3.煎蛋被妈妈笑着吃完”)。
模拟训练二
生活中,你见过别人生气时的样子吗?他为什么生气?当时有什么动作、表情?请以《他生气了》为题,写出一个人情绪爆发的场景。
要求:
1.聚焦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细节;
2.写清情绪变化过程;
3.不少于400字。
模拟训练一
1.开头(反常细节):捕捉爆发前兆(“他捏着试卷的手指关节发白”)。
2.中间(升级描写):
表情变化:脸色发青→咬嘴唇→眼圈泛红;
动作爆发:摔书/捶墙/声音拔高;
环境烘托:用安静衬托怒火(“全班鸦雀无声”)。
3.结尾(余波留白):用物品暗示结果(“撕碎的纸团像冻结的眼泪”)。
模拟训练三
身边有特点的人就像万花筒:爱讲笑话的门卫、手艺精湛的修鞋匠……请选择一位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用具体事例写出他的特点,题目自拟。
要求:
1.抓住人物外貌、语言、习惯等鲜明特征;
2.用一件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质;
3.不少于400字。
模拟训练一
1.开头(标志特征):外貌+招牌动作(“老周指甲缝的黑机油像刺青”)。
2.中间(一事显人):
事件选择:修车不要钱/暴雨天救急;
细节放大:冻裂的手、口头禅;
反差对比:脏衣服VS干净工具。
3.结尾(他人评价):借周围人视角升华(“校服上机油味成了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