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王朝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数量多。
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各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
【春秋战国出现了很多思想学派,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它们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历史上把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百家争鸣”,又称“诸子百家”。】
快速浏览教材,找出春秋时期最有名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战国时期思想繁荣,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哪些学派影响最为深远?
源于春秋
老子
孔子
盛于战国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姓名:
国籍:
学派:
主要著作
思想核心:
哲学思想:
治国主张:
处世之道:
春秋时期-老子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李耳,字聃

道法自然;辩证对立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治
辩证对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Q、百家争鸣 鸣之为何
孔子
姓名
生活时代
国籍
地位
思想收录
姓李,名耳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后期
鲁国人
《论语》
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
孔子简介
没落贵族
1岁
有志于学
15岁
仕途之路
创办私学
30岁
再度出仕
51岁
辞官出走
55岁
20岁
开始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仕途之路
68岁
结束周游返回鲁国
整理古籍,修订六经
73岁
孔子离世
孔子弟子编写《论语》
孔子简介
孔子
(1)核心思想:“仁”。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受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城服,社会才会稳定。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孔子的思想主张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提高劳动人民的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积极意义:
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孔子晚年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文化贡献
(2)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修订“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
思考:孔子在文化上有哪些贡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源起春秋——孔子和儒家学说
(1)核心思想:
①仁者爱人,有爱心,有同情心
②“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仁”
(2)政治思想
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②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成就与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儒家学说的意义:
材料: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在他死后700年,汉武帝正式把儒家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孔子主张是否受到了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
惶惶如丧家之犬。” ——《楚辞》
思考: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这是为什么?
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
我要当王,要变强大
这里不需要我,我们走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维护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适应春秋争霸战争的时代需要。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富国强兵,以图在争霸之中拥有更多优势;而孔子试图重振周王权威,还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这显然无法满足诸侯的现实需求。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子
庄子
韩非
兼爱、非攻;尚贤、尚能;节俭、节用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孟子
《荀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代表人物
稷(jì)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影响
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文化传承:奠定了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湖北鄂州)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A
当堂训练
2.(湖南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当堂训练
A
3.(吉林长春)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当堂训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