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4《老王》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选材组材以及布局谋篇的精妙。
2.理解文章简洁风趣、沉稳含蓄的语言特色以及人物描写的技巧。
3.通过老王的“苦”与“善”,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4.把握作者对老王的感情,树立平等思想,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第2、3、4点。
【教学模式】质疑思考模式(讲读课文):读、问、研、结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关注身边“不幸”的人群,导入课文。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简介: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钱中书之妻。著作有《干校六记》、《将饮茶》等散文集,译作《堂·吉诃德》。
2.背景资料:
(1)记叙三轮车工人老王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具有生理缺陷、生活窘迫但却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人物形象。
(2)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潮影响(时代背景)
三、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的精妙。
板书:
线索
基本情况
职业:三轮车单干户
我
幸运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思想,
老
尊重和关爱不幸人群
王
(逻辑顺序)
生理缺陷:瞎了一只眼
与
的
居住条件:小屋破败
老王
“苦”
带我送冰,车费减半
的
老实厚道
不安
与
工作为人
帮送医院,不要车钱
交往
不幸
心地善良
去世
“善”
(时间顺序)
改装三轮,维持生计
知恩必报
自责
离世前夕,谢送蛋油
(1—4)从老王的职业、身体情况、家庭、居住条件介绍老王。
《老王》
(5—8)写老王工作的正直本分。
分段
(9—16)写老王临死前为“我”送鸡蛋与香油,说明老王为人厚道,知恩必报。
(17—22)写老王去世和我的惭愧表现、人道主义精神。
也可分为另外两种:1
//
2—16
//17—22
或者1
//
2—8
//
9—22
四、整体感悟: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不幸者人物形象的分析),并找出相应事例。(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自述身世
以破三轮为生
带我送冰
文革影响
正面描写
帮送医院
老实厚道
苦
生理缺陷
一生
改装三轮
善
正直善良
孤苦伶仃,居所塌败
艰难凄凉
谢送蛋油
知恩图报
生活窘迫
老先生降格为货
身世无人知,眼瞎遭猜忌
侧面描写
我的一家与他交往
文化大革命
三轮车组织起来了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细节
对老王的影响
钱钟书受到打击
————认准他们是为人,照样尊重感激、关心
五、作者一家(幸运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为什么能予以同情、关心、和爱护?找出相应事例。
博爱:(1)平等观念:人生来是平等的,尽管有幸与不幸(天赋条件,成长条件,身历条件等。
(2)人道主义精神:关爱人,同情人,尊重人。
六、赏析文章妙语佳句,体会作者简洁风趣、沉稳含蓄的语言特色及人物描写的技巧。
(1)“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则更不幸”
语言
(2)“他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
特色
(3)“他拿了钱却还不放心”
(4)“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
(1)神态描写,比喻刻画,入木三分
病情严重,步履为艰
以笑写悲,辛酸无尽,意蕴丰富
身体僵直
特点:“僵”、“黄”、“瘦”……
描写精妙
(2)
语言、神态描写:善良、淳朴、憨厚
(3)动作、心理描写:老王病情严重//我的担心与惊讶、感动
(4)心理描写:不安、自责
七、问题探讨:
1.作者与老王交往了这么长时间,她为什么没有说老王叫什么名字?
提示: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会遇到像老王一样生活困苦的人?
明确:之所以不提老王的名字,是因为作者想让人们意识到,老王是社会上这些生活困苦的人的一个缩影。
2.文章末尾作者说她对老王感到愧怍,这句话中的不幸者和幸运者指的是谁,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作为一个幸运者,她认为自己为老王做得太少,而作为一个不幸者,作者受到过老王的照顾和帮助,但自己却无法回报。所以,作者在文中说她对此感到愧怍。
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成为时代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