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老王》共1课时
基础知识应用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伛(
)
翳(
)
取缔(
)
骷髅(
)
(
)
愧怍(
)
下列各组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B取缔:取消代替
凑合:将就
C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D惶恐:惊慌害怕
捉摸:思考、考虑
本文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B
本文以老王的活动为线索。
C
本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D
本文以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变化为线索。
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材料?正确一项是(
)
A
本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材。
B
本文兼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组材。
C
本文用逻辑顺序来组材
D
本文用时间顺序来组材
下列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早晚会被你弄得改头换面,到时候图书馆怪罪下来,有你哭的那一天。
B
制假者惯用的手法是面目全非,以次充好。
C
记者在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作场面。
D
神州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6、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描写)
B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
C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描写)
D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记叙)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退走不得路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⑴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⑵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⑶
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
⑷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
课文精段赏读
(一)
⑴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⑵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⑶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⑷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⑸他只说:“我不吃。”
⑹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⑺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⑻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⑼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第⑴段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一样,这样写表明老王————,暗示了他————————。
第⑴段中,“我”见到老王为什么吃惊?——————————。
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补充营养,但他不吃鸡蛋,还要送给作家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了老王的什么性格?——————————————。
第⑷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第⑼段中,老王走后,“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思想和品格。
(二)
⑴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⑵“早埋了。”
⑶“呀,他什么时候……”
⑷“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⑸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⑹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呀,他什么时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示————;第⑸段中的破折号表示————。
2、第⑹段中写道“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3、“他来表示感谢”具体指的是————————这件事。
4、品读下列语句,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⑴句中“那”指代什么内容?————————————。
⑵幸运的人指的是————,不幸者指————————。
⑶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品质?————————。
联系全文回答,你认为老王的痛苦生活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
你认为应该怎样关心、帮助老王这样的不幸者?
——————————————————————————————。
拓展阅读:
施舍(印度)
林中花
拉哈布·萨卡尔布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有骨气。
拉哈布正走着,一个黄包车夫来到他身边。车夫摇着铃铛问道:“先生,您需要车吗?”拉哈布转过头去,发现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目光里似乎包含着贪婪的神情。“只有那些没有人性的家伙才会以人力车代步。”这是拉哈步坚定不移的观点。因此,他一辈子连轿子都没有坐过一回,认为那简直就是犯罪。他用那粗布缝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道::“不,不,我不要。”一面继续走自己的路。
面包车夫拉着车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铃。突然间,拉哈布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也许拉车是这个穷汉唯一的生存手段。拉哈布是个有学问的人,许多概念————资本主义、平等、穷苦人、上帝、劳动分配、农村的赤贫、工业、封建主义等,片刻之间都闪进了他的脑海。他又一次回头看了看那黄包车夫——天哪,他是那样面黄肌瘦!拉哈布心里顿时对他生出了怜悯之情。
黄包车夫摇着铃铛,又招呼拉哈布道:“来吧,先生!我送您,您要去哪里?”
“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钱?”
“六便士。”
“好吧,你跟我来!”拉哈布继续步行。
“请上车,先生。”
“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脚步。
拉黄包车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时不时地,拉哈布回头对车夫说:“跟着我!”
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从衣兜里掏出6便士递给黄包车夫,说:“拿去吧!”
“可您根本没坐车呀。”
“我从不坐黄包车。我认为那是一种犯罪。”
“啊?可您一开始就该告诉我!”车夫的脸上露出一种鄙夷的神情。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拉着车子走开了。
“把这钱拿去吧,它是您应得的!”
“可我不是乞丐!”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角处。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拉哈布对穷人了解吗?你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
当拉哈布给车夫钱时,车夫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鄙夷”是什么意思?车夫“鄙夷”的是什么?——————————。
“可我不是乞丐!”结尾这句话掷地有声,表明车夫———————————。
小说结尾出乎拉哈布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设计结尾的好处是——————————————。
拉哈布追求的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有骨气。面对车夫斩钉截铁的拒绝,拉哈布会怎么想?你能生动细致地描写下来吗?——————————————————。
你认为拉哈布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黄包车夫才是正确的?————————。
最贵的蛋是“笨蛋”
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
在三年级(1)班里,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值日搞卫生,他都会主动地留下来帮忙倒垃圾。更绝的是,白天上课,每隔两节课,他就会条件反射似地把垃圾桶拿到洗手台前认真刷洗。原先最脏臭的角落,因为阿瓜的负责变成了教室内最醒目的净土。
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自己。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世界上最贵的蛋是什么蛋?
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这时,阿瓜也举手发言,高兴地说:“是笨蛋,因为大家都叫我笨蛋!”
同学们笑了,老师却没有笑,他走过去轻拍阿瓜的脑瓜说:“是的,你最贵!”
阿瓜的母亲每天放学后都会骑摩托车到校门口接他。一个冬天下雨的傍晚,在回家的路上。阿瓜看见一位踽踽独行的同学,他知道该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便央求妈妈顺道载同学回家,可惜因机后座装了个铁篮子,无法再多载另一个而作罢。
回家后,妈妈忙着在厨房做饭,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汗地用老虎钳在拆掉铁篮子……
妈妈深深地叹了口气,但眼里却涌出了泪花。
多么笨的孩子啊,又是多么善良的宝贝!因为笨才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
全文写了阿瓜的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对“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自己。”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你认为本文的“阿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第六段对老师的描写,可以看出老师对阿瓜是什么态度?————————————————————。
在你的身边,可能也有“阿瓜”这样的人,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读书苦乐
杨绛
⑴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⑵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⑶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
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论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挨近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敬旁听孔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特斯(Ep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轶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深奥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难得的自由!
⑷……
⑸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书的境地呢,“现世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结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学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我们本家里尽管没有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何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⑹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见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第⑴⑵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⑶段作者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一句用了——————修辞,“读书”与“串门儿”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
研读第⑸段,回答下列问题
(a)书可以给人们提供哪些方便?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b)读书有哪些好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四条,每条四个字。———————————。
(c)用“/”把本段划分成两个层次,并说说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⑹段引用庄子名言的作用是——————————————。
文章结尾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你能简要评析一下吗?————————————————————————————————————。
写作训练:
文题: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写作点拨:改写,包括改变人称的改写、改变文体的改写、改变语体的改写(如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等,无论是哪一种改写,都要在忠实于原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下进行。在此前提下可适当展开联想与想像,对细节进行补充、扩展,以便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次作文要求改换人称,改写课文中一个重要片段,这就要求通读全文,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首先,老王是一个善良忠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而作者一家虽是知识分子,却对老王关爱有加,从不摆知识分子的架子,这使老王对作者一家充满了感激,所以才有了在病重之时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举动。改写时,要进行换位思考,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及感情的前提下,展开合理的想像,挖掘出当时老王的内心活动。
思路一:以心理描写为主,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全方位刻画人物形象,写作时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提到的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帮助这一内容,以便表达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感激之情。
思路二:抓住细节进行侧面烘托,如用作者的表现来衬托老王的病重和知恩图报,也可以以心理描写为主,兼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进行描写。但无论用哪一种写法,目的只有一个:表现老王知恩图报的心情和善良的性格,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例文:我这一病不知什么时候能好,病了这几个月,浑身没劲,骨头像散了架,支撑不住身体了。唉,老了,是不是要“走”了?……不行,在死之前,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我要去谢谢老钱一家,他家对我太照顾了,一家人心眼这么好,人,应该知恩图报啊。我挣扎着坐起来,身体感觉直僵僵的,脚下像踩了棉花团,软软的,头嗡嗡作响,我扶着墙壁站了一会儿,摸过一块布把鸡蛋包上,拿着家里的一瓶香油——这些是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了,一步一挨地挪出了家门。
好容易挨到了老钱家门口,开门的是老杨,她一定是被我的样子吓坏了,吃惊的问道:“啊呀,老王,你怎么病成这样?你好些了吗?”我答应了一声,说些什么话我也记不得了,直着脚往里走,把鸡蛋和香油递给她。她连忙接过去,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我只说:“我不吃。”可心里却酸酸的,心想:我吃了还有什么用?这是谢你们的,也许是最后一次了。
老杨转身进了屋。我知道她要干什么,她家也不富裕。我赶忙制止她说:“我不要钱。”老杨怕我误会,连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知道推辞不过,只好接了钱,拿着布,滞笨地转过身子。看我要走了,老杨赶紧去给我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着我一级一级下楼,生怕我在楼梯上摔倒。哎,真是好人哪,好人总有好报的。
简评:这则改写是很成功的。首先,作者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善良性格和知恩图报的心情。其次,改写第一人称后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等全方位地表现了人物在病重之时的行动和内心感受,读后令人感动。再次,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老王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老人,语言一定是朴实的、大众化的,而本段改写的语言符合这一要求,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yǔ
yì
dì
kū
lóu
zuò
2、B(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3、C(因为全文内容都是在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展开的,所以这才是文章的线索)4、A(因为:文章前四段用的是逻辑顺序,分别写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最后一点是前两点的结果,因此是逻辑顺序。文章其余部分按时间顺序来安排,这一点比较容易判断)5、D(A、“改头换面”指改换外表,形容只改变表象而不改变实质,只变换形式而不变换内容。用在这,与语境不符,应改为“面目全非”。B:“面目全非”形容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用在此处既不通顺,也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改头换面”。C:“亲眼目睹”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小汤山医院专门救治“非典”病人,为避免传染,一直进行严格的隔离,所以记者不可能“亲眼目睹”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场面。)6、C(C应为记叙)7、B(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8、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课文精段赏读
(一)1、病得很重,身体极端虚弱。将不久于人世。2、老王竟病成了这个样子,令“我”很吃惊。3、老王受了作者一家的好处,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托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厚道善良、知道感恩。4、“强”的意思是勉强;“强笑”准确而含蓄地表达了“我”心中说不出的悲酸与感动。5、人生而平等、善良。
(二)1、表示内容的省略;表示解释说明。2、原因是作者想起对老王这个不幸者的关爱还很不够,没能更好地帮助他改善生活和处境,心里感到惭愧、不安。3、老王托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感谢“我”这件事。4、(1)指代“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种感受。(2)作者自己,老王(3)老王去世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生前对他关爱不够,体现了作者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5、(1)自身原因: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2)社会原因:“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国家明令取消了载客三轮,断绝了老王的主要经济来源。6、可自由发挥,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拓展阅读
(一)1、不了解,根据是:(1)看到车夫瘦得皮包骨头,就觉得车夫目光中包含着贪婪的神情,这显然是世俗的偏见;(2)自己不坐车却施舍钱给车夫,遭到车夫的拒绝。2、“鄙夷”意思是轻视,看不起。车夫鄙夷的是拉哈布的施舍。3、人格上的尊严。4、给“尊严”二字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小说的主题因而得到了升华。5、略
(提示:要抓住拉哈布的性格特点和对农民的偏见来描写,或表现他的出乎意料,自命清高;或表现他的懊悔、觉悟。只要符合语境即可。)6、答案要点:要平等对待不幸者,不应歧视他们,应尊重他们的人格。
(二)1、⑴每天放学后主动留下来帮忙倒垃圾。⑵每隔两节课便刷洗垃圾桶。⑶说笨蛋是世界上最贵的蛋。⑷为载同学拆掉摩托车后座上的铁架子。2、阿瓜并不介意别人怪异复杂的眼光,说明他的纯真与坦荡。3、阿瓜是一个弱智孩子,但他心地善良、关心集体(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自尊自重(或富有自信)。4、可以看出老师对阿瓜的怜爱和赞赏。5、要点:要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对弱智的孩子更要看到他的优点和长处。
(三)1、说明读书有苦也有乐,扣题,并引起下文的论述。2、比喻。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打开他们的书,似直接听其言谈。“读书”比“串门儿”更自由。3、(a)⑴可以看得更高;⑵远在天涯的万事万物,都可从身边的书上找到;⑶书包罗万象,结通三界,可随时阅历求教。(b)⑴增长见识;⑵提高智力;⑶增强信心;⑷了解社会。(c)第一层:从开头到“随时拜师求教”,剩下的是第二层。依据:第一层概述书的作用;第二层具体论述读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由概括到具体。4、鼓励人们在短短的一生中多读书、苦读书。5、扣题,并照应文章第二段的内容,使前后照应,结构严谨。6、提示:可从语言通俗诙谐,有文采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