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3《品质》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通过研习文本,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社会底层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2.从作品的语言入手,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挖掘造成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
2.归纳小说主题,领会文章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格斯拉是否应该“因时而化”?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
二、作者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1895年开始创作,师乘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1897年发表作品,直到《岛国的法利赛人》(1904)问世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之歌》)。
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理清情节结构
讨论明确: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四、人物形象分析
1.格斯拉是做什么工作的?手艺如何?
学生从文中找相关句子,概括回答:靴匠,制靴技艺高超(“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得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2.既然格斯拉的制靴技艺如此高超,那他的生意一定是门庭若市,事实是否如此?他的遭遇怎样?
学生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回答:恰恰相反,他的生意一年年的清淡下去,他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的艰难使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最终因饥饿而死。
3.格斯拉的命运可谓是不幸的,那么造成这种不幸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
学生据此展开讨论,教师明确:(1)时代因素:格斯拉生活在大工业时代,大公司的惟利是图(“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主要原因。(2)个人因素:格斯拉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插手;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4主人公格斯拉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具有高尚的劳动道德。
五、深刻的小说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六、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
1.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
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
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七、问题讨论:
1.有人认为,制靴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点拨: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否还需要格斯拉的那种职业道德?(允许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