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品质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20: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3《品质》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5、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曾在牛津大学读法律,后放弃律师工作从事文学创作。30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直到1904年《法利塞人》出版,才引起社会关注。1906年,高尔斯华绥完成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获得广泛好评,他也因此被公认为英国第一流作家。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以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以及盛极而衰的历史。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讽刺辛辣。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背景探寻
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清苦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高尔斯华绥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在1911年写出了《品质》,小说热情的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之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画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鞋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学习该小说,重点通过人物格斯拉的言行,挖掘出人物的内存品质,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商业诚信危机。
二.自主学习
1、注音
沁(qìn
)人心脾
靴(
xuē
)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
)账
趿(tā
)拉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2、释义
簇新:
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一爿:量词,商店、工厂等一家叫一爿。
趿拉: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奥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象讲。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四.合作探究
1、重点语段品读
(1)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明确:靴子还能有“灵魂”?谁见到过这“靴子灵魂”?恐怕都只有双肩一耸、两手一摊,无从回答。但是如格斯拉能从作品中走出来的话,他一定会大声地争辩:“不,先生们,靴子是有灵魂的,它就在鞋匠的心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鞋匠是一个最渺小不过的小人物,但一旦赋予他“靴子灵魂”的见证者,那么可以说他比任何英雄伟人都还要来得伟大,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压倒世上一切人。从这个词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把格斯拉这个形象和他的职业、他的精神糅在一起了,使人们无法把他从中分离出来,甚至连他的外貌也与靴子紧紧地连在一起。
(2)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明确:“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做靴工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没有……也没有,……连……也没有……”极尽铺陈,从此句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是手艺精湛、品质高尚的人。
(3)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在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她的账单。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明确:账单的变化,预示着不祥。不到四季结账日不会开出账单,而这次却是例外,说明格拉斯先生生活已困窘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了。为下文格拉斯先生之死作了铺垫。
(4)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明确:“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做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
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拉斯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信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拉斯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逢到靴子里去了”。
2、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明确:(1)格斯拉的手艺。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的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2)格斯拉的容貌。“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的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执著质量的人。
(3)“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靴子上。他对自己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4)在大公司的垄断下的艰难生活。在大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明确:这是为人物的死做铺垫。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的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一段话到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他经常断炊”……
(3)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明确: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革(“把靴子的本质都缝道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褐色(


簇新(


羞怯(
qiè

B.鬈曲(quǎn

赊账(
shē

趿拉(


C.蹙眉(


潜在(
qián

打烊(
yáng

D.褶皱(
zhě

皮靴(
xuē

砧板(
zhā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趿拉
搔痒
羞怯
沁人心脾
B.双颊
狭窄
稀薄
不可思议
C.窥视
咤异
怜悯
茹毛饮血
D.赊账
蹙眉
脚趾
并行不悖
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色列《国土报》网站透露,如果以总统卡察夫的罪名成立,等待他的将是多年的囹圄生涯。但司法部门能否如期起诉,中间还有什么变化,会不会节外生枝等,都在未定之列。
B.平时比喻男人之美,就说赛潘安;比喻女人之美,就说赛西施。其实潘安、西施再美,我们也没见过,所以这种比喻虽属阳春白雪,却难让人记忆深刻,倒是山歌里的比喻虽是“农家土菜”,却让人感到清新自然记忆鲜明。
C.儿子对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则只知写信要钱,其余完全置之度外。
D.如今,一种被称作网上代购的消费方式正方兴未艾,它可以让消费者通过在网上请人代购的方式买到时下最新颖最便宜的商品。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重访厦门鼓浪屿,那里的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等景点处处引人入胜.不过,最吸引我注意并使我浮想联翩的,却是竖在岛上人民体育场门前的马约翰半胸塑像。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D.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步向前发展。
5.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


课堂小结
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着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即使面临生存危机,格斯拉都没有改变自己,仍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物。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品质。
课后巩固作业
《优化探究》《课时作业》《学习报》
当堂检测答案
1、答案:A
解析:B项中“鬈”应读quán,“趿”应读tā;C项中“烊”应读yàng;D项中“砧”应读zhēn。
2、答案:选C。“咤异”应为“诧异”
3、答案:A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解析:
B.阳春白雪: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的歌曲,后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形容“比喻”。C.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应该用“置之不理”。D.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与句中“正”重复。
4、答案:B。
解析:
A项有歧义,“它”指代不明,这个“它”可以是“青青翠竹”,也可以是“竹画”。C项强加递进关系,“治疗……新旧伤病”与“调整……情绪”“消除……疲劳”之间没有语义递进;同时语序不当,“赛前”调至“运动员”之后。D项搭配不当,“产量”“向前发展”搭配不当。
5、参考答案: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
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