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第四单元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5·辽宁抚顺开学考试)宋真宗时期,有大臣奏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防地方势力坐大。但也有大臣认为此举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社会动荡。真宗权衡之后,采取了一些较为温和的措施。这反映了宋朝( )
A.中央与地方矛盾突出 B.政治决策注重维稳
C.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D.官员敢于直言进谏
2.(2025·广东湛江期末)史书记载,金熙宗以后诸帝都接受过系统的儒学教育,他们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用女真文翻译儒家著作,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也无不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这( )
A.丰富了女真的游牧生活 B.加快了全盘封建化改革进程
C.加剧了宋金之间的矛盾 D.促进了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3.(2025·湖南娄底阶段练习)北宋土地买卖盛行,土地私有权通过买卖经常转换。某些富豪之家由于子弟不肖放荡,鬻卖田产而破落中衰,而许多自耕农节衣缩食不断买田置地。这一现象( )
A.使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促使贱民阶层消失
C.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D.导致租佃关系减弱
4.(2025·湖南衡阳期中)明朝内阁无对外使用的印信。至成化时,内阁与“诸司文移,虽事关机务,亦止称翰林院(印)”。即使是在阁权鼎盛的嘉靖、万历时期,也不例外。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制度设计的缺陷 B.说明内阁掌握机密事务
C.适应了皇权控制的需求 D.体现了阁权缺乏稳定性
5.(2025·甘肃白银期末)15世纪前期,郑和船队在其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前往中国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所带军队也主要用于自卫。可见,郑和下西洋( )
A.秉持和平外交的理念 B.旨在拓展海外的贸易
C.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D.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
6.(2025·北京顺义期末)下图是某班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画的时间轴,整体观察时间轴的历史事件,它可以反映( )
A.明朝统一全国 B.明清易代
C.倭寇烧杀抢掠 D.清朝巩固统一
7.(2025·湖南学业考试)清朝入关之初,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由于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迟缓、经办人员过多,使皇帝的政务施行受到很大限制。于是在康熙时形成了( )
A.军机处 B.奏折制度 C.急递铺 D.文书制度
8.(2025·山西运城阶段练习)清朝在治边政策上,一方面,保持边疆民族的基本利益、分布格局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任命清廷官员负责地方行政。这体现了清朝( )
A.因俗治边的原则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开疆拓土的宏业 D.区域发展的平衡
9.(2025·福建宁德期末)清军平定西域后,乾隆帝下诏纂辑《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详载边疆地区情况。此外,康雍乾三朝多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增载疆域变化。这反映了清朝( )
A.民族政策灵活多变 B.国家版图意识增强
C.地图测绘技术提升 D.边疆隐患得以根除
10.(2025·福建厦门期末)1761年,乾隆皇帝告诫:“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清政府允准洋船停泊之处为( )
A.广州 B.福州 C.宁波 D.上海
11.(2025·辽宁丹东期末)清朝中期,东三省、山东省的大豆、豆饼的接受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带,进而以宁波为中转地向浙江省南部及福建省进行再输出,而福建商人又将山东省、奉天省运来的大豆转运其他地区进行销售。由此可知,清代的大豆销售主要得益于( )
①长途贸易的发展 ②海外贸易的繁荣 ③商人群体的推动 ④美洲白银的流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2025·吉林松原阶段练习)顾炎武指出“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今之君人……从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黄宗羲理想化地提出了与西洋制度相似的政治构想,提倡“众治”代替“独治”。这些观点( )
A.推动经世致用思潮的产生 B.已经具备了近代“民权”意识
C.促使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D.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反思
13.(2025·福建南平期末)戏曲寓教于乐,是广大民众获取知识、学习历史,接受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要方式。它来自民间,活跃在民间,影响人们的情感、品格和社会风俗。这说明戏曲艺术( )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 B.促进了民间艺术的规范化
C.适应民族文化交流需要 D.推动了文学教育的普及化
14.(2025·广东深圳期末)明崇祯年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关于生产情境的插图共有123幅,这是该书区别于同时代、同类著作的一大特点。插画人物动作逼真、表情自然,记录了工艺生产的情况,如图是其中的《花机图》,由此可知( )
A.插图体现了文人画风格 B.作者经世致用的创作思想
C.宋明理学对工艺的影响 D.插图的艺术性高于实用性
15.(2025·浙江衢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民阶层崛起。从身份构成来说,“富民”不仅包括部分工商业致富者,更主要指通过土地经营(如将田“分于客”的租佃制)致富的乡村阶层……它所拥有的只有财富,不能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然而,“富民”成为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建中两税法推行“以贫富为差”原则,赋税征收从人丁转向财产,富民成为国家赋税和财富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传统中国社会的乡里制度逐渐发生变革,逐渐变成一种职役负担,富民通过承担职役参与地方管理。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随着“士商互动”这一社会性动作的形成,工商皆本的意识转而崛起,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明朝思想界的变化已经证明,“知识的占有者已不完全是地主阶级和士大夫分子,有许多思想家出身灶丁、商贩、瓦匠、樵夫、农民、佣工,即黄宗羲所谓非名教中人”……四民之末的商人以及位于四民之外的贱者仆婢,同样受到了士大夫的重视。在士大夫群体中,开始关注商人的日常行为,并一一加以记录……在经历了“弃儒就贾”或“弃贾就儒”转向之后,商人地位得以提升,商人的道德、知识乃至形象,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已由重义轻利的鹜利之徒,转而成为崇儒好文的知识人。
——摘编自陈宝良《儒贾商士:明代的商贾知识人及其知识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学者认为唐宋以降“富民”群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社会阶层流动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提升的具体表现,并用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参考答案
1.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宋真宗在面对加强地方控制可能引发的问题时,选择了较为温和的方式,以避免加重百姓负担和引发社会动荡,这体现出政治决策注重维稳,B项正确;材料中虽有大臣奏请加强对地方控制以及担心此举引发问题,但不能直接得出中央与地方矛盾突出,且宋真宗采取温和措施后也有助于缓解可能出现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宋真宗在决策时考虑不同意见,并未体现皇权受到制约,排除C项;大臣敢于直言进谏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材料重点在于宋真宗的决策,排除D项。
2.解析:D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金朝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说明金朝统治者认同中原文化,D项正确;金朝统治者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与女真的游牧生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全盘”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所述有助于缓和宋金矛盾,排除C项。
3.解析: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北宋土地买卖盛行的背景下,富豪之家可能因子弟行为不当而卖田致贫,社会地位下降;自耕农却能通过购买土地积累财富,提升社会地位,,这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均田制在唐朝中后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围绕土地买卖以及富豪之家和自耕农因土地买卖而产生的变化展开,没有信息涉及贱民阶层,也无法从土地买卖的情况得出贱民阶层消失的结论,排除B项;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也较为严重,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往往需要租佃土地来维持生计,这实际上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而不是导致租佃关系减弱,排除D项。
4.解析: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无对外印信,行文借助翰林院印,这正体现了内阁作为内侍机构,权力受皇权严格把控,C项正确;内阁无印信是皇权刻意限制其职权的结果,而非制度疏漏,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处理机务时需借翰林院名义,凸显其职权受限,而非强调其实际掌控机密事务,排除B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内阁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辅政机构,地位权力都相对稳固,仅凭“无对外使用的印信”不能断定阁权缺乏稳定性,排除D项。
5.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过程中,邀请所到国家前往中国朝贡,其带来的军队也主要用于自卫,而非暴力斗争,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秉持和平外交的理念,A项正确;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为宣扬国威,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排除B项;财政负担沉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的说法夸大,且材料未涉及所到国家对其的态度,排除D项。
6.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事件集中反映了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并确立统治的过程,即明清政权更替(明清易代),B项正确;明朝统一全国发生于明初(1368年后),排除A项;倭寇问题主要集中于明中前期,排除C项;清朝迁都北京是政权建立的标志,而“巩固统一”措施(如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等),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
7.解析:B题干中提到“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迟缓、经办人员过多,使皇帝的政务施行受到很大限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熙时形成了奏折制度,官员可以直接将奏折递交给皇帝,大大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B项正确;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排除A项;急递铺是元朝的通信传递机构,排除C项;文书制度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清朝本身就有完整的文书制度,而题干中强调的是为解决题本制度的弊端而形成的具体制度,排除D项。
8.解析:A材料表明,清朝在处理边疆问题时,既保留了边疆各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又利用中原的行政规则予以管理,也就是因俗治边政策,A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民族之间在文化、习俗、经济等方面相互交融的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对边疆的治理方式,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到清朝开疆拓土方面的内容,重点是在边疆治理的政策,排除C项;清朝没有实现区域的发展平衡,排除D项。
9.解析:B材料中清朝通过纂修志书来明确和记录国家的领土范围等信息,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国家疆域范围、边疆地区状况等的重视,是国家版图意识增强的表现,B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对边疆地区情况的记载和对国家疆域变化的记录,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题干重点在于朝廷纂修志书来记载疆域等情况,没有提及地图测绘技术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清朝虽然平定了西域,但不能就此说边疆隐患得以根除,排除D项。
10.解析:A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推行闭关自守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A项正确;福州、宁波和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BCD项。
11.解析:C据材料“东三省、山东省的大豆、豆饼的接受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带”可知,清朝大豆主要从北方运送到南方地区销售,表现了长途贸易的发展,①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地区均是国内,“海外贸易”无法得出,②错误;据材料“福建商人”可知,大豆从北方运送到南方,进而转运销售,主要是商人们负责,体现了商人群体对大豆贸易的促进作用,③正确;结合所学,美洲白银自明中后期就通过西葡贸易流入中国,且材料没有提到货币因素,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
12.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批判当今君主以私心对待天下人,事事加以控制;黄宗羲提倡 “众治” 代替 “独治”,由此可见,这些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提出了批判和反思,D项正确;这些学者的观点是经世致用思潮的体现,而不是其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近代“民权”意识通常指的是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强调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虽然黄宗羲提出了“众治”代替“独治”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思考,但他们的思想尚未达到近代“民权”意识的高度,排除B项;这些观点虽然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但并未促使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排除C项。
13.解析:A根据“它来自民间,活跃在民间,影响人们的情感、品格和社会风俗”可知,戏曲艺术发展着社会教化的作用,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A项正确。
14.解析:B据材料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关于生产情境的插图共有123幅,记录了工艺生产的情况,这体现了作者关注实际生产、注重实用性的态度。这种工艺生产的详细记录和呈现,正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现,B项正确;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关于生产情境的插图更偏向于写实,而非文人画(注重意境)的风格,排除A项;宋明理学在当时有重要影响,但材料《天工开物》主要是记录了工艺生产的情况,与宋明理学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插图是关于生产情境的,是侧重于实用性和写实性,排除D项。
15.(1)特点:经营方式上,租佃制经营和工商业致富并存;赋税地位上无免税权;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以职役的身份承担基层治理。
影响:门第观念淡化,“婚姻不问阀阅,取世不问家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2)表现:思想家的出身有商人;士大夫的重视;商人的文化形象发生变化。
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自由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工商皆本”思想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