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九单元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5·山东威海期末)“它响应了《八一宣言》的号召,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同时唤醒了一代青年的爱国意识与救亡决心,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指( )
A.洛川会议 B.西南联大内迁
C.一二·九运动 D.五四运动
2.(2025·云南玉溪期末)央视某部影视剧以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为主线,讲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贤达排除万难、勠力同心,携手共建新中国的故事。这次新政协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本次会议( )
A.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本政治制度 D.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3.(2025·河南漯河期末)据统计,到1952年底,河南省全省工农业生产已超过1936年的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39.01亿元,比1951年增长11.5%,比1949年增长58.6%;全省公路通车里程5766公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116401元,比1951年增长24.8%。这一现象( )
A.说明农业集体化已势在必行 B.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C.推动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D.为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奠定基础
4.(2025·浙江杭州期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政策几经变迁,下列土地政策或文件依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减租减息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农业合作社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5.(2025·湖北武汉期末)下图中“战争”主题宣传画创作峰值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国际局势的变化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开展 D.“双百”方针的提出
6.(2025·广东佛山期末)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建交情况。据如表可知,当时( )
建交国家 国家性质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等 社会主义
印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 资本主义
A.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裂
C.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已宣告结束
D.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2025·山东日照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包括苏联、美国、英国、古巴、意大利、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文化界人士。与这一举动相契合的外交理念是( )
A.睦邻友好 B.反殖反霸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
8.(2025·江苏杭州期末)在某国际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行为,希望会议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考虑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范文同的主张,实现越南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民主自由。这次会议( )
A.践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形成了与亚非国家建交热潮
C.展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9.(2025·湖南张家界期末)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对各行业投资占比图,据图可知“一五”计划( )
注:基本建设:为增加固定资产而进行的建筑、购置和安装工作的总称(如修桥、修路、建工厂等)。
A.确保国民经济恢复 B.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C.重点突出工业建设 D.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
10.(2025·山东菏期末)这个宪法“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人民民主革命胜利、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土地改革等成就的重大事实,明确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目标”该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2025·山西大同期末)“五四宪法”的创制,前后历时九个月,从宪法起草小组、起草座谈会、座谈会联席会议、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到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政府委员会,再到全国各界群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创制( )
A.具备民主性和相对的科学性
B.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标志着新中国的建国纲领确立
12.(2025·江苏淮安期末)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党和国家( )
A.注重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B.致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 D.准确把握了国内主要矛盾
13.(2025·山西大同期末)1961年4月,黑龙江省省委多次开会讨论了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会后通过决议规定:生产队经营管理上推行小段作业计划、生产责任制(包括责任田制度)、评工记分、定额管理、集体小包工和个人计件等方法。这些举措( )
A.迎合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B.变革了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
C.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开启了农村经济体系的改革
14.(2025·辽宁大连期末)下表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西部一些重大工程建设成就。
铁路 成昆铁路 始建于1958年,1964年进程加快,1970年工 纵贯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
能源 西南物理研究院 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
航天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始建于1970年,1983年建成 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
原材 攀枝花钢铁基地 始建于1965年,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 结束了我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
这些建设成就( )
①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调整 ②标志着中国工业体系逐渐完备
③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 ④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5.(2025·山东济宁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增速(%)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增速(%)
1952 679.1 119
1953 824.4 21.3 142 19.3
1954 859.8 4.3 144 1.4
1955 911.6 6 150 4.1
1956 1030.7 13 166 10.6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材料二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方面的成就,并说明这一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解析与答案
1、解析: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一二·九运动”宣传了这一号召,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故选C项;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南联大内迁发生于1938年后,与抗日救亡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解析:D 据材料“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与召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故选D项;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排除C项。
3、解析: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省在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取得的良好发展成果,为国家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在经济等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经验和物质等方面的支持,故选D项;题干中河南省1952年底的经济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工农业生产等整体经济发展情况,未涉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问题,不能由此推断出农业集体化势在必行,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河南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法体现整个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4、解析:B 据所学知识可知:减租减息政策是在全国抗战时期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团结农民抗日;《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旨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在1950年颁布的,旨在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是在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推行的,旨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因此,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故选B项。
5、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1951年“战争”一词频率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所以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了战争峰值的出现,故选A项;土地改革是通过和平手段进行的,与战争无关,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解析:A 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建交情况”表格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当时的外交立足于国情和国际形势的需要,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A项;从表格只能看出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不能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裂,排除B项;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孤立政策破产,排除C项;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明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7、解析:D 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故选D项;睦邻友好是处理中国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A项;反殖反霸与材料描述的开展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信息不符,排除B项;求同存异指的是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8、解析: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反对法国的殖民主义,帮助越南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故选D项;不结盟运动形成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5年万隆会议后形成了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才全方位对外开放,排除C项。
9、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基本建设(主要是工业建设相关)投资占比高达55.80%,远高于城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邮电运输、农林水利等行业的投资占比,这充分体现了“一五”计划重点突出工业建设,故选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49-1952年已经完成,而“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排除A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当时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排除B项;图中展示的是各行业投资占比情况,并没有直接体现出与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的关联,排除D项。
10、解析: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人民民主革命胜利、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土地改革等成就的重大事实,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目标,与过渡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任务相契合,符合题意,故选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的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没有明确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目标,排除A项;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是在特殊历史转折时期对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规定和调整,与题干中描述的内容所对应的历史阶段不符,排除C项;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新的规范和调整,与题干中所涉及的过渡时期的内容不相关。排除D项。
11、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宪法”的创制过程历经多个层级和范围的讨论与审议,从宪法起草小组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体现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同时,经过九个月的深入讨论和审议,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A项;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的,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的制订标志着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开端,而不是“形成”,排除C项;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D项。
12、解析:C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的错误的反思纠正。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故选C项;““四个现代化”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方面,排除A项;“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在1964年提出的,材料所述包括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是中共八大,与其他事件不符,排除D项。
13、解析: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我国面临严峻的国民经济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农业六十条》等政策鼓励地方政府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黑龙江省省委改革传统的平均主义,强调生产队分配的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迎合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故选A项;此时,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仍是人民公社体制,材料中的举措只是对该体制的改良或调整,而不是变革,排除B项;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才逐渐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排除D项。
14、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西部进行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这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如三线建设等战略,使得资源向西部倾斜,①符合题意;这些工程建设如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的专业研究院、结束西部无大型钢铁企业历史的攀枝花钢铁基地等,在各自领域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③符合题意;中国工业体系逐渐完备是通过多个方面、长时间的建设发展达成的,仅从这些西部工程建设成就不能得出中国工业体系逐渐完备的结论,②不符合题意;中国在20世纪这些西部工程建设时还未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后来提出并逐步推进的,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A项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
【答案】(1)状况: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土地改革的完成;“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一五”计划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等。
(2)成就:工业产量大增;建设了新兴工业部门;改善了工业布局。地位:这一时期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