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单元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5·河北廊坊期末)北魏后期门下省已经有了封驳审核的权限,均田制是经过北魏平城时代近一个世纪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完善的。这些信息可以说明( )
A.少数民族政权对制度创新的贡献
B.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
C.三省六部制源于北魏的制度创新
D.魏晋时期各民族间交流交融加快
2.(2025·湖南衡阳期末)据《旧唐书·吐蕃传》载,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派遣酋豪子弟进入唐朝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研习《诗经》《尚书》。吐蕃有感于中原地区典籍丰闳,在藏文典籍中,将唐太宗称为“经典皇帝”。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加深吐蕃对唐经济认同 B.促进汉藏文化交流融合
C.推动吐蕃教育体系完善 D.开启吐蕃儒学研究先河
3.(2025·安徽安庆开学考试)唐朝进士、明经及第后还需进行吏部铨选,考察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判,即对狱讼的处理。据《文献通考》卷三七《选举考·举官》载:“今……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盖虽名之曰判,而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A.促进了崇文尚武社会风气的形成 B.选拔人才的标准日益多样
C.难以测试出士人理政治民的能力 D.加强了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4.(2025·辽宁大连期末)韩愈和柳宗元在唐朝中期共同发起了一场文学改革运动,旨在反对当时的体文风格,提倡恢复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风格。其中,韩愈不仅提出了“古文”这一概念,还强调“文以明道(仁义之道)”。分析可知,这场运动( )
A.刺激了陆王心学产生 B.推动了文学发展和儒学复兴
C.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D.加速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
5.(2025·陕西多校联考)有宋一代,以往“投笔从戎”的现象基本消失。名将狄青虽功勋卓著,但因文官集团弹劾其“武臣掌国机密,非国之福”,最终被贬黜至地方。南宋张俊、韩世忠虽战功显赫,仍需向秦桧等文臣妥协以保权位。这反映出宋代( )
A.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士人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C.强干弱枝的执政思路 D.理学深刻地影响为官之道
6.(2025·贵州六盘水期中)宋朝“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苏轼曾感叹道:“费莫大于养兵,养兵之费莫大于征行 农夫之力安得不竭?馈运之卒安得不疲?”据此可知,宋朝养兵( )
A.加重朝廷财政危机 B.增加农民徭役负担
C.导致军队管理混乱 D.遭到士人普遍反对
7.(2025·辽宁丹东期末)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记载:“方介甫(王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是而心非之者,比肩是也。”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A.导致统治集团分裂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潜藏着失败的隐患 D.激化了社会矛盾
8.(2025·山东日照期末)辽统治者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金统治者熙宗和海陵王也极力宣称,“四海之内,皆朕臣子”“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这些做法( )
A.导致战乱频起社会动荡 B.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C.促进了民族间和平交流 D.缩小了地区经济的差距
9.(2025·山东济南期末)元朝在治理西域时,积极修筑驿道、疏浚渠道、开辟商旅之路,大力发展商业贸易。这些举措( )
A.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
C.完成了元朝对北方的统一 D.构成了全国驿路交通网
10.(2025·云南玉溪期末)史载,元朝“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引车;水则以舟。其应给驿者,皆以玺书,而军务大事之急者,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事毕则以符信归诸所受之府。”该记述反映元朝( )
①修筑建成四通八达的驿道 ②驿站专为公差人员提供服务
③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迅速 ④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5·安徽安庆开学考试)宋朝时,城市涌现出大批书坊。其中官刻书中只有医书可以出售,而私刻本全部用来出售,纯粹是面向市场的生产。私人书铺多集中于城市,既是刻印书的作坊,又是卖书的商店。书坊的繁荣折射出宋代( )
A.科举制录取规模的扩大 B.文化事业的商品化发展
C.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加强 D.重农抑商政策破坏殆尽
12.(2025·河南洛阳期末)唐律规定奴婢阶层“律比畜产”,到宋朝奴婢实际上是“雇佣良民”,严禁买卖。唐宋奴婢身份的变化( )
A.体现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表明宋朝门第观念淡化
C.改变了贱民受歧视的社会地位
D.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
13.(2025·广东佛山期末)宋朝《三字经》《小学》等蒙学教材多采用韵语的形式编写,以三字、四字或五字为一句,注重通过故事性叙述,使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道德熏陶。这体现了理学( )
A.正统化 B.哲学化 C.体系化 D.通俗化
14.(2025·山东滨州期中)下表为某历史探究小组收集的宋朝相关材料。据此判断,其探究主题最有可能为( )
柳永词作《迎新春》:描写北宋都城汴梁元宵节盛况 孟元老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城的元宵节盛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拥挤和繁忙 话本小说《乐小舍拼生觅偶》:记载南宋临安少年乐和浪漫的爱情故事
A.市井生活影响下的艺术创作 B.坊市制度解体下的都城管理
C.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思想解放 D.重文轻武国策下的文学创新
15.(2025·山东威海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创办了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诸子各派在此得到良好地培育和发展。下表为史书关于当时齐国风貌的记载。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寡人(齐宣王)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战国策·齐策》
“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史记·齐太公世家》
——摘编自韩宏博《论稷下学宫的人才思想》等
材料二 宋朝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士大夫秉承为国尽忠的情怀,积极参政,逐渐形成了勇于批评朝廷政策失当和大臣过错的议论风气。据南宋理宗宝祜四年《登科录》所载进士出身情况,父亲一代有官者(包括宗室)129人,占总数的22.6%;曾祖、祖、父三代皆不曾为官者达307人,占总数的53.9%.
——摘编自王渤淞《北宋君臣共治思想与实践》等
(1)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特定社会环境的结晶,也是齐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产物。结合这一观点,说明稷下学宫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解析:A材料中北魏对三省制、均田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是少数民族政权为制度创新作出贡献的例证,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均田制对封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介绍均田制逐渐完善同时,还提及了门下省的审核等职能,排除B项;材料不仅提到了门下省,还介绍了均田制,且“源于”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材料介绍的是北魏政治、经济制度创新,没有体现魏晋时期各民族间交流交融加快,排除D项。
2.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在文化教育方面积极向唐朝学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的是吐蕃在文化教育方面向唐朝学习,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吐蕃对唐经济的认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提到吐蕃子弟到唐朝国子监学习,没有提及吐蕃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情况,排除C项;虽然吐蕃子弟学习儒家经典,但不能就此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吐蕃儒学研究的先河,在此之前吐蕃可能已经有对儒学的接触或研究,只是材料未提及而已,排除D项。
3.解析:C据材料可知,铨选中的“判”流于程式化,以文辞华丽为评判标准,而非实际案例分析能力,直接印证了考试内容与实际能力的脱节,难以测试出士人理政治民的能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尚武”相关内容,排除A项;铨选名义上考察“判”,但实际标准单一(文采),未体现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考试形式化问题,而非思想管控意图,排除D项。
4.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可知,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提倡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风格,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同时,韩愈强调“文以明道(仁义之道)”,力图通过文学来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推动了儒学的复兴,B项正确;陆王心学产生于宋明时期,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学经典以及佛教、道教思想等,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与唐朝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古文运动提倡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表达,对社会进步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而非阻碍作用,排除C项;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政治、军事方面的因素,与古文运动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5.解析:A题干中武将的遭遇,如功勋卓著却被贬黜,战功显赫还需向文臣妥协等,明显体现出宋代重文轻武的倾向,是宋代崇文抑武治国方针的体现,A项正确;“根本转变”表述过于绝对,士人仍以科举入仕为主流,并非观念转变,而是政策导向,排除B项;强干弱枝的执政思路,指中央集权、削弱地方,与题干中文武关系无关,排除C项;理学在南宋才成为主流,题干现象早在北宋就已出现(如狄青事件),因果关联性不强,排除D项。
6.解析:A题干中提到宋朝“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说明养兵费用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大部分,导致国用不足,反映出财政危机的加重。苏轼的感叹也指出了养兵费用的巨大,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A项正确;养兵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农民赋税负担,并非徭役负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军队管理混乱,而是造成冗费,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士人对此的反应,排除D项。
7.解析: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依赖皇权强力推行,但官僚集团内部存在阳奉阴违、利益分歧,士大夫群体的虚伪附和与隐性抵制削弱了变法根基,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确派系对立,无法得出统治集团分裂的结论,排除A项;司马光所述为官僚态度,未提及青苗法、免役法等具体民生和社会影响,排除BD两项;
8.解析:B材料描述了辽、金的统治者通过宣称自己与古代华夏民族的渊源,以及强调天下一统的观念,以此强化自身的正统性和民族归属感,这种做法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此种做法并未直接导致战乱或社会动荡,相反这些统治者通过宣称自己的正统性和包容性,是在寻求一种更为稳定和统一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和平交流,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辽、金、夏与宋朝政权也发生了战事,并非一直是和平交往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排除D项。
9.解析:B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治理西域的措施中,驿道的修筑,渠道的疏浚以及商路的开辟,都有利于推动西域地区的开发和发展,B项正确;西域早在汉朝就已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元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不能得知整个北方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在西域地区修筑驿道,不能得知全国驿道修建的情况,排除D项。
10.解析:B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与材料相符,故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迅速”是在明清时期,③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
11.解析:B据材料可知,宋朝书坊繁荣,官刻医书可售,私刻本完全面向市场,私人书铺兼具生产与售卖功能。由此可知,书籍生产与销售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体现文化事业与商品经济结合,B项正确;“科举制录取规模的扩大”虽可能间接刺激书籍需求,但材料未提及科举制度本身变化,排除A项;“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加强”与私刻本自由出售、书坊自主经营的现象矛盾,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破坏殆尽”表述绝对化,且材料仅涉及文化领域,无法推断整体经济政策剧变,排除D项。
12.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奴婢“律比畜产”,地位极低;宋代奴婢实际上是“雇佣良民”,严禁买卖。这说明奴婢的社会地位从唐朝的“畜产”上升到宋代的“良民”,体现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A项正确;宋朝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改变”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宋奴婢身份的变化情况,并不能直接说明世家大族的衰落,排除D项。
13.解析:D据题干可知,宋朝在蒙学教材中通过韵语编写、故事叙述的形式传递理学知识和道德熏陶,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这是理学通俗化的体现,D项正确;理学正统化指理学成为官方认可的主导思想,材料并未体现,A项排除;理学哲学化指将理学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探讨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意义,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理学体系化指将理学组织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结构,与本题无关,C项排除。
14.解析:A材料中的文学艺术所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繁荣景象,因此其探究的主题可能为为市井生活影响下的艺术创作,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不出都城管理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爱情故事虽可能与思想解放相关,但无法反映材料整体情况,且这一时期理学形成,“思想解放”的说法夸大,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重文轻武国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5.(1)时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变法;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
齐国: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人才作用;文化开放包容,民风豁达。
(2)特征:多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意识强;出身寒门者占比多等。
原因:宋代重文轻武(文治国策);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录取规模扩大;理学影响。